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篇:小人也能成“大事”(2)
老公不坏,娇妻不爱 六界纵横 毒圣武尊 骨尊 五夫临门 穿越古代之第一女先生 巫道杀神 异界风流韦小宝 莫相负之愿成双 财迷王妃很倾
第五篇:小人也能成“大事”(2)
第五篇 小人也能成“大事”(2)(1/3)
杨广善伪得皇位
历史上还有一个通过诈骗手段而谋得后位的人,这就是杨广,也许正是应了那句“小人得志便猖狂”,杨广是历史上又一公认的暴君,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他的发家史。
隋文帝杨坚有5个儿子,都是独孤后所生。杨坚常自豪地对臣下说:“朕别无姬侍,五子同母,可谓真兄弟。不像前代帝王内宠多,兄弟问互相纷争,亡国之道,莫此为甚。”他岂能想到,一母所生的兄弟,为了权位,照样会闹出悲剧。
杨坚长子杨勇,次子杨广。杨勇品性宽厚,恣意任性,没有心计。杨广生得仪态俊美,善于察言观色,深藏心计。5个儿子中,独孤后最喜欢杨广。杨坚登基以后,杨勇因系长子,被立为太子,杨广被封为晋王。杨广因为自己的战功在哥哥之上,这使他渐渐有了取代哥哥的欲望。
杨广是个典型的两面派,虽然也出身名门大族,但他的纨绔子弟的色彩更具有隐蔽性。他的性格中糅合了很多正反两方面的特性:既有很强的虚荣心,有纨绔子弟的低下素质,喜欢私下寻欢作乐;又具有过人的文武才能。他在得到想得到的东西之前,是很善于伪装的。得到之后,本性中恶的因素便呈现出来,结果走到穷途末路。
为了实现做太子,进而做皇帝的梦想,杨广费尽心机地将自己伪装起来。而太子杨勇却缺少杨广那样的心机。明明知道父亲杨坚喜欢节俭,他偏偏要奢侈浪费。一次大阅,杨勇在他的铠甲上加上了金珠等装饰,为此隋文帝当即训戒道:“自古以来,帝王好奢侈没有一个能长治久安的。你身为太子,应自重节俭,这样才能继承大业。”但杨勇事后仍一如既往。明明知道母亲独孤皇后痛恨男子宠幸众多姬妾,他还要很张扬地寻欢作乐,不但如此,还冷落了母亲精心为他挑选的妻子元氏,而元氏由于失宠,郁郁寡欢,日久成疾,患病而死。这使得父母都对他有怨气。加上后来杨勇还过分地接受百官的朝贺,使杨坚更为不满,这就为杨广的夺位提供了好机会。
杨广与杨勇的性格迥然不同。他阴险狡诈,知道文帝崇尚节俭,就把家布置得十分寒碜。尤其在得知哥哥因奢侈受责后,他更是立即重新安排王府的陈设,连屏风都换上白绢而不再用五光十色的彩锦了。杨广表面上谦逊有礼,不仅刻意逢迎父母之所好,而且不惜花费金钱广泛结交朝臣,尤其对杨坚的宠臣杨素更是虚接结纳。杨广的心计之重还体现在他甚至对皇帝皇后身边的侍从也屈尊讨好。这群人在宫中地位虽低,但跟皇帝皇后接触的机会多,所以讨好这些人很重要。长此以往他便获得许多朝臣的称赞。不但如此,杨广和夫人萧氏,还在母亲独孤后面前大献殷勤,显得十分恭敬孝顺。他知道母亲恨男人纳妾,他就视萧氏为上宾,有时独孤后派宫婢传话,或是有所赏赐,杨广甚至和萧氏同寝共食。回去的人自然在独孤后面前夸赞晋王夫妇的美德。日久天长,杨坚也对他刮目相看。灭陈以后,杨广被任命为扬州总管,镇守南方。临行之前,杨广进宫与母亲辞别,母子二人呜咽流泪,悲不自胜。
杨广在出任杨州总管以后,广结心腹,总管司马张衡、安州总管宇文述等人都是他的死党。杨广得知母后对太子极为不满,觉得取代太子大有可为,遂和心腹定下计谋,张衡受杨广之托为篡夺太子宝座进行全面策划。宇文述建议杨广为搞掉太子首要的是结交权臣杨素,因为只有杨素才能使隋文帝改变主意。而杨素又最信任弟弟杨约,若想结交杨素首先要交好杨约。宇文述还毛遂自荐,主动提出去京城打通杨约这一关节。杨广听后异常高兴,当下给了宇文述许多金银财宝,以利他进京活动。
宇文述抵京后,立即宴请杨约,并与他赌博。宇文述故意只输不赢,很快便把带来的金银输个精光,另外还赔上许多古玩。杨约酒足饭饱又发了个大财,满心高兴,口中连连称谢。宇文述乘机说道:“杨大人,您可别谢我。这些金银珠宝是晋王下赏赐的,殿下命令我陪您玩玩,只求您高兴即可。”
杨约不解地说:“宇文大人,您可把我责糊涂了。请大人详细说明可好?”
宇文述就把杨广派他来京的用意一五一十全说了,最后又是劝谕又是威胁地说:“杨大人,守常规固然是大臣的本分,可是,如果违反常规却符合天意人心,也该权变,这才是通情达理之举。常言道,识时务为俊杰。从古至今,贤人君子没有不根据形势而行动的,不避害趋利还叫什么君子?您与令兄是当今朝中最有地位、最有权势的大臣,劳苦功高,掌权多年,难免不得罪一些人呀。恐怕有不少朝臣对二位大人心怀不满,甚至有人还想等机会加害于二位。如果皇上一旦升天,您二位还有靠山吗?据我所知,太子对当权的大臣是很不满的,将来太子继位,不知大人与令兄可得安生?目前,皇上与皇后对太子深为不满,早有废黜之意,这点您不会不知道吧。依我愚见,只要令兄出面劝皇上立即废掉太子,另立晋王为太子,肯定能得到皇上同意。果真如此,岂不一举两得。晋王当上太子还能不感激二位大人吗?我想,那个时候大人与令兄就可以安如泰山了。”
杨约听罢,连连点头表现同意。宇文述见目的已达到,也就不再言语了。
第二天,杨约就去见杨素,把宇文述的这番话作为自己的见解,同杨素讲了。杨素听后,也正中下怀,拍着巴掌说:贤弟,多亏你想的深远,愚兄还没想这个问题。你谈得很好,很及时啊!”
分手时,杨约又叮咛杨素:“哥哥,皇上最听独孤皇后的话,你可早下决心,否则,将来难免大祸临头;你一旦成功,咱们家可就万世昌盛,子孙永无后顾之忧了。”
几天以后,杨素趁进宫奉侍独孤皇后饮宴的机会,装作无意的样子,随口说道:“皇后陛下,为臣应恭贺陛下呀。”
独孤皇后不解地嗯了一声,并让杨素继续说下去。
杨素说:“晋王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礼贤下士,节俭勤奋,真像皇帝陛下一样,皇后有这样好的儿子,真是大隋天下之福啊!”
没想到皇后听罢这句话却流下了眼泪,杨素吓得赶忙离席跪到地上叩头请罪。皇后摆摆手,让他重新落座,深深叹了一口气说:“你说的都对,广儿是个大孝子。皇上常跟我提及,每次派人到扬州去看他,他都早早地在府门外站着等使臣,一提到皇上和我,这孩子就流眼泪,都那么大了,还舍不得爸爸和妈妈。广儿的媳妇也贤惠,每次我派宫女去看她,她都同宫女一个桌吃饭,一张**睡觉。这俩口子可不像勇儿那俩口子,阿勇和阿云一天只知道享乐,近小人远君子。尤其叫我伤心的是,勇儿还猜忌广儿,我真担心有朝一日广儿死在勇儿之手哇!”
杨素一见机会到了,说了一些安慰皇后的话,又说了许多太子杨勇的坏话。独孤皇后见杨素是这个态度,立即赏给他许多金银珠宝,并告诉他要帮助皇帝早下决心,废掉太子杨勇,立杨广为太子。杨素没想到这么轻易就达到了目的,一再向皇后表示一定向皇帝进言,豁出老命也在所不惜。
杨广除了派人向皇帝、皇后进言,自己还亲自出马。一次,他回京朝拜,离京时去辞别母亲,一见到母亲就跪在地上泣不成声,独孤皇后也流下泪来。杨广哽哽咽咽地说:“孩儿实在笨拙,只知道友爱兄弟,可不知因为什么得罪了太子,太子对孩儿恨得要命,常常对人讲要杀掉孩儿。孩儿被杀倒无所谓,只是担心母后承受不了哇。孩儿就要离京回扬州了,请母后千万珍重,不要以孩儿为念!”
说罢,杨广竟呜呜大哭起来。独孤皇后用手一抹眼泪,高声说道:“孩子,你站起来。这个瞧地伐(杨勇的小名)也越来越不像样了!我给他娶了元氏,可是他却不把人家当妻子对待,一个心眼宠着那个阿云,媳妇死了我还没追究,如今又要害你,我真不能容忍了!我活着他就敢这样,将来我死这得了?皇上一旦千秋万岁之后,将来你们还得向阿云的儿子称臣,这可太叫人痛心了!”
杨广见母亲中了他的圈套,就更放声大哭起来,趴在地上不起来。杨广离去后,独孤皇后决心去找皇上提出废掉太子杨勇。
对于废掉太子的议论,杨勇也有耳闻,虽然忧惧可又拿不出对策。后来,他竟愚蠢地去找巫师,请巫师做法术帮助自己避开这场灾难。杨勇按巫师的要求,在后花园内修了一个庶人村,房屋低矮简陋,自己常住到里面,用草垫子当褥子,穿着粗布衣服,俨然是个穷百姓。幻想以此来保住自己的地位。
隋文帝对杨勇的这些举动,很快就掌握了。他虽然有意废掉太子,但总不肯轻易下决心。此番听说太子如此,就想再给太子个机会,再考虑一次。于是,隋文帝下令召见太子。杨素惟恐隋文帝与太子重归于好,就想出一条毒计来。他亲自站到宫门,当见到太子来时,不让太子进宫,故意激怒他。直到杨勇上当发火了,杨素才答应进宫禀报皇上。杨素进宫后对隋文帝说:“为臣在宫门见到太子怒容满面,恳请皇上小心,谨防有变故。”
隋文帝一听,十分生气,感到太子实在是不可救药了。
开皇二十年(600年)十一月,隋文帝正式下诏废掉太子杨勇,立晋王杨广为太子。将杨勇监禁在东宫,交付杨广监管。杨勇被关押后,一再请求面见父皇申诉,结果均被杨广阻止,未能如愿。杨勇被逼无奈,只好爬到院中的大树上高声喊叫,期望父皇能听到他的声音。对此,杨素立即向隋文帝报告:“杨勇疯了,已不可救药了。”因此,杨勇未能见到父皇的面。
杨广在杨素等人的帮助上,虽然坐上了太子的
宝座,但心里仍不踏实。因为他还有两个弟弟,蜀王杨秀、汉王杨谅,令他担心。杨广把攻击的矛头,首先对准了蜀王杨秀。杨秀当时是佃州总管,身强力壮,敢作敢为,武艺超群。隋文帝曾不止一次地同独孤皇后谈论这个儿子,说:“秀儿将来必定不得善终,我在世还没有什么,一旦他哥哥继位,十有八九他要造反。”
杨秀自从出任益州总管以后,俨然是一方的霸主,胡作非为,无人敢问,他使用的车马和穿着的服装与皇帝所用的没有差别。他对杨广立为太子,心中愤愤不平。
杨广采取了先发制人的手段,通过杨素向隋文帝进谗言,以达到暗害杨秀的目的。隋文帝果然听信了杨素的话,下令召杨秀进京。杨秀接到旨意后,犹豫不决,进京怕凶多吉少,不进京,又怕违抗圣旨获罪。他属下的司马劝他遵旨进京,他沉下脸不悦地说:“这是我的家事,与你无关!”并下定决心不奉召进京。
杨广为了置杨秀于必死之地,暗地里叫人做了两个木偶,绑上双手,在心窝钉上钉子,分别写上隋文帝及汉王杨谅的名字,埋到华山脚下。然后,叫杨素派人前去挖掘。杨素获得这一大逆不道的“证据”之后,立即向隋文帝作了报告。杨广惟恐“证据”不充分,又假造了一道造反的檄文,内容是杨秀起兵的宣言,称“逆臣贼子专弄威柄,陛下惟守虚器一无所知”,“陈甲兵之盛”、“指期问罪”。然后,把这道檄文放进杨秀的文集中,命杨素作为罪证上报给隋文帝。
隋文帝看过这些“罪证”之后,勃然大怒,高声喊道:“天下竟有如此不孝之子吗!”
十二月,经过审判,杨秀被废为庶人,禁闭在内侍省,不许与妻子相见,受他牵连被治罪的有一百多人。
仁寿四年(604年),杨坚在仁寿宫中一病不起。早已想得到皇位的杨广更是跃跃欲试。他加紧与杨素等人书信往来,勾勾搭搭。有一天,偶然被杨坚察觉,杨坚以如梦方醒,发觉自己被骗了。事又凑巧,杨坚最宠爱的宣华夫人又神色不定地跑到寝宫,哭着向他说:“太子无礼!”原来,宣华夫人上去厕所,被杨广拦住,欲行非礼,她拼命挣扎方得脱身,杨坚更是大怒,大骂:“这猪狗不如的畜生,怎么能托付大事!独孤后呀,你真是害了我呀!”他明白了,什么仁孝,什么不爱声色,全是假的,他想起被冤枉的的长子杨勇,想重召他来,但为时已晚,早已部置周密的杨广没容他反悔,就先下手派人将其害死了。杨广继位,这就是隋炀帝。
杨广终于登上了皇帝的宝座,不管人们喜不喜欢杨广的这种虚伪之术,但这种办法在中国传统社会,历朝历代都用过,因为政治斗争只讲结果,不讲手段。
像王莽、杨广这种人都是披着“君子”的面皮极尽小人之事。杨广更是顶着“杀兄”、“杀君”、“**母”的三项罪名,实在是可恶之极,但他仍然成功篡位,可见像这种伪君子比真小人的破坏力更大,真如《红楼梦》所说:“子系中山狼,得志更猖狂。”
小人和砷成就清朝第一宠臣
“昏君眼里皆奸佞”意思是说只有昏君才易受奸臣摆布,而奸臣也还有在昏君手里才易弄权得势。乾隆在历史上应该算是一个明君了,但在乾隆执政时却出了一个天下第一大贪官和砷。更令人叫绝的是,和砷还成了乾隆的第一大宠臣,这对于小人和砷来说也算毕生成就的一大事了吧!
和砷,姓钮祜禄氏,满洲正红旗人。先是当校尉,后因他聪明敏捷,仪表俊伟,记忆力强,办事精明干练,并且善于巴结逢迎而深受清高宗乾隆帝的青睐,得以官运享通,青云直上。从乾隆四十年(1775)至嘉庆三年(1798)的二十四年间,历任内务府大臣、户部尚书、兵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京师步军统领、军机大臣等职。他还因长子丰绅殷德娶了高宗第十女和孝固伦公主,而成为皇亲国戚。这样,和砷在乾隆一朝,可以说是位极人臣,权倾朝野。他费尽心机终其一生追求金钱,在专权二十年间,贪尽天下财富。
具有如此显赫地位的他,却不是一个正直的官吏,而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小人。这么一个小人如何取得如此成就的呢?这便与他厚黑处世的原则分不开的。
和砷早年经历也比较坎坷。其父常保本是不知名的副都统,和砷少年时贫穷而无所依恃。至乾隆中叶,还不过是八旗官学生,只中过秀才。以这样的基础,和砷要出人头地几乎是不可能的。
亁隆三十四年(1769年),和砷开始转运,因为他的高祖尼雅哈那有军功,是开国功臣。因此,和砷不仅承袭了三等轻车都尉之爵,还有了随待帝君的机会,这为和砷接近万岁爷提供了便捷之径。
乾隆四十年(1775年),是和砷一生中的重要转折点。乾隆四十年某日,乾隆外出途中,知得一个囚犯越狱逃跑,出口成章的风雅皇帝于是说了《论语》中的一句话:“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意思是:老虎、狮子从笼子里跑出来,龟甲、玉器在匣子里毁坏了,这是谁的过错呢?
就在众侍卫面面相觑、无言以对之时,只听有人琅声答道:“典守者不得辞其责!”
乾隆皇帝不禁一怔,这句话恰恰是朱熹在《论语集注》中的批语。和砷凭看从前对“四书五经”的记忆,居然“奏对颇能称旨”。乾隆循声望去,不禁大为惊异,只见说话人仪态俊雅,气质非凡,叹道:“若辈中安得此解人!”问其出身,知是官学生。虽然学历不高,但毕竟乃读书人出身,这在侍卫中也属凤毛麟角了。至此,和砷进一步引起了乾隆帝的好感,遂派其总管仪仗,升为侍卫。和砷从此官运亨通,扶摇直上。一次偶然的机遇便这样为和砷铺平了升迁之路。
和砷的过人之处还在于他对乾隆的耿耿忠心和善于揣摩乾隆的思想意图。他“以帝心为心”,处处变着法儿哄乾隆高兴,可谓乾隆的心腹密臣。乾隆爱好黄金,他就建议乾隆建造万佛楼,让王公大臣和各级文武百官献金佛给皇上,借以敛财,乾隆喜欢谈文论史,自誉无所不和,他就在编纂二十四史时在明显的地方故意抄错几个字,让乾隆一一指出来,以示天子的英明和学识渊博,借以满足乾隆的虚荣心。另外和砷常在乾隆面前不失时机地表现自己的忠心,比如有时碰上皇帝咳嗽,他也总是亲自“以溺器进之”,时时处处都给乾隆留下是自己人的感觉,这在个人感情上想取得乾隆的信任绝对是必要的。当然他的这些手段都没有白费,皇帝的信任换来了和砷仕途上的光辉前程,也造就了一个权倾朝野、“携天子以令诸候”的“窃国大盗”。
和砷除了对乾隆曲意承迎外,对乾隆身边的人,特别是对乾隆喜欢的人,也百般讨好。十公主是乾隆最小的女儿,后来被封为和孝公主。乾隆非常疼爱他这个女儿,常说:“我这小女儿长得很像我,一定有福气。”和砷为了讨好乾隆,就特别想法讨好这位十公主。
有一次,乾隆去圆明园游玩,和砷随驾,十公主也女扮男装一起前往。圆明园建造得十分华丽,有“万园之园”的称号。圆明园福海之东有同乐园,皇帝每年与大臣在这里欢聚。乾隆年间,每到新年,园中设有一条买卖街。这条街上,凡古玩古衣,茶馆酒肆,一切应用之物,应有尽有。这些走买坐卖的,都由那些专门为宫中办事的皇商经营。和砷跟随乾隆和十公主来到买卖街,走到一家店铺门前,见有一件大红呢夹衣挂在那里。十公主见了,微露喜欢之色。十公主脸上这细微的变化,一般人不会去注意,也不一定看得出来。可和砷却极善于察颜观色,而且一看就能猜出人的心理活动。这时他看在眼里,想在心里,转眼之间,就以二十八金的高价把那件衣服买了下来,进献给公主。和砷知道,博得十公主的欢心,也就是博得乾隆的欢心。
和砷就凭着他的察颜观色、小恩小惠讨得了乾隆的欢心,登上了高位。
中国人“官本位”思想特别重,认为有权就有钱。和砷也不例外,掌握了大权后便开始疯狂敛财,可以说和砷是清代中叶贪黩之风的总根子。当时,朝廷内外文臣武将侵亏公款,聚敛行贿蔚为风气,动则数十万甚至上百万两银之多,追根溯源,都以和砷为后台。仁宗嘉庆初年,在镇压川、楚、陕白莲教大起义的过程中,各路将帅虚报战功,冒领粮饷,也是以和砷为后台的。和砷自己当然更是竭力聚敛。
清朝同周边各国的联系颇紧密,互相之间使节往来频繁,各国送给乾隆皇帝的贡品也不可胜数。所有的贡品,都要先经过和砷之手,才能送到乾隆面前。和砷对这些外国送来进贡朝廷的珍宝总是留一手,这样一来,许多藩邦上贡皇帝的奇珍异宝,都成了和砷的镇宅之宝。
乾隆七十大寿之际,六世班禅要为乾隆祝寿,乾隆非常高兴,连忙命和砷修书回复,并让他监督在热河建造须弥福寿之庙,预备接待班禅。班禅到达热河之后,向乾隆进献了丰厚的寿礼,计有:南佐哈达、罗扎、鎏金、带宝床、宗咯珊瑚串珠、藏香、藏呢、普鲁、水晶、甘果等物。和砷经手之后,这些礼物几乎逐项减半。乾隆被蒙在鼓里无从知晓,还赞赏和砷接待有方,张弛有度。
当然和砷也不是把贡品全部括为已有。那些无关紧要的珍宝、古玩,不妨进献皇上,让皇上觉得他忠心一片,不顾私利,而那些真正珍奇的东西,则不妨私自留下,反正皇上也无从知晓究竟。
和砷掌权二十余年,这二十多年中,经他手的进贡物不可胜数,疯狂敛财高达两亿白银。
和砷之所以能积累起数额巨大的家产,除了贪污受贿之外,与他善于理财也有相当大的关系。为了敛财,和砷
除了经营房地产、高利贷外,还经营粮店、酒店、古玩店、瓷器店、灰瓦店、柜箱铺、弓箭铺、鞍毡铺、小煤窑,他购置了八十辆大马车,搞起了长途贩运,虽身居高官,竟不顾名誉与商人为伍,这一点嘉庆帝也骂他是无耻小人。
这些经营中,为和砷带来最多财富的,就是兼并土地,收取远远高出一般地租的租金。买地过程中,他确实是做到了只认钱财不认人,不管是他的亲戚还是朋友的土地,他都毫不留情地把价钱压到最低,最大限度地购进。和砷就是用这样的方式,在很短的时间里购得了清苑县王君贤、蠡县金锋、宝坻玉福、任丘玉余的土地与吉庆在北京西直门外的塔庵、耿杓在清苑县、广善在宛平县、隆普在易州的土地。其财富更是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的君王。
谁说小人不能成大事?
像和砷这样的小人能够得到乾隆如此宠爱,而且敛财无数,富可敌国的确不是偶然的。和砷的确有才干,是乾隆处理政务的得力助手;他善于揣摩帝心,能让皇帝的生活时时刻刻都充满情趣。和砷凭着他的溜须拍马,善于逢迎,而成为清朝第一宠臣;又因他贪之有道,经营有方而成为天下第一贪富的人。我们不得不佩服他的“能力”,但引人深思的是历史上从古至今,上至王公大臣,下至草莽凡夫,不奸不诈而有所成就的绝无仅有,脸不厚心不黑难以成大事,难怪说小人才能成大事。
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
辛亥革命已成为历史,但它所建立的民主共和制度至今还译被着后世。众所周知,当年领导辛亥革命取得胜利的人是孙中山,但是最后,辛亥革命的果实却被一个我们视为小人的袁世凯所窃取,对此,我们不得不感叹上天的不公啊!
1911年的辛亥革命,把延续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推翻,成立了中华民国。自此,在东方古国的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飘起了红黄蓝白黑五色旗。老百姓都很高兴,以为国家自此有了希望。谁料想,这不过是换了个字号。民国建立之后,中国民族的英杰、一代伟人之首孙文孙中山,为达到南北和议的目的,辞去了临时大总统的职务,让位于北洋渠魁袁世凯,其目的在于澄清国内战云,免使生灵惨遭涂炭之苦,国家能循正轨而发展。但有三个附加条件。第一,袁世凯须遵守参议院制定的《临时约法》和一切法律章程;第二,中华民国的首都必须定在南京;第三,临时大总统辞职后,当参议院举定新总统亲到南京受任之时,临时大总统和国务员始行解职。
当《临时约法》传到袁世凯手中时,袁世凯大为不快。他找来严修、杨度、杨士琦、唐绍仪等人,气愤地说:“你们看看,这个孙中山像话吗?他自己当总统时,坚持总统制;轮到我当总统了,他却又坚持什么内阁制,要在总统下面设下总理来牵制我,这算什么?”
但袁世凯当选总统的喜悦很快冲散了这些不快。他一即位便马上舍弃了“临时政府首领”这一不合法的名义,换上了临时大总统的头衔。
袁世凯就任总统后,即着手组织政府。经袁提议,参议院通过,唐绍议被任命为内阁总理。唐在前清时是袁的僚属,为袁所信任。南方有些人对唐不放心,但多数认为唐是与南方颇接近。后来唐加入了同盟会,以取信于革命党人。
唐绍仪组阁后,因为他与同盟会比较接近,支持同盟会的责任内阁,人们也称呼这一内阁为“唐--宋内阁”,宋指的是宋教仁。当然,这就触动了袁的权欲与猜忌之心。
责任内阁仍国务院对国会负责,总统只居尊荣地位。这样,袁世凯就大受制约。再加上同盟会又是袁的主要对手,他处处受压制,矛盾就产生了。为了挤走唐,其心腹内务部总长赵秉均、陆军总长段祺瑞和其他人,对唐履行国务总理职责进行抵制、破坏。他们在国务会议上反对划分总统与总理的权限,主张事事秉承袁的指意行事;反对国务院为整体之有机组织,主张总长独自行动。赵秉钧等人常常不出席国务会议,内务部、陆军部、外交部等的在事,绕开唐绍仪直接向袁请示办理,袁也绕过唐绍仪,直接向这些部任免官员,下达指示,故意怠慢唐绍仪,使国务院和总理成了空架子。袁也凯不只是在政治上、精神上折磨唐绍仪,甚至还想在肉体上消灭他。气愤之下,乃地6月15日以病为名留下辞呈,不经告别,跑到天津去了。6月27日,袁世凯接受了唐绍仪的辞呈,免除其总理职务。终袁在位之日,唐绍仪隐居上海,未迈进北京大门。同时,民国二年,他还派人暗中刺杀了“责任内阁制”的积极宣传人,中国民国农林总长宋教仁。
民国成立后,财政异常困难。唐奉袁之命,于1912年2月向英、法、美、德四国银行团谈判借款,作为善后之用。银行提出的条件,一是监督款项支付,二是监督用这笔款遣散南方革命军。唐绍仪和国盟会领袖都反对这两个丧失主权的条件。然而,袁世凯却地3月9日以信函的方式接受了银行团的要求。他的目的是想以此作为诛除异已的本钱。国务总理赵秉钧组织内阁之后,失职违法,各党派提出弹劾案于国会。袁世凯竟悍然不顾,专横有加。
政治方面经过清除国民党党员的整治基本就绪后,袁世凯开始考虑恢复帝制的问题了。袁世凯首先想起从影响民心的事情做起:即从精神文化方面做起,为此袁世凯策划了一系列的事情:
1913年6月22日,正式发布尊孔令,称孔子为“万世师表”,其学说“放之四海而皆准”。
1914年1月29日,根据他的建议,政治会议做出决定以夏时春秋两丁为祀孔日,其礼节、服制、祭品与祭天的一样。他还亲自带着文武百官,穿着离奇古怪的祭服,到北京孔庙行三跪九叩之礼,以示榜样。
1914年7月,他又正式公布文官官秩,分九等,这完全是封建时代的官制,分卿、大夫、士三大等级,与旧官制不同的就只差一个皇帝的称号了。袁世凯本人最讨厌“先生”的称谓,他首先在军队里禁用,还公布了《觐见条例》,恢复前清的“陛见”制度,旧官场的一切全都恢复了。
1915年指示初等小学应将《孟子》列入科目,高等小学应将《论语》列入科目。同时还恢复封建时代的考试制度,结果学习新知识的年轻人纷纷落榜,对新学产生了很大的冲击。
完成这些事情以后,许多人都以为他要恢复帝制了,但又不见他自己提过要当皇帝,以致一些遗老遗少们误认为他是为宣统复辟作准备呢。不过,他曾对别人说:“立统满族,业已让位,果要皇帝,自属汉族”。言外之意是他本人也是够条件的。
此外,袁世凯也不忘记通过合法的程序来为自己恢复帝制创造条件。1914年8月,他授意梁士治在参政院会议上提出《大总统选举法》修正案,12月28日获得通过。《大总统选举法》实际上把袁世凯当作皇帝,所差的只是名称而已。此后,当探明了军阀们对“共和”颇有微词,袁世凯手脚也渐渐放开了。
1915年8月14日,袁世凯授意杨度成立发动帝制活动的筹安会,并在各省建立分会。筹安会成立之后就越出学理范围,对国体进行投票表决,一致主张“君主立宪”。从此,人人皆知帝制即将产生。1915年9月19日,税务督办梁士抬纠集一批狐群狗党,成立了全国请愿联合会。在该会的鼓动贿赂下,不过几天,全国各地的请愿团陆续出笼,其人物上自王公遗老、政府官僚、各省将军、巡按使,下至车失游民,无所不包。于是发展到连北京的乞丐和八大胡同的妓女也被分别组织起来,成立了乞丐请愿团和妓女请愿团,手持各色旗帜,大呼小叫奔向街头,齐集新华门外,跪呈劝进表,请求袁世凯顺应民意,早日登位。
袁世凯于是发布召集国民代表大会的告令。为了能保证当选,代表基本上采取钦定的办法,绝大多数名单由他和亲信直接圈定,各省不得遗漏和更改。在选举的时候,袁世凯软硬兼施,迫使代表全体通过,无一作废。
参政院把总推戴书和其他推戴书一齐呈献袁世凯。出乎意料的是,他竟以“曾居政要,上无神于国计,下无济于民生。……自问功业既未足言,而关于道德、信义诸大端又何可付之不顾”为由推辞不受。知底细的人提醒说,大总统的意思是在政业、道德方面对他的颂扬还不够。于是下午又呈上一份更详细地列举功绩、道德的推戴书,袁世凯照例装模作样做出一番“谦逊不惶”的姿态,以示他作皇帝不是出自本人自愿而是大家“逼”出的结果。至此,袁世凯要做皇帝的一切手续全都办好了。
第二天,他就神气十足地发布申令,承认帝位,就这样,原来那个口口声声大讲“大总统是国民公仆”,时时处处鼓吹“共和”的袁世凯,终于撕下了冠冕堂皇的假面具,一个彻头彻尾的封建独裁专制主义者的面目出现在人民的面前了。袁世凯深染专制之毒,枭雄自肆,祸心包藏,夺利争权阴谋迭出,把个辛亥革命的果实一古脑儿搂在自己的怀里。真是满清换民国,换汤不换药。
袁世凯也算是小人中的厉害角色,不仅窃取了人民辛辛苦苦的革命果实,还复辟了帝制,过了把皇帝的瘾,真是不简单。
虽然袁世凯的皇帝梦很短,只有八十一天,但这件事却不得不促使我们去思考,为何这些小人都能屡屡得志?小人与君子的斗争,几千年也未停止过。君子与小人相处,小人往往占便宜,至于搞政治,小人就更容易成功,纵观历史上这么多成了大事挑战人,不外乎就是他们够狠、够辣、够毒、够险。所以纵使他们成了大事,其方式也不为我们所提倡。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