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繁体版 第十一篇:“他们”千秋功罪后人说(1)

第十一篇:“他们”千秋功罪后人说(1)


超级高手 恶魔校草独宠小丫头 绝世全能 鬼王独宠:腹黑小狂妃 异界护花邪医 神剑仙旅 地球停转之日 怨灵 东方不败同人之逍遥游 战狼血帝

第十一篇:“他们”千秋功罪后人说(1)

第十一篇 “他们”千秋功罪后人说(1)(1/3)

他们是历史中特殊的一群人,他们有的贵为天子,有的位极人臣;他们生前集万千宠爱于一生,但身后却招致众多骂名;他们本想流芳百世,但却遗臭万年。一直以来人们对历史上这些将相罪臣的功过得失评价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更兼时代不同,情势不同而大相径庭,甚至截然相反。因此历史上的帝王将相引得后人议论纷纷,他们也正是在这种议论中逐渐定位。历史已矣,现实犹在,相信历史终究会给他们一个公正的评价。

劝君少骂秦始皇,焚书坑儒要商量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君临天下,叱诧风云的人物。他横扫六合,统一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中国过去封建君主还没有谁超过他。但他却因为两条罪状:一是杀了四百六十个知识分子,二是烧了一些书,而背上了千古骂名。几千年过去了,这个问题评价不下来,我们权且把此事作为一个教训来谈。

秦始皇(约前259-前210),姓赢名政。13岁登基,39岁称帝,在位一共37年。在位期间,从前230年灭韩开始,到前221年灭齐,嬴政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10年之间,先后攻灭了韩、赵、燕、魏、楚、齐六国,结束了诸侯割据称雄的分裂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王朝。为了夸耀自己的功德,赢政创立了“皇帝”的尊号,自封始皇代代世袭。同时为了树立自己的皇威,他又规定:皇帝的命令称为“诏书”,皇帝的印信称为“玉玺”。并用“朕”作为皇帝自己的代名词。

秦始皇完成统一大业后,为了巩固胜利果实,他对政治体制进行了大胆创新。首先,实行三公九卿制。皇帝之下设立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辅佐皇帝处理政务。丞相有左右两相,为百官之首,总揽政务;太尉掌管军队;御史大夫掌图书秘籍,监察中宫。三公之下设廷尉、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典客、典属国、少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中尉、将作少府、主爵中尉等多位上卿,分管各行政务,他们与三公组成中央政府。三公九卿之官,全由皇帝任免调动,不世袭。其次,地方实行郡县制。秦统一后,为了巩固对六国地区的统治,秦始皇下令废除由来已久的分封制,在全国实行郡县制,分天下为36郡,后来又增至40多郡。由郡、县、乡、里组成的郡县制,是春秋战国以来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政治制度。秦始皇首建封建朝廷,实行郡县制,这就建构了从朝廷到地方,从三公诸卿到乡里什伍的一套庞大的、多梯级的统治机构,大大地巩固了秦王朝的统治。第三,颁布了通行全国的法律。秦早在商鞅变法时,就曾经根据李悝的《法经》,“改法为律”,着手制定成文的律令。秦始皇根据维护统治的实际需要,又将商鞅以来的律令加以补充、修订,形成了统一的内容及更为缜密的《秦律》,颁行全国。秦律竭力维护封建制度。它保扩封建土地所有制,严禁对封建国有土地和地主私有土地的侵犯。严禁贫苦农民和奴隶逃亡,尤其重视对“盗”、“贼”的制裁。第四,统一文字、度量衡和货币。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开始的“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以及统一货币,是加强统治、维护统一诸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除了政治体制改革外,秦始皇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巩固集权统治。第一,修造长城。秦始皇下令将原来六国的首都和各自修造的长城拆毁,然就统一修造抵御北国匈奴的长城。秦的长城西起陇西的临洮(现在的甘肃岷县),东到辽东(现在大同江一带),东西长达万里。第二,继续消除原六国反秦势力。没收天下的兵器,然后熔化铸成十二个巨大的铜人,每个有24万斤“置廷宫中”,防止天下人作敌。同时还采取了一系列强制迁徙措施,其中最著名的是迁天下富豪于咸阳12万户。第三,修建官道,即驰道。以咸阳为中心,共修成三条,一条向北通到内蒙,叫做直道,一条通向东面的河北和山乐,直到海边,一条向南,通两湖和江苏。驰道宽达五十步,两旁每三丈远就种一棵青松树。驰道的建立,大大缩短了信息传播的时间,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政令的及时传达。

秦时的疆域异常辽阔,北到长城和阴山,南到南城越即现在的岭南地区,秦还设置了南海、桂林、象郡进行管理。疆域的西界是陇西,东则延伸到了辽东。

为了提高皇权,维护秦王朝的政治体制及其统治秩序,在思想文化领域,秦始皇也采取加强思想控制,反对是古非今,打击异己势力的措施。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焚书坑儒。而发生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年)的焚书事件也是历来最遭非议的一件事,那么焚书坑儒究竟是怎样发生的呢?

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的一天,秦始皇在咸阳宫举办宴会,博士七十人都参加了,一齐向始皇敬酒祝福,仆射周青臣趁机说:

“原先,秦国的土地不过千里,靠了陛下的神圣英明,才平定了海内,赶走了蛮夷,普天之下,莫不臣服,建立郡县,不封诸侯,人人安乐,万世万代,永无战争之患,从古到今,哪有陛下这样的威德?”

来自齐国的博士淳于越却说:

“我听说商周享国千有余年,分封子弟功臣,在四周拱卫辅佐。现在陛下拥有天下,但你的子弟却是普通老百姓,一旦有犯上作乱之臣,怎么能互相救助?办事不效法古代而能长久的,我还没听说过。周青臣当面讨好,实际加深你的过错,不是一个忠臣。”

淳于越与周青臣各持已见,秦始皇只好向大家征求意见。这时丞相李斯说:

“五帝的政令不相重复,三代的制度不相承袭,都把国家治理得很好。为什么?因为时代变了。陛下创千秋大业,建万世功勋,这些,都不是像淳于越那样的腐儒所能理解的。可他们凭着一张嘴巴,以古非今,蛊惑百姓,新的政令一出,他们就街头巷尾,议论纷纷,拉帮结派,哗众取宠,如果让他们这样胡闹下去,不只降低了皇上的威信,而且也必将形成一股反对政府的势力。”

“你认为要采取什么措施?”秦始皇问。

“禁。”

“怎样禁法?”

“臣以为:除了秦国的史书,六国史官所记之简册,一律烧毁;除了博士,凡私家所藏《诗》、及百家语,也烧;有敢交头接耳谈《诗》说的,砍头;以古非今的,灭族;官吏知而不报的,同罪;令下三十日后留书不烧的,脸上刺字后罚四年苦役,戍边筑城。只有医药、占卜、种植的书不烧。要学习法令的,以吏为师。”

秦始皇说:“行,就这样办。”

一场蔓延全国的焚书运动就这样开始了。

而坑儒是在第二年发生的。《史记》说:秦始皇迷信神鬼,六国灭后,不断地求神访仙,寻找长生不死之药。

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始皇封泰山,登琅琊台,齐国方士徐市(福)上书,说海中有蓬莱、方丈、瀛州三座神山,愿带童男童女去寻求仙药。秦始皇答应了,派去了几千童男童女,可是,方士一去就也没有回来。不死之药没有得到。

又过了几年,秦始皇又派方士卢生去找不死药。当然,世界上是没有长生不老药的,于是卢生与侯公商量说:“秦始皇这个人,刚愎自用,并吞天下以后意骄志满,自以为天下第一。亲信狱吏,博士七十人,不过是摆设而已。又好用刑杀,大臣们畏惧,只得阿谀逢迎,不敢直谏。大小事都独断专行,甚至每天都要定量批阅一百多斤重量的竹简文书,不完成决不休息。一个人贪念权势如此,怎么可以求到仙药呢?”于是就逃跑了。

秦始皇听了,大怒说:

“我前些时收聚天下书籍,把没用的尽行烧毁,又召集了许多文学方术之士,想让文学之士为我兴太平,方术之士为我求仙药,现在韩终去而不返,徐市耗费巨万资财,也没见仙药送到,天天听到的都是作奸谋利的消息,卢生等人,受我优厚的赏赐,竟敢诽谤我,夸大我的不是。对那些还留在咸阳的诸生,我将派人查问,看看有没有人还在妖言惑众。”

于是派御史拘捕诸生,严加拷问。诸生互相攀连,共有4百多人违犯禁令,把他们全部活埋在咸阳。并且诏告天下,以儆效尤。

这就是震惊后世的“坑儒”。

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意在维护统一的集权政治,反对是古非今,打击方士荒诞不经的怪谈异说,但并未收到预期的效果,是秦始皇、李斯所始料不及的。后来,秦末农民大起义,偌大一个秦朝被刘邦、项羽领导的义军所灭,结束了它短暂的一生。后来唐人章碣作诗《焚书坑》云: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其实,作乱的不只是不读书的刘项,义旗一举,儒家生徒蜂拥而至,孔甲(鲋)为陈博士,郦食其、陆贾为刘邦说客,叔孙通为汉朝制礼定仪,所以,唐代诗人司空图不禁喟然长叹:

“秦坑儒耶,儒坑秦耶?”

这真是一个莫大的讽刺。

历代帝王都想青史留名,但往往天违人愿。本想赢得好评如潮,谁知落得个骂名滚滚。秦始皇横扫六合统一中国功不可没,但“焚书坑儒”,无疑是用一种极端野蛮粗野的行动来巩固他的统治。他的失败在于他错误地用行政惩罚乃至消灭肉体的办法来解决意识形态领域的问题,当然是徒劳的,只落下个千古骂名。真道是:“功首罪魁非两人,遗臭流芳本一身。”

纵横家:无耻“说客”还是杰出“外交家”?

纵横家是诸子百家中的一派,是春秋战国时期这一特定国际形势

下的特殊产物。千百年来,人们对这一家似乎颇有微辞,认为他们不过是一些摇唇鼓舌之徒,只会逞口舌之快。由于他们没有从一而终的固定君主,也没有一定的价值观,因此被视为最无耻的一派。张仪和苏秦作为那个时期最著名的纵横家,一个主张东西“连横”自保,一个主张南北“合纵”抗秦,不仅符合当时的国际形势,而且还成为当时处理国际关系的典范,现代的外交策略与之相比并无多大差异。人们不禁要问:他们到底是无耻“说客”还是杰出“外交家”呢?

周王朝统治下的中国,本是一个统一的国家。但自东周始,中央王朝统治力量日益减弱,数十个诸侯国各行其是,国家出现了分裂。春秋三百年,各诸侯国间刀兵不息,所谓“春秋无义战”。那时的争战,主要是较强大的诸侯国用武力提高自己的地位,争当霸主,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秦穆公、宋襄公都曾称霸一时。春秋后期,各大国拥兵自重,时刻企图壮大自己,君临天下。其他诸侯小国,为了保存自己,纷纷寻找靠山,以避亡国之祸。战国初,尚存大小诸侯国二十多个。到了战国中期,出现了七雄争霸的局面,而最强大的是楚、齐、秦三国。可见当时不论强国还是弱国,都在努力富国强兵,希望保存自己,壮大自己。

面对分裂战乱的局势,一些有识之士都在研究,怎样尽快平息战乱,促进国家的统一。这样,就出现了一批奔走于各国之间,宣传以至组织合纵和连横的战略家。“纵者,合众弱以攻一强也;而横者,事一强以攻众弱也。”苏秦和张仪便以当时最大的纵横家的身份而登上历史舞台。其中张仪推行“事一强以攻众弱”,苏秦则主张“连众弱以攻一强”。

他们的“合纵连横”策略在当时是有积极作用的。让我们先来看一下他们当时是怎样“合纵连横”的。

当年苏秦曾到秦国游说秦王连横。他穿上貂皮制的华贵衣服,带了一百斤黄金,来到了秦国,上书给秦惠王说:“大王的国家,西边有巴蜀、汉中的富饶,北边有胡人可资利用,向南有巫山、黔中作为屏障,东边有崤山、函谷关等险阻。秦国真是沃野千里,府库积蓄充盈。又有万乘战车和百万雄师。地势险要便利,储藏丰富,这是天府之国,也是可以称雄天下的国家。以大王您的贤能,以秦国众多的人口,以那么多的战车以及纪律严明的军队,足可以并吞诸侯,据有天下,自称皇帝,统治四海。希望大王您能听听我的意见。”

秦惠王回信说:“现在秦国的条件还不具备。先生不远千里来开导我,我愿他日采纳先生意见。”苏秦晓之以情动之以理换来的却是秦惠王客气而冷淡的回答。原来他刚刚杀了卫鞅,不太喜欢外国人,又加上时机还不太成熟。就这样,秦王拒绝了他的建议。这时苏秦钱也花完了,衣服也破了,没有办法,只好回去。回到家里,妻子看见他那副落魄的样子,连织布机都没有停下来,嫂子也不为他做饭。后来,苏秦经过“头悬梁,锥刺股”的一番苦学和细心的揣摩,终于掌握了当时的“国际形势”,转而联合六国,南北合纵。

苏秦为了实行合纵的策略于是去了燕国,他对燕文侯说:“燕国在列国中并不是个大国家,论土地,只有二千五百里,论军事,也只有六百辆兵车,六千名骑兵,十几万步兵。南面的齐国和西面的赵国都比燕国强得多,却连年战乱不断,只有燕国得保平安,为什么呢?燕国之所以不受敌寇和战争的侵扰,是因为在南方有赵国作为屏障。秦国与赵国曾发生五次战争,秦国两胜,赵国三胜。但秦、赵相互都疲惫不堪,而大王却保全燕国,控制住这个大后方,这就是燕国不受侵扰的根本原因。况且秦国如攻打燕国,必须经过云中和九原,在这数千里的道路上,遍地都是燕国的士兵,即使得到燕国的城池,秦国也要考虑到是否能够守住,秦国十分明白,它是无法损害燕国的。然而,现在如果赵国一旦投降秦国,那么秦国就会马上进攻燕国,不到十天的功夫就可以进驻东垣,再渡过呼沱河,涉过易水,用不到四五天就可以进攻燕国的国都了。因此希望大王能够与赵国相亲,天下诸侯连为一体,那么,国家就不会有祸患了。”

燕王说:“我的国家太小,西边靠着强大的秦国,南边接近齐国和赵国。齐、赵也是两个强国。现在有幸得到您的教诲,号召我们联合起来,使燕国获得安宁,请允许我让全国人民听从您的号召。”燕王怕各国人心不齐,苏秦便主动要去联合各国,燕王当然很高兴。于是赠送给苏秦车马金帛,把他送往到赵国。

不难看出,苏秦在对燕国的游说中抓住了两点:一是燕国根本没有必要像别的国家那样惧怕秦国的进攻,二是燕国必须和赵国联合起来共同对付秦国,否则,赵国灭亡了燕国不能独存,与赵国搞不好关系,赵国一怒也可灭亡燕国。如果没有相当丰富的历史知识,苏秦是不可能得出这么精辟的见解的。秦国后来实行了远交近攻的外交政策,其实在苏秦的游说中已经含有这种思想了,只是因具体的历史情况不同其策略正好相反罢了。

于是,苏秦又从燕国来到赵国进行合纵活动。他对赵王说:“天下之人,从卿相、大臣,直到平民百姓,没有一个不赞扬大王的正义行为,很久以来都希望能够在大王面前亲聆教诲,以尽忠心。”

“为大王着想,人民能否过安定闲适的生活,不被多事烦扰的根本首先在于选择友好的邻邦。选择好了邻邦,人民就能安定,选择的邻邦不合适,人民就一辈子不得安定。还是请允许我谈谈赵国的外患:齐国和秦国是赵国的两个最大的敌人,这是人民不得安宁的原因所在,如果依靠秦国进攻齐国,您的人民就得不到安宁;依靠齐国进攻秦国,您的人民也得不到安宁。有的人为了谋算别国,进攻别的国家,常常想方设法地寻找借口,断绝与别国的交往,希望大王千万谨慎,有话不要轻易说出来。”

“请让我向大王说明合纵、连横的利弊。您如果能真正听从我的话,那么燕国一定会送上出产毛毡、裘皮和好马的土地,齐国一定会送上产鱼、产盐的海边土地,楚国也一定会献上出产橘柚的云梦之地,还有韩国、魏国都可以把国内封地奉送给您,这样一来,大王的宗族和亲戚都可以得到封侯。”

“大王如果能够联合秦国,那么秦国必然会消弱韩国、魏国;大王如果能够联合齐国,那么齐国必然会削弱楚国、魏国;魏国被削弱就会割让河外之地,韩国被削弱就会献出宜阳之地。宜阳献出后,上郡的道路就会被阻断,河外之地割让后,就造成道路不通,楚国被削弱后,赵国就会失去援助。因此,对这三项决策,大王的选择不可不十分慎重。”

“如今,山东各国当属赵国最强。赵国土地方圆二千余里,有数十万的军队,战车千辆,战马万匹,粮食可供十年。西有常山、黄河、漳河,东有清河,北有燕国。燕国本来就是弱国,不足为惧。在各诸侯国中,秦国最强的对手就是赵国。然而,秦国为什么不发兵攻打赵国呢?是因为它怕韩国、魏国从后面攻打他。因此,韩国和魏国是赵国南面的屏障。秦国要进攻韩国、魏国就不同了,这两个国家没有名山大川作为屏障,秦国完全可以一点点地吞食,一直能逼近韩、魏两国的都城下面,如果韩、魏无力对付秦国,必然臣服秦国,而韩、魏臣服了秦国,秦国就扫除了进攻赵国的两个障碍,这样祸患就会直接降临到赵国的头上了。这也是我替大王忧虑的。”

“我曾认真地研究过天下各国的地图,发现各诸侯的土地之和是秦国的五倍,估计兵力是秦国的十倍。如果六国联合起来,集中兵力,一致向西进攻秦国,秦国必定被攻破。如今各国竟被秦国各个击破,打得七零八落,甘愿向西去侍奉秦国,向秦国称臣。攻破别人与被人攻破,征服别人与被别人征服,是不可以同日而语的!”

“那些主张连横的人,都想让诸侯割让土地来与秦国讲和,与秦国讲和,那些人就会有高大的房屋,豪华的宫室,耳听笙瑟,口尝美味佳肴,前有舞乐,后有宫女,享尽荣华富贵,而一旦秦国为患,他们便不能为君主分忧。因此主张连横的人整天以秦国的权势来恐吓诸侯,以求分割土地。对此,希望大王深思熟虑而且审慎地注意。”

“我听说圣明的君主遇事不疑惑,不听信谗言,堵塞流言蜚语,反对结党营私。为使君主地位尊贵,土地扩展,兵力强盛,因此我才在您面前加以陈述这些。我为大王着想,不如联合韩、魏、齐、楚、燕、赵六国的力量共同对抗秦国,让各诸侯国的将相一起到洹水举行会盟,互相交换人质,杀白马,结盟誓,共订盟约。共同约定:如果秦国攻打楚国,齐国、魏国各派精兵援助楚国;韩国断绝秦国的后路,赵国渡过黄河、漳水,燕国把守常山之北。如果秦国攻打韩国和魏国,那么楚国就断绝他的后路,齐国派精兵进行援助,赵国渡过黄河、漳水,燕国把守云中。如果秦国攻打齐国,那么楚国就切断其后路,韩国防守城皋,魏国堵住午道,赵国渡过黄河、漳水,燕国派精兵进行援助。如果秦国进攻燕国,赵国就防守常山,楚国就驻军武关,齐国渡过渤海,韩国、魏国派精兵进行援助。如果进攻赵国,那么韩国就驻军宜阳,楚国驻军武关,魏国驻军河外,齐国渡过渤海,燕国派出军队进行支援。诸侯中有首先违背盟约的,其余五国共同讨伐它,如果六国实行合纵联盟对抗秦国,秦国就一定不敢出兵函谷关进攻山东六国了。这样霸业就成功了。”

赵王说:“我年纪轻,执政时间短,没有听过治理国家的长远大计,现在贵宾有心保卫天下,安定诸侯,我愿意让全国听您的吩咐。”于是封苏秦为武安君,给他一百辆装饰华贵的车子,千镒黄金,白璧百双,锦绣一千捆,请他去用以联合诸侯。

苏秦安定了赵国后,就开始游说其他诸侯国。苏秦极富演讲才能,其说辞不仅朴实,通俗易懂,而且十分周密。因此各诸侯国都十分乐意接受。再加上当时的情势所迫,韩、魏、齐、楚等国都十分同意合纵抗秦。公元前333年,燕、韩、齐、魏、楚、赵六国会于赵国的洹水,歃血为盟,结为兄弟,互相支持帮助,共同抗秦,并推苏秦为“纵约长”,专门办理合纵事宜。合纵进行得很顺利,苏秦也因此挂了六国相印。

苏秦的“合纵”策略在一定时间内、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减少战乱是有一定的客观功劳的。《战国策》就曾这样评价苏秦发起的这次合纵运动:“不费斗粮,未烦一兵,未战一士,未绝一语,未折一矢,诸侯相亲,贤于兄弟。”的确,依据当时的情况,六国只能按苏秦的话去做。

另一方面,秦国经历了商鞅变法、远交近攻等一系列的政治、军事的重要发展阶段,在秦惠王时期国力发展到了空前的时期,但由于山东六国联合起来抵抗秦国,使得秦国在军事上用力甚大而收效甚微,要想统一全国,似乎遥遥无期。当时秦王听说六国合纵,十分震惊。大臣公孙衍主张先打赵国,因为赵国是合纵的发起人。

就在这时,张仪来到了秦国,献上了破纵连横的策略。他认为六国刚刚合纵,不宜力取,张仪对秦惠王说:“我听说过这样的古训:‘对自身不明之事妄发议论,是不明智的;而已明之事却不肯讲出来,是不忠实的。’做人臣者对君主不忠,那是犯了死罪,所言不实也是死罪。所以,我决定将我所知向大王倾吐而出,还请大王裁决定罪。”

张仪又说:“我听说四海之内,从北方的燕国直到南方的赵国,又在联合楚国,拢络齐国,还收集了赵国的部分势力,准备再次联合起来,形成合纵之势,共同对付秦国。这在我看来是十分可笑的。我听说世上有三种情况可以导致国家灭亡,前人说过:‘政治混乱的国家去攻击政治清明的国家是自取灭亡;以武力治国的国家去攻击以仁义治国的国家是自取灭亡;逆乎天理民心的国家去攻击顺乎天理民心的国家是自取灭亡。’大概说的就是今天这种情况。如今六国财物匮乏,粮仓空虚,还要扩充军队,动员人民前去赴战,在这种情况下,即使白刃在前,斧钺在后,百姓还是不肯拼力死战,再加上赏罚不明、不能兑现,其失败是必然的。”

接下来,张仪对秦国既往的成功与失败之处作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张仪说:“从前,齐国向南攻楚,向东攻宋,向北伐燕,向西征秦,处于中原地带的韩、魏则供其役使;齐国兵多将广,号令四方,莫敢不从,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可谓威势赫赫,齐国打败了五个国家,却因一次失败就导致了灭亡。由此看出,战争是关乎一个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再者我还听说,斩草除根方可不留祸患,过去,秦国与楚国作战,大破楚国,袭取了楚国郢都,占领洞庭湖及江南等地,楚王被迫东逃,退处陈地自守。在此之时,如果再继续向楚国进军,那么,楚国就可全部占领。占领了楚国,其民则可为秦国所专用,其土地可以为秦国所专用,向东可逼齐、燕,中间可以进攻赵、魏、韩三国。如此一来,一举就可成就霸主之名,诸侯朝拜,四邻臣服。可是,秦国的谋臣却不这样做,反而领兵退回,与楚国讲和了。如今楚人收拾好残破的国家,招集回逃散的人民,另立新君,恢复祭祀,重整旗鼓,又率领诸侯与秦国对抗。这样,当然失去了第一次建立霸业的机会了。”

天下诸侯欲联合攻秦,并已屯军华阳,对抗秦国。大王完全可以施用诈计,大破敌军。只要进军到了魏都大梁,围攻数十天,那么大梁可破;攻破大梁,魏国就可全部占领;占领了魏国,那么楚、赵就会打消合纵之念,楚、韩散纵,那么赵国就会处于危境;赵国形势危急,楚国必然孤立;这样向东可以削弱齐、燕,中间可以进攻韩、赵、魏三国。如此一来,一举就可以成就霸主之名,使四邻的诸侯前来宾服朝拜。可是那些谋臣又不这样做,反而是带兵退走,与魏国讲和。使得魏国得以收拾将灭之国,招集流散的人民,另立新君,再造祭祀。这样,当然就失去了第二次了建立霸业的机会了。张仪以赵国为例,继续展开论述,支持自己的论点。张仪说:“赵国应当灭亡而没有灭亡,秦国应当称霸而未能称霸,皆因“谋臣不为”。”

张仪在分析了秦国的一系列的失误之后,接下来就对秦惠王提出了劝告和鼓励。张仪说:“古人说:‘为人处世,应当日慎一日。’如果谨慎得法,就能消弭祸端,据有天下。何以知之呢?过去纣王为天子,大军有百万之众,左军还在淇谷饮马,右军已到了洹水,淇谷喝干,洹水断流,声势之大,可以想见。但周武王仅率三千哀兵,只用一天的时间,就打破了纣王的国都,活捉了纣王。周武王灭掉了商纣,据有其国,竟无人为纣王感到惋惜和悲伤,这是纣王肆无忌惮,虐待百姓的缘故。

如今,秦国地大物博,方圆数千里,赏罚有信,号令严明,地势优越,其他诸侯国都远远不如。凭借这些条件,完全可以兼并诸侯,将天下据为已有。”

最后,张仪提出了他的连横策略。张仪说:“我所以冒死前来晋见大王,是为了向您陈述一举打破诸侯合纵联盟的策略,使秦国成就霸主之名的道理,大王可以试行,如果赵国不破,韩国不亡,楚、魏不服,齐、燕不亲,霸主之名不成,四邻不来朝拜,大王可杀掉我向全国示众,以惩戒那些为大王出谋划策而不忠的人。”

秦惠王接受了张仪的主张,经过一番曲折之后,张仪的破纵连横的策略终于得以成功。

张仪的破纵连横为秦国确立了正确的外交政策,使秦国一改过去用力甚勤收效甚微的局面,在外交和军事领域都取得了迅速发展,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甚至对中国历史都产生了一定影响。

可见,不管是苏秦的“合纵”还是张仪的“连横”都对战国历史的发展以至今后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纵观苏秦二十多年的政治生涯,其实可以用“扶助弱小”四个字来概括。在苏秦所处时期,七雄中尤以秦、齐最为强大,最具扩张性。其余弱小国家,则在大国的威胁下挣扎。

在战国中期以前,齐国与楚国分庭抗礼,各为一霸,秦国还地位不高。当时合纵以楚为中心,连横以齐为中心。齐以大欺小,燕国常受其欺凌。到战国前期和中期,有关燕国的战斗,都是燕国挨打受气。到燕王哙末年,齐国出兵干预燕国内政,竟占领了燕国,只因人民群起反抗,才被迫撤走。苏秦同情弱小国家,在燕国最困难的时期,毅然前往相助,足见其正直可敬。

另一方面,燕国组织五国合纵伐齐,席卷齐地。齐国就此一蹶不振,失去了与秦争天下的可能。苏秦的努力,在客观上为秦国一国独雄,兼并六国,统一天下,造成了有利条件。换句话说,如不是这样,这段历史可能重写,不是秦统一而是齐统一,不会出现秦始皇而可能出现“齐始皇”的了。

而张仪也为推动历史前进做出了杰出贡献。首先,张仪推行连横战略,为尽快平息战乱,促进国家统一,立下了不朽功勋。

张仪推行的是“事一强以攻众弱”的连横战略。历史已经证明,他的这一战略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史家高度评价范睢推行的“远交近攻”,认为这一决策使秦统一天下成为一种必然。而这一伟大决策正是张仪最早制订的。

可以这样说,由于张仪的努力,大大缩短了战国时期的分裂和战乱,使秦统一成为历史的必然。张仪为统一国家,平息战乱,救生灵于涂炭,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再者,张仪的外交艺术为我国外交史留下了宝贵遗产。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林立,各据一方,彼此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国与国之间的外交活动日益重要,日趋频繁。但在他之前,还没有哪一个外交家有他那样具有宏伟而坚定的外交目标,没有哪一个外交家取得他那样频繁、广泛的外交成就。在他的活动的后十年,合纵联盟基本上被他的外交活动全部瓦解。

张仪的外交思想,具有宏伟的总体战略。每次外交活动,都围绕总体战略这个中心,有明确的具体目的。他出使各国,往往知难而进,临危不惧,临乱不惊,显示了过人的胆略和高超的才干。他杰出的外交演说,成为后人学习的范本,对讲演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正所谓“一席纵横谈,千载霸主功”。先是苏秦的“合纵”,后是张仪的“连横”,他们凭着三寸不烂之舌把战国七雄当作一盘棋子任意拔弄。然而,苏秦合纵有理,张仪后来破纵连横也成功了。可以看到任何成功都不是侥幸和偶然的。他们对当时各国的形势、政治、人际关系以及各种可能性都作了令人信服的分析,没有具备如下素质是做不到的。这些素质包括:1.要有十分广博的历史知识,尤其是要对当时各国的史实了如指掌。2.要有独到的见解,能够见别人所未见,言别人所未言,对一些问题的分析要有振聋发聩的深度,能够警醒君王。3.要有超人的胆略、宏大的气魄,还要有藐视一切的气势和雄辩无碍的辩才。基辛格也不过如此而已。因此,与其说他们是无耻“说客”,反倒不如说是杰出的“外交家”。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