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忠言未必逆耳,口蜜未必腹剑
冷少强行索爱:宝贝别逃 逆天小狂妃 神兵秘籍开发商 穿越在十八世纪欧陆 玉娇梨(双美奇缘) 飘渺仙 王爷太纠结:毒医王妃不好惹 拽丫头误闯男子高校 两个小孩过家家 爆宠萌妃:这个王妃有点彪
第四篇:忠言未必逆耳,口蜜未必腹剑
第四篇 忠言未必逆耳,口蜜未必腹剑(1/3)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一些所谓的忠臣大都以尽忠直言为已任,但由于他们并没有什么经世济时的本领,又咄于口舌,正如诸葛亮所说的“下笔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于是便想出“文死谏”的招来。所谓“文死谏”即给皇上进谏时,皇上如果不听他意见,他们便以自杀相挟。难怪,后来连司马迁都帮着感叹“忠言逆耳,良药苦口”。然而事实却未必如此,其实做事是讲究策略的,上谏也不会例外。所谓自古进谏者“顺而导者;徐而导者;正面析言者;曲而匡之者”,只要掌握好分寸,用一点技巧便能做到“忠言未必逆耳,口蜜未必腹剑”。
晏婴巧言谏景公
中国古代是一个不讲民主的社会,更谈不了言论自由了。要想提出正确的建议,通过正确的渠道不管用,因此,戴高帽反而是一种有效的方式。戴高帽子这不同于拍马屁,满肚子坏主意。不信,可以看看晏婴是如何采有这种方式巧妙劝谏齐景公的。
晏婴最初也不是一个巧舌如簧的人。公元前555年,齐晋两国开战,当时晏子曾谏劝灵公勇立前线以励三军,但灵公并未采听其言,反退入国都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任晋兵在城郭附近肆意**。后来当他再事齐庄公,谏阻庄公纳晋国罪臣栾盈,齐庄公又不听,结果齐晋构隙更深。
两次劝谏失败,晏婴开始反思:怎么才是进谏的好方法呢?都说“忠言逆耳”,可是如果能够根据君主的性格来采取不同策略。是不是能劝谏成功,而君王听了也高兴,岂不皆大欢喜。从此以后,晏子上谏便多了几份技巧。他后来劝谏齐景公就多采用旁敲侧击的手法,以委婉的流露,巧妙的比喻和诙谐的语言,使齐景公不得不心悦诚服。
齐景公在位多年,早年想重操霸业,在受挫后就消沉起来,生活比较**靡,内政也很腐败。成了一个荒**暴虐的君主。他对百姓施以沉重的剥削,庶民的生产物三分之二要上交公堂;又垄断工商业,榨取重税,使国库充盈、财货朽蠹,而老百姓则忍饥受冻,还要为其筑宫室,服劳役,百姓怨恨至极。对百姓的的反抗齐景公严厉镇压,滥用酷刑,有不少的人被处以刖足之刑。而齐景公本人却整日花天酒地,四处游乐,还幻想永享富贵,长生不死。晏婴为此甚为忧虑。
有一次,他问晏子说:“你经常到市面上走,你知道什么东西贵,什么东西贱吗?”晏子回答说:“踊贵而履贱。”踊是被砍掉脚的人用的假脚和假鞋。当时,齐景公滥施刑罚,经常施以刖刑,晏子便借此来劝说齐景公。
有一次,景公请鲁国工匠为他做鞋。鞋带是用黄金制成的,上面镶银,用珠宝相连缀,鞋孔是用好的玉石制成,鞋长一尺,十分美观。农历十月天,景公穿着这双鞋上朝。晏子入朝,景公想起身相迎,因为鞋太重,他只能抬起脚,却迈不动步子,他问晏子:“天气是不是很冷呢?”晏子说:“大王怎么会问起天气的冷暖呢?在古代的时候,圣人做衣服,讲究冬天穿着轻便而暖和,夏天穿着轻便而凉爽,现在您的这双鞋,寒天里穿上会感到很冷,重量也超过一般人的承受能力,不符合生活的常理,您做得太过分了。所以说这位鲁国的工匠不懂得冷热之度和轻重之量,破坏了人的正常习惯,这是他的第一条罪状;他使君主让诸侯讥笑,这是他的第二条罪状;浪费财物而没有实效,致使百姓怨恨大王,这是他的第三条罪状。请大王下令拘捕他,并把他交官吏量刑处置。”
景公听了他的这一番话,觉得十分有道理,但他有些怜悯那个工匠,就向晏子求情,放了那个人。晏婴却不同意,说:“对于作了好事的人应当重赏,对花了气力干坏事的人要处罚。”景公听了,知道自己无法改变晏婴的主意,也就不说话了。
晏子走出朝堂,下令把鲁国的工匠抓起来,派人押送出国境,不准他再来齐国。
此后,景公脱下那双鞋,再也不敢穿了。
但这一天,景公问晏子:“治理国家担心的是什么?”晏子回答:治理国家最担心的就是‘社鼠’。景公问:为什么这样说?晏子答道:“社是供奉土地神的场所,它用木头扎起来做内架,外面抹上泥巴制成,老鼠趁机寄居其中,如果想把老鼠清除出来,那是十分麻烦的。如果用烟熏老鼠,怕烧坏了里面的木头,用水灌老鼠,又怕损坏了涂饰。这样的老鼠是无法杀死的,就是因为土地庙的缘故。国家也有这种事,国王身边的近臣就是这样的‘社鼠’,他们在内混淆视听,蒙蔽君主,在外卖弄权势,欺压百姓。不除掉他们就会乱了国家的法纪,要除去吧,他们又受到君王的保护,被视为亲信心腹,这样的人就是国家的‘社鼠’。”
晏婴又说:“我听说,有个卖酒的人,他盛酒的器皿都擦拭得特别干净,酒店的酒幌高大醒目,可酒放酸了也没人来买。他问邻居是什么缘故,邻人告诉他说:‘你的狗太凶恶了,客人拿着酒瓶要进屋买酒,恶狗就扑上来撕咬,把人都吓跑了,所以您的酒放酸了也没人买。’国家也有这样的恶狗,就是在君王身边执政当权的小人。一些有道德有学术的贤良之士想为君主效力,这些小人就冲上前来‘咬’他们,讲他们的坏话,这就是国家中的恶狗。君王身边的近臣是‘社鼠’,执政当权的小人就是‘恶狗’,君王怎么能不被障蔽、蒙骗,国家又怎么能没有忧患呢?”晏婴善于劝谏,曾经在一日之内就三次指出齐景公的过失,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日三过”。
还有一次,齐景公出游,登上高坡,眺望齐国壮丽的河山,感叹地说:“唉呀!要是自古以来,人都不会死,那将是怎样一个情景啊!”晏子进言道:“若使自古而无死,那么太公(即齐国的始祖吕尚,谷称姜子牙)将继续享有齐国,襄公、桓公等先祖不为成为国君,只配作朝臣。您则将戴着斗笠、穿着麻布衣服在田里辛苦地劳作,哪里还有空来考虑生死问题呢?”晏婴引申景公的逻辑往后推出更荒缪的结论,以此来劝谏景公体恤民情的方法可谓是用心良苦。
齐景公虽然有许多不可饶恕的缺点,但他有一样好处却是后代的君王很少能够赶得上的,那就是无论晏婴采取什么样的激烈的方式来对他进行劝谏,他基本上都能接受,最起码没有杀晏婴的头。看来,传统社会的德治有时也并不是一无是处。
有一次,齐景公整天饮酒,喝得大醉,神志不清,过了三天才能爬起来。晏子十分担忧,就去见景公,问道:“大王是不是因为喝酒太多病倒了呢?”景公很不好意思地说:“是的。”晏子说:“古人饮酒,喝到心情舒畅也就行了。所以,男人们不能因为群聚欢乐而妨碍了办理正事,女人们也不能因为群聚而影响了做手中的活计。古代的规矩,男女一同聚会,轮流敬酒应当不过五次,超过了就要受到处罚。当君王的,当然就更应该身体力行,要为民众做出表率,这样才能在外没有人对国家的政治表示不满,在内没有人敢于胡作非为。如今您一日饮酒,三天卧床不起,外面对国家的治理抱怨不已,身边的近臣则趁机在内胡作非为。您这样做,对于那些依靠法制自我约束、自我防范的人,将是鼓励他们任意妄为;对于那些希望得到奖赏和称赞而以此自勉的人,将是诱使他们懒得行善。如此下去,君王背离了德行,百姓轻视赏罚,那就要失去立国之本,所以希望大王一定要节制饮酒。”
在这么多的进谏中最巧妙的是有一次,齐景公最喜爱的一匹良马突然得暴病而死。他一怒之下,令人刀割养马的圉人。当时晏婴正侍立齐景公之侧。当左右人执刀进来,晏婴起身制止。问景公说:“尧、舜肢解人体的时候,是从哪个部位开始的呢?”景公不解,于是悻悻道:“从寡人始。”说完矍然醒悟,觉得自己处理得太过分,便自咎遂免去圉人死罪,改为监禁。而晏婴则进一步指出:“这样把他监禁了,您不知他犯有何罪,让我为您清算他的罪行,再把他投进监狱不迟。”于是,晏婴正话反说,列举圉人三大“罪状”:把马养死了,此死罪一;养死的是国君最宠爱的马,此死罪二;使国君因为一匹马的缘故而杀人,百姓闻之怨恨吾君,诸侯闻之轻视吾国,此死罪三也。齐景公听了晏婴这番数落,喟然叹曰:“您快把他释放了吧,您快把他释放了吧!可别因此而坏了我仁德的名声。”就这样,晏子机智地抓住景公慕古好名的心态,又谏阻了一桩滥杀无辜的冤案。
后来,晏子去世了。景公闻讯后从宫室走出来,背过身去,流着眼泪说:“唉!当初我和先生游公阜,先生一日里三次指责我的过失,如今还有谁会这样规劝我啊!”可见晏婴对齐景公的重要性。
宋宗元评论说,一句话就能够打动君主的心,使天子回心转意如此看来,不诙谐就不能收到奇异的效果。这种进谏的方法,都是效法晏婴的劝谏。如果不以幽默的语言说出来,就难以使人接受。所谓忠言也要顺耳才能秦效啊!
司马迁评论晏婴谏齐景公写道:“至其谏说,犯君之颜,此所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者哉!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爱听好话是人的通病,与人相处多说顺耳话给对方贴贴金,这样不仅可以让对方心满意足,又可以使自己达到目的。如此两全齐美之事,何乐而不为呢?
优言进谏无“坏水”
既然是优言,那么说的话自然是悦耳动听。如果套用那句“口蜜腹剑”地话,“优言”绝对是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但是在古代社会,却有一个不成文的法令即优言无罪,这与上面的那句话针锋相对,岂不矛盾?下面我们不妨先来看看优旃,优孟和东方朔的故事吧!
优旃、优孟、东方朔是历史上著名的优伶。何为“优伶”,相当于是现在的滑稽演员,因此,他们大多都说话机智、幽默。他们虽然身份低微,只是帝王的弄臣,但由于他们的聪明和机智以及特殊的身份,多次用讽谏的形式劝诫帝王,使他们免
于过错起了很大作用。
秦始皇曾想造一个很大的苑囿,东到函谷关,西到雍陈仓。优旃说:“好啊!可以在苑囿里多放养一些野兽,假如强盗从东边攻来,用麋鹿去抵挡也就够了。”秦始皇听了这话,哭笑不得,后来因故放弃了,不再准备修这座苑囿。
秦二世的时候,曾想给城墙涂上油彩,优旃又说:“好啊!即使陛下不说,臣子们也将提议这样做。为什么呢?把城墙涂上油彩,那有多好哇,对于百姓来说,虽然很劳苦、很破费,但是多好看呀!涂了油漆的城墙富丽堂皇,敌人来了,爬不上来,即使想接近城墙,也容易被油漆粘住,城池可以说是固若金汤了,这比挖地窖要容易得多。”优旃幽默的话使得秦二世听了大笑,就放弃了油漆城墙的打算。优旃是通过幽默的话来进谏的,那么优孟就正话反说,语言更是富于机趣。
楚庄王有一匹爱马,为了表示自己的爱心,楚庄王给它穿上了五彩缤纷的华丽衣服,给它盖了一座漂亮的房子,给它睡设有帷帐的床,给它吃切好的枣干。马因为享受得太过分了,便肥胖而死。楚王十分悲伤,就派群臣给它办丧事,想用棺椁来盛敛,用大夫的礼仪来埋葬它。
左右的人觉得这事过于荒谬,纷纷劝阻,认为使不得。楚王下令说:“有人敢以葬马的事来进谏,就杀了他!”群臣听了这番话,便不敢再来进谏。
优盂听到了这个消息,就走进宫殿,仰头大哭。楚王很惊奇,问他为什么哭。优孟回答说:“这匹马,是大王所喜爱的。凭着楚国这样伟大而又富裕的国家,有什么事情办不到呢?却只用大夫的礼仪来埋葬它,这岂不是太轻了吗?请大王用国君的礼节来埋葬它吧!”楚庄王说:“那要怎么办呢?”优盂说:“臣建议,用雕花的玉做棺,用文梓的木做椁,用梗、枫、豫、樟做题凑,派武士挖掘坟墓,让老人和儿童来背土,让齐、赵在前面陪伴,韩、魏在后面护卫,用太牢之礼来祭祀,封给它万户人口的地方做为封邑。诸侯听到了此事,就都知道大王轻视人而重视马了。”
楚王听了这番话,十分惭愧地说:“寡人的过错,竟到了这种地步了吗?”便问优孟该如何办。优孟见楚庄王已经悔悟,便接着说:“请大王用六畜之礼来埋葬它,何谓六畜之礼呢?在地上挖个土灶作为椁,用铜铸的大鼎作为棺,用姜、枣作调味,下面铺上木兰树的皮,用粳米为祭品,再用大火炖煮,最后埋葬人人的肚肠中。”其实这件事与晏婴谏齐景公因马样人一事大同小异,都是采用幽默的语言,归谬错误而达以劝谏的目的。
在古代的优伶中,最著名的应该是东方朔了。他是汉武帝时期著名的弄臣,他利用自己特殊便利的条件,说了许多大臣所不敢说的话,而且为人机智,但当年东方朔被汉武帝发现却也是经过了一番周折的。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民著名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建元元年),刘彻颁下了一道诏书,命丞相、御史、列侯、郡守等举荐贤良方正,直言好谏之士。诏行全国之后,一时被选的儒生约有千余人,先后汇集到长安,各自上书自陈。武帝一一亲自披览,合意者,令往公车处(古代招待土人举子的地方)待诏:不合意者,就令离都返乡。
东方朔听说朝廷广求文士,觉得自己满腹经纶,也想乘机食禄,光耀门庭,于是也往长安,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自荐书。武帝阅后,连称奇文,令他待诏公车。
东方朔奉命留都,每日前往公车处领取钱米,但俸禄十分微薄,只够一宿三餐,有时还须自己补贴一些费用。数旬已过,仍不见诏下,东方朔囊资将尽,无力在京城支持下去,急得坐卧难安,但又无计可施。
一日,他出游都巾,以解烦恼,忽有一群侏儒,从旁经过。东方朔见此,灵机一动,觉得机会来了。他立即跑上前去,拦住侏儒们,对他们说:“你们死在眼前,怎么还如此自在?这群侏儒们闻后,大吃一惊,非常不理解地问:“我们都是好好的良民,又不曾犯法,足下此话从何说起?”东方朔故意装出十分神秘的样子,对他们说:“我闻朝廷召你们入京,名为侍奉天子,实是想设法除掉你们。你们也不仔细想想,你们身材矮小,一不能为官,二不能为农,三不能为兵,无益国家,徒耗衣食,倘若一律处死,可省多少食用?因怕诛戮无名,所以将你们诱入都城,暗中加刑。”
侏儒们听了他的这一番话,觉得十分有道理,吓得惊慌失措,面色苍白。东方朔心中暗喜,就装作关心的样子说道:“你们不要慌张,我看你等无罪受戮,也觉可怜,我现在有一个办法,你们若能依我的话去做,便可免死。”侏儒们听后哪里还有不愿意的意思,忙问他有什么办法,东方朔说:“你们这些人等御驾出来,便一齐去叩头喊冤,如天子问起,就说是我东方朔说的。如此,便可无事,我自有安排。”说完,就转身离去。侏儒们信以为真,就每天都在宫门候驾。好容易等到武帝出宫,便一齐跪在驾前,大呼冤枉。武帝见此,感到十分奇怪,问起原因。众人齐道:“东方朔传言,说陛下将要尽诛我等,故来喊冤。”武帝早就知道东方朔是个机敏诙谐的人,知道他出这个主意一定有原因,就说道:“朕从来都没有这个意思,你等放心退下,朕找东方朔问明白!”侏儒们听后,才放下心来,拜谢离去。
武帝回宫后,觉得此事很难理解,不知东方朔用意何在,于是命人召见了东方朔。东方朔被困公车,不见诏令,故出此奇计以欲见武帝。他恫吓侏儒们后,回到公车处,静候佳音。果然,数日以后,诏令他速入宫见驾。
东方朔闻召,立即来到宫中,拜见武帝。武帝见到他,怒道:“你目无王法,造谣生事,诽谤皇帝,你为何恫吓侏儒?是什么用意?”东方朔跪在地上,不慌不忙地说道:“臣朔生要进言,死也要进言。侏儒身长三尺余,每次领一囊米,钱二百四十。臣朔身长九尺余,也领一囊米,钱二百四十。侏儒饱后撑得要死,而臣朔吃不饱饿得要死。臣以为陛下求才,可用即用,不可用即令归家,勿使在长安索米,忍受饥饿之苦!”
东方朔的话滑稽幽默,武帝听了,不禁大笑,不仅没有治他的罪,还令他待诏金马门。金马门本在宫内,极易见到武帝,且待遇也比公车处好得多。东方朔闻命,辞谢而去。自此以后,他就安居下来,后来成为汉武帝的近臣。
汉武帝初年,一天召集术士作射覆(即把某物覆盖在器皿底下进行猜物的游戏)游戏。武帝令左右的人将一守宫(壁虎)盖于盂下,令众术士猜射。众术士屡猜不中。这时,东方朔正在宫内金马门待诏,闻讯赶来说道:“臣曾研究过易理,能猜中此物。”武帝不相信,令他猜射。东方朔遂布卦推测,说道:“臣以此物像龙又无角,谓之为蛇又有足,跋跋脉脉善缘壁,不是守宫即蜥蜴。”武帝见他猜中,不停称赞,还令左右赐帛十匹。
武帝旁有一宠优郭舍人,平时自以为学识渊博,见东方朔猜中,心生妒意,对武帝说道:“朔不过侥幸猜中,不足为奇。臣愿令东方朔再猜,如能猜中,臣愿受笞百下,否则朔当受笞。”武帝闻郭舍人如此说,更加兴高采烈,令人又将树上寄生(一种寄生树上的菌类)盖于盂下,让东方朔再猜。朔布完卦,含糊说道:“盂下是一小物。”郭舍人闻言,大笑道:“就知你猜不中,又何必瞎说!”话音刚落,东方朔又说:“此物生肉为脍,干肉为脯,在树上叫寄生,在盆下为小物。”郭舍人见他果然猜中,不禁面上变色,待人将盂打开,果然为寄生。因有言在先,武帝遂命监伏官将郭舍人按于殿下,叫人用竹板狠打一百下,一时喝打声与呼痛声并起。东方朔见此,显出一副滑稽的样子,高兴得又蹦又跳,拍手大笑道:“咄!口无毛,声嗷嗷,尻益高!”郭舍人听后,又痛又恨,当受笞完毕,用手捂着屁股一拐一瘸地走上殿阶,跪在武帝面前,哭诉道:“朔胆敢辱天子从官,罪应弃市!”武帝闻言,对东方朔道:“是呀!他是应该打,你为什么侮辱他?”东方朔说:“臣没有侮辱他,刚才的话,乃是和他说的隐语。”武帝不知东方朔又出什么花样,接问道:“那是什么意思?”东方朔随口答道:“口无毛为狗窦,声嗷嗷是鸟哺雏鸟声,尻益高是鹤俯首啄食状,这怎能说是侮辱他呢?”武帝听后,不由心中暗笑,也就无法再去责备他了。
郭舍人从旁应道:“朔有隐语,臣亦有隐语,我说出来,如朔不知,也应受笞百下。”东方朔说道:“你且说来。”郭舍人本无准备,因见东方朔得意的样子,心中不服,就随口胡乱说了一些文理不通的话。东方朔闻后,不加思索地就随口说了出来,而且十分精辟独到。左右听了,都十分惊讶佩服。郭舍人本是信口说出,自己尚不知如何解释,听东方朔一说,倒觉颇为新鲜,自思智慧、才辩均不如东方朔,只好忍气吞声。
武帝见东方朔如此敏捷,心中大悦,当即拜东方朔为常侍郎。东方朔被拜为常侍郎以后,经常随武帝左右,因遇事机敏,语言诙谐,深受汉武帝的喜爱,渐渐受宠,就是有点小小的过失,武帝也不加责备,且常呼朔为先生。有一年的三伏天,武帝赐以官肉,照例这是要由大官丞来分发的。东方朔闻讯,入殿候赐。从中午时分等起直到日头偏西,仍不见大官丞来。当时,天气十分炎热,众官满身是汗。东方朔不由懊恼起来,一会儿看看日头,一会儿又看看肉,他实在等得不耐烦了,尔后拔出宝剑,走到砧板面前,割下一块肥肉,举起来对大家道:“三伏天太热,应早早归休,且肉也易腐,臣朔不如自取,就此受赐回家了。”说完,手中提肉,跨出殿门,独自一人走了。同僚见了,也想这样做,但没有一人敢向前动手,只好在那里苦苦地等待,直到大官丞到来,才宣诏分赐。只是不见了东方朔,经问众人,才知朔已割肉自去,心中怪他胆大妄为,当即将此事奏明武帝
。
翌日早朝,武帝见东方朔到来,劈头就问:“昨日赐肉,先生不待诏命,割肉自去,这是为何?”东方朔闻言,并不惊慌,忙免冠跪下,从容请罪。武帝见东方朔已经认罪,说道:“先生且起,你就当众自责吧!”东方朔再拜而起,暗中环顾了一下四周,慢慢地自责道:“朔来!朔来!受赐不待诏,怎么如此无理?拔剑割肉,志何壮也,割肉不多,又何廉也!归也细君(古时对妻子的称呼),情何仁也!难道这有罪么?”
这些话今天看来也许并不怎样可笑,但在当时却是非常滑稽的,众臣听后,暗自发笑,这哪里是什么自责,明明在自己夸自己。武帝听后,大笑道:“我让先生当众自责,你反自誉,真是可笑!”武帝一说,群臣捧场,引得满殿都是笑声。武帝道:“看在你又壮、又廉、又仁的面上,朕再赐酒一石,肉百斤,回家送你的细君(老婆)吧!”众臣闻言,又是一阵笑声。东方朔听后,乐得手舞足蹈,急忙谢恩,受赐而去。
还有一次,汉武帝的乳母有一位儿子犯了杀人罪,按律当处死,武帝准备依法办理。
乳母就去请求东方朔帮忙,东方朔对她说:“这不是用语言所能争取的,如果强行要求,说不定还会适得其反。你想要有些帮助的话,我告诉你一个办法,就在你拜见过皇上要离开的时候,时时回头望着皇上,但你一定要记住,千万别说话。这样也许会有一线希望。”
乳母见到了汉武帝后,完全按东方朔的所说的去做。
东方朔看看时机已到,于是对乳母说:“你太痴心了,皇上已经长大,怎会想到他吃过你的乳汁?”
武帝虽才志雄大,心意坚忍,但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一下子动了眷恋之情,起了悲切怜惜之念,就赦免了她的儿子。
原来优言也上谏的一种方式,即上谏也要使用些甜言蜜语,不诙谐收不到的奇异的效果,不幽默反而难以让人接受,说白了优言也是利用了君王的虚荣心俗话说:“千穿万穿,马屁不穿”人人都喜欢奉迎,更何况是高高在上的君主。善良的奉迎也会变为利。而取得的效果当然也是显著的。
以诚为谏效果显著
古代的大臣大都以忠言谏主为已任,但往往直言尽忠。古语有云“忠言逆耳”,因此大臣的进谏往往不奏效。其实,进谏并不一定非说逆耳忠言,只要上谏有方,对帝王加以耐心开导,也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公元前265年,秦国发兵攻打赵国,由于赵太后刚刚执掌赵国政权不久,只好向齐国求援。齐国说:“赵国必须用长安君做人质,我们方能出兵。”长安君是赵太后的小儿子最受宠爱。所以,赵太后没有答应。这样一来,齐国也不肯发兵,情势危急,大臣们都极力劝谏。太后明白地告诉左右说:“如果再有人来劝说让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我一定要当面唾他。”
此时,左师触龙求见太后,赵太后准予求见,然后很生气地等待着。触龙迈着小步慢慢地走进去,到太后面前自己请罪说:“我的脚有毛病,走不快,以致好久没有来拜望太后您了。我在私下里宽恕自己,但又担心太后的身体也不太好,所以才来拜见您。”太后说:“我现在也是靠车辇走路。”触龙说:“您每天的饮食没有减少吗?”赵太后说:“我只是喝粥而已。”触龙说:“我近来食欲不振,于是,就去散步,每天行走三、四里路,饭量就稍有增加,身体也就舒服一些。”太后说:“我已不能这样做了。”这时,太后的面容稍微有了好转,怒气也消了一些。
左师触龙见状又说:“我有一个不肖的儿子叫舒祺,他年纪尚轻,没有什么本领。但是我已经老了,很爱怜他,所以希望给他在宫中疳个职位,哪怕只是一名宫廷卫士,也好来保卫王宫,我冒着死来向太后说明我的这个意思。”
赵太后说:“行,有多大岁数了?”触龙说:“十五岁了,年龄虽然小,但我希望在我未死以前,能把他托付给太后。”太后说:“您也疼爱自己的儿子吗?”触龙说:“疼爱之情胜过太后您。”太后说:“我也是非常疼爱自己的儿子的。”触龙说:“我私下里以为您疼爱女儿燕后超过爱长安君。”太后说:“您完全错了,我爱燕后远不如爱长安君。”触龙说:“做父母的疼爱自己的子女,要为他们作长远的打算,当燕后出嫁时,您老人家跟着她,为她远行而悲伤。出嫁以后,您也十分思念她。但到祭祀的时候则祝福她说:‘千万别让她回来’,因为您希望她的国家不要灭亡。这就是为她作长远的打算啊!您希望她的子孙能在燕国相继为王。”太后说:“是啊。”触龙说:“现在追溯到三代以前,赵国开国时赵烈侯的子孙被封侯的他的后代,今天还有人存在吗?”太后说:“没有了。”触龙说:“不但是赵国没有了,其他国家子孙封侯的,到今天还有继续存在的吗?”太后说:“也没有了。”触龙说:“所以说,近者灾祸就降临到这些人自身,远者则降临到他们的子孙身上。为什么国君的子孙被封了侯就都没有好结果呢?原因是他们位高而无功,俸禄丰厚而无所事事,所拥有的资财又太多了。现在,您老人家一再提高长安君的爵位,把丰腴的土地都封给他,又把国家的许多重宝送给他,如果现在不让他为国立功,有一天您老人去世之后,那长安君又怎能自己在赵国立足呢?我认为您没有为长安君作长远的打算,所以我说您爱长安君不如爱燕后。”太后终于醒悟说:“您说得真是有道理啊!就听凭您安排使用他吧。”
于是为长安君准备了百辆车子,让他到齐国去做了人质。接着齐国发兵救赵。赵国贤士子义听到了这一消息后说:“国君的儿子是至亲骨肉,同样也不能依靠无功的尊位和先人的俸禄而守住财宝,更何况做人臣的呢?”
唐朝的时候有一位奇人李泌,他在任宰相期间,面对好猜忌的的君主采用循循善诱的方法上谏,不但为君主弥补了缺漏,还做到保官安身,实在是不简单。
唐德宗时,因疑太子而打算另立舒王,一时又拿不定主意,便征求丞相李泌的意见。
李泌说:“陛下只有一个儿子,为什么要将他废掉而另立一个儿子呢?”于是德宗便把有人密告大长公主**,并且巫术咒人,太子因此请与萧妃离婚的事告诉了李泌,并且说:“舒王近来已有很大长进,孝敬、友爱、温良、仁义,是不是可堪造就呢?”李泌说:“这是一件大事,希望陛下慎重行事。”德宗又说:“事情已经这样了,您说该怎么办呢?”李泌又说:“您想一想,陛下对自己亲生儿子尚且怀疑,又怎么能相信别人的儿子呢?舒王虽然孝敬,但是,从今以后,您可要心中有数,不要指望他对您孝敬了。”德宗一时不明白,诧异地问:“难道你不爱惜你的家族吗?”李泌说:“我正是因为爱惜我的家族,所以才这样说。臣蒙受您的恩宠,就一定要为皇上您考虑,倘若你将来反悔,必定埋怨我说:‘我任用你为宰相,当时竟不力谏,才把事情弄到这个样子’,因此,您将来一定要杀我。我老了,残年不足惜,但如果杀了我的儿子,立我的侄子为继承人,我未必能享受到今天的祭祀了。”于是痛哭流涕。
德宗听了李泌的这番话,问道:“大唐贞观、开元年间,全换了太子,为什么没有灭亡呢?”李泌回答道:“自古以来,父子相疑,没有不亡国灭家的。想必皇上您记得当年建宁王是怎么被杀的吧?”德宗说:“建宁王叔确实是冤枉的,只是肃宗太性急了。”李泌说:“从前,承乾(太宗所立的太子)想谋反,事情被发觉了,太宗派他的舅舅长孙无忌与朝廷中的几十个大臣审问他。真相大白后,当时还有人求情说:‘希望陛下不失慈父之爱,让太子留下一条性命。’太宗同意了,并废黜了魏王。现在,陛下既然已经知道肃宗性急,也认为建宁王的死是冤枉的,臣感到很庆幸,因为陛下能够明察秋毫,希望陛下能够以此作为前车之鉴,审慎再三,悉心考察,一定会看到太子没有什么阴谋不轨的行为。他如果真的有不法行为,愿陛下按照贞观年间的法律来处置他,废黜太子,立皇孙。那么百代之后,执掌天下的人还是陛下的子孙。况且,太子住在宫中,并未接触过外面的人,也没有干预过外面的事,怎么会有异心呢?那些向您进谗言的人,极为狡诈,又怎么能因为妻子的母亲有罪就受连累呢?幸亏陛下把此事告诉了我,我敢用我的整个家族来为太子担保,太子不会有谋反之心。假使让从前的杨素、许敬宗、李林甫之流来听从您的旨意的话,那他们就会成为助舒王得到天下而定策的人了。”
德宗说:“听了您的话,我想把这事缓一缓,等到明天再考虑吧。”于是李泌抽回自己的笏板向德宗叩拜,哭着说:“这样的话,我知道陛下的父子将慈孝如初。可是陛下回到后官以后,一定要自己一个人审思,不要把这些意思告诉给身边的侍臣。如果泄漏出去,他们就会就告诉舒王,那么太子就很危险了。”德宗说:“我明白你的意思。”
又过了一天,德宗来到了延英殿,单独召见了李泌,哭着对李泌说:“如果没有你一番真诚的劝说,我今天后悔也来不及了。太子敦厚仁义,确实没有别的企图。”李泌叩头向皇上庆贺,并借此机会请求皇上让他告老还乡。
所谓自古进谏者“顺而导者;徐而导者;正面析言者;曲而匡之者。”无论是要说服国君用自己最疼爱的儿子出去做人质,还是太子的废立,外人都是很难发表意见的。如果争辨不力,无法使君王回心转意,如果争辨太过,则可能引起君王的怨愤。但是触龙却能在赵太后盛怒的情况下,劝谏成功。我们姑且不论触龙说赵太后的意义,单是他这种循序渐进的劝谏方式,就足以千古效仿了,而李泌在德宗盛怒之下,恳切委婉,言无不尽,始终以诚心来感动他,尤其是引用了不久以前建宁王被冤杀的例子,作为前车之鉴,做得更是巧妙极了。用皇上所能够明白的道理,反复劝谏开导,终于使德宗回心转意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