简体版 繁体版 第五篇:小人也能成“大事”(1)

第五篇:小人也能成“大事”(1)


假戏真做,绯闻甜妻跑不了 总裁前夫,老婆跟我回家 总裁强宠,缠绵不休 温室玫瑰 邪王的废材狂妃 纹神修道 杀手皇妃很嚣张 第一狂傲女神 上古卷轴天际之子 霉侦探贝贝

第五篇:小人也能成“大事”(1)

第五篇 小人也能成“大事”(1)(1/3)

从古到今,君子与小人都是永远对立的冤家。君子人人景仰,小人则人人痛恨。孔子曾经说过“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按理说,只有像君子这样人格高尚的人,才能成就大事,而小人就该越沉论。但是,在传统社会里,情况则刚好相反,小人搞政治更容易成功,而君子却沉论下潦。这实在是让人匪夷所思。

宦官小人赵高乱秦政

说到小人,当然得首推宦官赵高,首推赵高,并不是说他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小人,而是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群体中的一员,他的出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改变了秦朝的命运,也改变了中国的一段历史。

赵高(?-207),是赵国国君的家族,后来秦始皇灭了赵国,赵高也就被掳往秦国成为秦朝一名宦官。后来他通过各种手段逐渐爬上了丞相高位,从而也改变了中国的一段历史。

赵高是一个极有心计的人,他发现秦始皇非常疼爱他的小儿子胡亥,他就想尽一切办法去接近讨好胡亥,很快博得了胡亥的欢心。胡亥处处依赖于他,他也就成了胡亥的心腹,秦始皇帝见他很有才干,就提拔他当了中车府令,掌握皇宫中的车马。以后秦始皇每次出游,除了要带左丞相李斯帮助处理政事以外,还要带这个赵高去管理车马。

秦始皇最后一次出游是在公元前210年,随行的有丞相李斯、小儿子胡亥以及宦官赵高等一班大臣。在回来的路上,走到沙丘(今河北广宗县西)的时候,秦始皇病倒了。随行的医官给他进药,都不见效,病情越来越厉害了。秦始皇知道自己快不行了,赶紧叫赵高代笔立下遗嘱,命令太子扶苏回咸阳为他办丧事,并接替皇位。遗嘱写好之后,还没有来得及送出去,秦始皇就咽了气。

赵高和李斯商量,为了防止发生内乱,决定先密不发丧,等到回咸阳再对外公布。于是秦始皇的尸体仍旧放在车里,并且紧闭车门,窗帘也放下来,外面什么人也看不见。随行的人除了李斯、赵高等几个内臣知道外,使得其他人都不知道。而车队还是向咸阳出发,文武百官也还是照常车外请示。

赵高觉得掌握大权的时机来临了,因为胡亥是他的学生,对他言听计从。如果胡亥接替皇位的话,他就可以慢慢熬成宰相,控制朝政。可是太子扶苏,平时就看不惯赵高的所作所为,他一旦即位,赵高势必失宠。于是他对胡亥说:“皇上没有分封诸位公子的遗嘱,只是给大公子扶苏写了一封信,叫他前来咸阳安葬,扶苏与大将蒙恬一起带兵,又素有威信,如果他来到咸阳,肯定会即位当皇帝,而您却没有一寸封地,那该怎么办呢?”赵高就把秦始皇写给扶苏的信拿给胡亥看。

胡亥倒颇有一副书生气,他对赵高说:“父亲去世了,没有分封给我土地,我也无话可说。人言了解臣下莫若他的君主,了解儿子莫若他的父亲,父亲既然这样安排了,我还能怎么办呢?”

赵高这位老师也真循循善诱。他耐心地对胡亥说:“统治人与被人统治,是截然不同的。现在,信和御玺就在我和丞相这里,谁即位当皇帝,就是我俩说了算。您可要好好考虑啊!”

胡亥听了十分害怕,他说:“弟弟废掉哥哥,这是不义;不遵父命而怕死,这是不孝;无才无德而投靠别人拥戴成功,这是无能。如果犯了不义、不孝、无能这三条,老天是不会饶恕的。不仅自己会丧命,就是祖宗也会断祀。”

赵高见胡亥还不明白,就直言劝说道:“顾小事而忘大事,必定有后患;犹豫不决,也必定后悔;果断决断,连鬼神也要躲避。况且古有先例,高汤、周武杀他们各自的君主时,天下人都说他们仁义,而不说他们不忠,只说他们诛除了一个暴虐的人,而不说他们是冒上弑君。卫国的君主杀了自己的父亲,连孔子都大加赞扬。可见,干大事,是不必顾及小节的,有大德行的人,也不计较小的责备之辞。至于你和你哥哥,这本来就不是谁取代了谁的问题,又不是你哥哥早已做了皇帝。还是请你快拿主意吧!”

胡亥终于动心了,他隐晦地说:“现在父亲的丧事还未办完,甚至连消息也还未发,怎能为这种事去麻烦别人呢?”赵高斩钉截铁地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等你一切都准备好了,恐怕时机就晚了。”胡亥终于同意了赵高的意见。

于是他和胡亥商量如何改写遗嘱,夺得皇位。这个时候,李斯就成为摆在他们眼前的惟一障碍。

赵高找到丞相李斯,对他说:“现在玉玺和遗诏都在我们这里,让谁当皇帝就是你我二人的事了。”李斯听了这么大逆不道的话,吃了一惊:“说这种话可是要掉脑袋的。”赵高突然又问他:“您自认您的功劳能盖过蒙恬吗?您跟扶苏的关系也会好过蒙恬吗?”李斯听着一愣:“自然都比不上。”赵高就接着说:“要是扶苏当了皇帝,肯定会任命蒙恬当作丞相。他们一直戍守边疆,定会对我们朝堂上的大臣恨之入骨。这样的话,您肯定没有好果子吃,而公子胡亥的人很好,要是他做了皇帝,管保你丞相之位无忧。”

这些话正中李斯的下怀,虽然他对秦始皇及其一手建立的帝国一直忠心耿耿,但当个人的利益受到威胁的时候,还是选择了“明哲保身”。于是他和赵高、胡亥合谋,假造了一份遗诏给扶苏,说他在边疆没有尽到太子的责任,反而心中怨恨父皇,又同时宣布蒙恬意图和扶苏谋反,即可赐死,将兵权交与副将王离。

扶苏接到这诏书后,异常悲痛,就想马上自杀。蒙恬怀疑这份诏书是假造的,劝扶苏面见秦始皇,如果真是父皇的命令再自杀也不迟。扶苏是个老实人,哪里想那么多,就朝着咸阳的方向拜了几拜,然后就自杀了。与此同时,赵高等人回到咸阳之后,才向天下公布了始皇帝的死讯,然后拿出假造的遗诏,宣布胡亥为继承者。在赵高的一手策划之下,胡亥沿秦始皇当年东巡的路线出游,并沿途刻石纪念,以证明胡亥是秦始皇选定的接班人,遮掩天下人的耳目。赵高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去掉异已分子,让胡亥实行严刑峻法。在赵高的亲自主持下,撤换了朝中的大多数大臣,并分别将其处死,蒙恬的弟弟蒙毅当然首当其冲,对于胡亥兄弟姐妹,也绝不留情。仅一次就

杀掉胡亥的12个哥哥,关押至死3个哥哥,车裂了10个姐妹,其家属受株连而死的不计其数。这样,朝中的大权差不多全掌握在赵高一人手里,只有丞相李斯,因拥立有功,才未被废。

胡亥即位后,任赵高为郎中令,赵高觉得李斯有些碍事,于是想出来一条毒计来陷害李斯。

赵高首先假惺惺地跟李斯私下说:“现在天下大乱,盗贼遍地,可皇帝还在大修宫殿,挥霍无度,这样下去不行啊。”李斯连忙表示:“这点我早就想劝谏皇上,可他总是躲在内宫,根本见不到啊。”赵高于是顺水推舟,说找到合适的机会就告诉李斯,李斯表示感激不尽,这就正中赵高的下怀。

一天,在皇帝玩得很高兴的时候,赵高告诉李斯皇帝正有空,让他赶紧过来。当李斯来到之后,紧急求见。守门的太监一连通报数次,结果惹火了正在兴头上的秦二世。于是赵高乘机进谗言,说李斯一直认为皇上的登基主要是他的功劳,怎么说也要封一个王,可现在还是停留在丞相之位上,所以一直心怀不满,还说李斯的儿子李由与陈胜的起义军有勾结。胡亥听到这些,半信半疑,李斯毕竟忠心可鉴,但他还是决定开始调查李斯。李斯听到这些消息之后,感觉已经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急忙申辩,将矛头直接指向了赵高,上本揭发他有篡位的野心。而此时秦二世与赵高的关系又岂是他三言两语就能挑开的,秦二世对赵高已经到了脱离不了的地步。因此反而更加怀疑李斯,下令逮捕李斯,交郎中令赵高查办。赵高抓到这个机会对李斯严刑拷打。李斯受刑不过,屈打成招。另一方面,秦二世派去调查李斯儿子李由的使者还没有赶到的时候,李由已经被起义军杀死了。于是赵高拦住使臣,让他写份奏章说李由确实想造反,但已经被就地处决了。这条罪状无疑加速了李斯的灾祸,终于在秦二世二年七月,李斯被依法判腰斩,诛三族。赵高终于扳倒了向上爬道路上最大的障碍,接着就开始“指鹿为马”的疯狂弄权了。

秦二世三年,面对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的势头秦王朝已处土崩瓦解之势。当刘邦率兵逼近咸阳时,赵高见大势不妙,恐秦二世发怒于自己。于是便派女婿咸阳令阎乐率兵杀入秦二世所居宫中。阎乐进入胡亥卧室,指着胡亥大声斥责道:“你骄奢**侈,滥杀无辜,为君无道,天下共叛。你早作打算吧!”秦二世哀求说:“请放我条生路,我只和妻子做个百姓就行了。”阎乐厉声言道:“你还想活命!我奉赵高之命,为天下杀你,无须多说。”手下士兵一拥而上,剑拔弩张,秦二世求生无望,只好自杀了,死时年仅二十四岁。

赵高杀掉胡亥后,就立子婴做秦王,赵高这一建议,朝廷上无人敢反对。虽然大家都明白赵高取消秦国的帝国实际上就等于宣布秦朝的灭亡,是为了自己召开新朝做准备,但也无人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只是子婴非常清楚,赵高很快就会杀掉自己的。于是,子婴趁赵高来杀他之机,埋伏好了士兵,让自己的两个心腹突然出击,杀死了赵高。不久,刘邦率农民军攻出咸阳,子婴投降,秦朝灭亡了。

就这样,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封建王朝走完了其15年的短暂历程。

宦官小人是中国历史上独特的群体,是奴隶封建社会统治下的产物。这些人作为悲剧主角登场,却残忍地将无辜善良的人们也拉入舞台上。清世祖顺治曾经谕曰:“朕稽考官制,唐虞夏商,未用寺人(即太监),周始具其职。秦汉以后,典兵干政,流祸无穷。”大体上看,历史上许多臭名昭著的小人就是出自太监。生理上的缺陷和心理上的耻辱造成了他们性格偏执与狭隘的特点;专行侍奉“伴君伴虎”的职业生涯也迫使他们必须小心行事。大部分太监都默默无闻地死去,那些脱颖而出的必然就是谄上媚下的老手,趋炎附势的行家。他们利用手中的权力迷惑昏君,纵观中国历史历朝历代的几多兴亡,无不跟宦官专权乱政有关啊!

伪君子王莽成功篡汉

有道是“大善必有大伪”。在中国的小人史上,伪君子也是一支相当大的队伍。他们往往会小心翼翼地扮面谦谦君子,或忠或孝地混在满朝文武中蒙骗天子,然后觊觎更高的权力。西汉时期的王莽就是其中一个。

提到王莽,就得了解一下当时汉朝的情况。众所周知,汉朝分西汉和东汉两朝,其间隔了一个历时18年的王莽新朝。一般的历史著作不大提这一朝代,认为只是西汉和东汉两个朝代的衔接过渡阶段,是汉朝的暂时中断。其实,这还是应当算作一个独立的朝代,这不仅因为王莽正式称帝建号,还因为他掌握了实际政权、颁发了实行了许多重要的政策法令。

王莽从小生活很苦,却很有心计,他不但努力读书,而且还广交朋友。在家孝敬母亲,对人有礼貌,生活很朴素。王莽对待几位伯父叔父,更是非常孝敬,就像对待自己的亲生父亲那样。

王莽的伯父王风当时是汉成帝手下的大将军。王风病重的时候,王莽不分日夜地守在他的身边,亲自侍奉。王风被感动了,他临死前,嘱托王太后和汉成帝,要他们多照顾王莽。不久,王莽便当上了黄门郎(皇帝的侍从官,官职虽然不高,但在宫内供职),后来,他又被封为射声校尉(护卫京师的高级军官)。可他并不满足于这些。在王莽30多岁时,王莽看准时机,揭发了废后许氏伙同王长,王融希望重为皇后的阴谋,由此开始了他沽名钓誉的生涯。

此时王莽已位居大司马。做了官以后,王莽仍然衣着朴素,对人谦虚诚恳,并且广交朋友,这一招使他获得了士人的好感和支持。

王莽很有心计。有一次王莽的母亲病了,朝中大臣忙派自己的夫人来看望。各位夫人都是满身绫罗绸缎,珠光宝气,而王莽的夫人却穿了一身破旧的衣服出来迎接,各位夫人大吃一惊,心想:大司马家中怎么会有穿这么破的衣服的人呢?连忙一打听,没想到是大司马的夫人。从此以后,王莽开始有了清廉节约的名声。

王莽的运气也不错,哀帝在位六年,到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竟一病不起,呜呼哀哉。他没有留下儿子,太皇太后王氏便命王莽入朝帮助董贤治理丧事。这又给了王莽一个捞取政治资本的大好机会

。王莽入朝,先不问丧事如何办理。而是顺应人心,罢黜了董贤。迫他自杀,并将董贤一家迁徒他地,将其家产估卖充公,然后才料理了哀帝的丧事。

王莽独掌大权以后,便与太皇太后商议,迎立中山王为嗣。王莽为了讨好皇太后,把平时得罪她的傅、赵等皇后一概贬黜,太皇太后倒是满心欢喜,以为王莽替她出了口恶气,她哪里知道其实王莽是在为自己以后进一步夺取政权扫清道路。王莽的事业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朝中不可一直无主,于是这第一步便是需要从宗室中选出一个人出来做皇帝。王莽选了九岁的中山王刘衎,是为平帝。九岁的小皇帝当然不能管事,所以要请太皇太后临朝称制,而实际政务,便由太后委任给王莽了。然后是选丞相。王莽选了孔光。此人系孔子后代,已做了三朝丞相,可称是德高望重,尤其令人满意的是此人最善于见风使舵、阿谀奉承,凡事没有主见,不敢坚持已见,是一件得心应手的工具。王莽为了排除异已,树立亲信,凡傅、丁二姓的外戚及依附于他们的官员,一律免职,迁徙远地。

但王莽自己心里也明白,知道自己多半是靠了太皇太后王氏的信任才得以独揽大权的,人心其实并未收拢。王莽既不懂征战,又不懂治国安民,收拢人心的办法,只有靠弄虚作假或是矫情作伪。

为了要继续提高自己的声誉,王莽想到了一个办法。相传古代的圣人周公代幼主执政时,以道德教化海内,天下大治,连远方的蛮族都倾慕不已,纷纷歌颂周公的光辉不但照遍中国,而且照遍世界。有一个叫越裳氏的部落,还特地献来了一只代表吉祥的白色野鸡。王莽打算效仿此法。看此弄一只白野鸡,并不算太难的事情,在王莽的示意下,益州(今四川的一部分)太守派人到处搜寻,找到一只,接着又叫一群少数民族的男女老少,打扮得花花绿绿,前来长安贡献祥瑞。长安这一边也早有准备,一群大臣联名上书,颂扬王莽的功德,与千年之前的圣人周公一般伟大,所以才有同样的远方蛮族贡献祥瑞的事情发生。既然有如此伟大的功德,就应该有崇高的称号。周公以“周”为美称,王莽应该称为“安汉公”,同时还应该增加封地,才能顺应天心。

谁都知道王莽是一个谦谦君子,他怎么肯轻易接受这些特殊的封赏呢?于是王莽故作姿态,上表一再辞谢,并要求加封迎立平帝有功的孔光等人,自己最后只受爵位,退还了封号。

接着,王莽大做好事:自高祖以后,功臣及诸位侯王的后代,凡以各种原因失去爵位的,都加以恢复;官吏年老退休后,发给原俸禄的三分之一;鳏夫寡妇、孤苦老人,都由政府给以救济。从此,天下都知道王莽是个大好人,而大汉天子却无人提起。

元始四年(公元4年)四月,王莽的女儿立为平帝皇后,他就成了汉室的国丈,而不只是太皇太后的侄儿了。这事密切他与汉王朝名分上的关系,不再完全依赖于王政君。而这时,平帝只有十三岁。

接着,王莽觉得“安汉公”已经做得太久,还想玩点新花样。王舜等党徒又为他造出了一个新官名,叫做“宰衡”。因商朝的名相伊尹做过“阿衡”,周朝的周公做过“太宰”,“宰衡”就是把两者合在一起,说明王莽的功德已经超过历史上最伟大的圣贤。伴随着这个新官号的,是扩大封邑,以皇后聘金的名义赐一亿钱,为他的母亲加尊号叫作“功显君”,封其二子为侯。

自平帝即位、王莽执政以来的几年中,由于王莽不断地诛灭自己、培值亲信,凡能体会其旨意、善于阿谀奉承的人,就加以重用,无耻之徒纷纷扶摇直上,刚直之士无以容身,政治日益腐败。再加上水、旱、蝗等自然灾害,社会危机已经越来越严重。王莽除了遇到大灾害难以蒙骗时便吃几顿素食表示节俭和与民同甘苦外,并无多少真有实效的措施(用几个人的道德形象来遮掩严重的社会问题,也是中国传统政治的一种恶疾)。相反,他却指使、怂勇手下的心腹爪牙们,想出种种花样,来美化自己的统治,歌倾自己的圣德。

元始五年(公元5年)平帝已近十四,这位少年皇帝亲历舅族被杀,还不许与生母相见。十分愤慨地说:“我若长大,一定报了此仇!”王莽的心腹告诉了王莽,王莽怕日后平帝长大参政,就送入毒酒,毒死了平帝。

平帝死后,又要立新皇帝。王莽挑谁呢?

王莽压制住群臣的意见,主张迎立宣帝的玄孙刘婴为皇帝。这时,各地的官民纷纷来献符瑞,长安挖井得石,上书“安汉公莽为皇帝”等丹红大字,各地待命,陆续来以长安。王莽让人告诉太皇太后,这位庸碌的太皇太后到了此时才算明白,厉声喝斥说:“这些都是欺人妄语,断不可施行。”但她已阻止不了王莽,只好不下诏,让王莽当假皇帝。

于是公元6年改元为“居摄”,王莽称“摄皇帝”,刘婴为皇太子,暂不即位,号为“孺子”,当时尽管刘姓弟子中有安众侯刘崇和东郡太守翟义拥立严乡侯刘信先后起兵讨伐王莽,但终因力量悬殊太大而失败。王莽这下腰杆又直了,他想:我就是要当皇帝,看你们敢不服从我!一些爱拍马屁的人看出了王莽的意图,纷纷制造谎言。有的说梦到天使对他说:“摄政皇帝应当做真皇帝。”有的说发现一只身上刻有王莽应当做皇帝的石牛。有一个叫哀章的书生,他想出一个好办法,他自己制作了一个铜匣,铜匣里装了两本图书,内容是说汉高祖刘邦要把皇位传给王莽,然后,他把铜匣放到刘邦的神庙中。人们打开一看,连忙告诉王莽。王莽看到时机已经成熟,就不再推让,率领文武群臣到高祖的庙中,说:“既然高祖皇帝要传位给我,我就不能不接受了。”说完,他穿戴上天子的龙衣,正式地做了皇帝。公元9年,王莽改国号为“新”。至此,王莽终于篡位成功。

王莽篡汉不愧为小人中成大事的典型。从王莽早期来看,他主要通过一些手段先赢得了君子的美誉,尔后使用小人才有的卑劣手段为自己谋取政治资本。最后终于篡汉成功。虽然只有短短18年,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改变了历史。不知道中国的封建道德是否具有否定正常人的倾向,否则怎会越是背离人性,越易取得成功。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