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繁体版 第九篇:一次不忠,百次也用

第九篇:一次不忠,百次也用


弃妃不好当 上将的落跑新娘 人生如戏,全靠演技 绝世倾城爱恋 隐婚萌妻:总裁,我要离婚 英雄联盟之竞技之心 异度空间之飞机去哪 捕阴 杀人遗嘱 深海忘忧草

第九篇:一次不忠,百次也用

第九篇 一次不忠,百次也用(1/3)

怎么样用人?用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困惑着历代的统治者。由于历史上得一士而国昌,失一士而国亡的例子实在太多,因此统治者对待人才难免有点吹毛求疵。他们一方面个个标榜自己是“野无遗贤”,另一方面又攘着“一次不忠,百次不用”,于是,造成了人才的流失。所谓“金无赤足,人无完人”,人生在世难免会犯错误,“一次不忠”只要他是个人才,其知错能改,改过之后,下次还用,才是真正的用人之道。

有过改过,改过则用

“有错改错,无错加勉”,是一句至理名言。圣人也讲“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如果仅仅是因为一次的过错而对这个人的其他方面全部否定,这绝不是选才用人的好办法。学会扬长避短才是我们应该采取的用人态度。

苏威作为隋初著名的宰相,在任职期间尽职尽责,政绩“优异”,为世人所称道,但是当初隋高祖杨坚发现和使用苏威这个人,并不是件很容易的事。

苏威(542-623),字无畏,京兆武功(今陕西武功西北)人。西魏名臣苏绰之子。苏威早年也不得志,纵使有再多才艺,也苦于无用武之地。后来,一位高大将军看重了他的才华,便屡次向还在北周做丞相的杨坚推荐苏威,陈述苏威的才能。于是杨坚把苏威召来,并引到卧室内交谈,两个人谈得很投机,真是“相见恨晚”。杨坚很欣赏他,便打算与他共谋大计。后来苏威听说杨坚要废周立隋,自己要称帝,以为此举大逆不道而不愿辅佐,遂就逃回到家里,闭门不出。高大将军要追他回来,杨坚说:“他很有骨气,他现在不想参与我的事,先让他去吧。”

杨坚建隋即位后,又想到了苏威,便想请他出山。大臣们都说苏威当初拒绝了你,现在也不会忠于你的,但杨坚不计前嫌请苏威出来辅佐他,并授苏威为太子少保,追赠苏威的父亲为邳国公还是让苏威承继父爵。而苏威认为自己并未参与这件事,对自己的名誉也没什么损害,于是,就同意出来辅佐杨坚。杨坚不久又让苏威兼任纳言、民部上书两职。苏威上书推辞,杨坚下诏说:“大船承载重,骏马奔驰远。你兼有多人的才能,不要推辞,多干事情吧。”由此可见杨坚对苏威的信任。

苏威在位期间尽忠职守。开皇二年(582),一位朝臣无意中触怒了隋文帝。文帝震怒之余,竟下诏要将此朝臣当廷处死,随即拂袖退朝。一刹时,满朝失色。文帝生性猜忌多疑,“以文法自矜,明察临下”,群臣稍有不慎,即有大祸临头之厄。因此,满朝文武虽知文帝此举极为不妥,但却没人敢出头匡正,唯独官兼纳言、民部当书的苏威挺身而出,直追人文帝的寝宫中,极力劝谏文帝应该依法处断,赫免那位朝臣,而不能滥施**威、草菅人命。

正在盛怒中的隋文帝根本听不进任何反对意见,坚持要杀掉冒犯自己的朝臣。只是他平素极为倚重苏威,因而对他的强谏还含忍未发,没有痛加呵斥。

争执中,文帝见苏威始终不识时务,拒不执行诏命,“怒甚,将自出斩之”。苏威是个脾气很执拗的人,朝廷中每次商议国事时,“虽或小事必固争之,时人以为无大臣之体”。他见文帝不仅不采纳自己的建设,竟要亲自动手,拗脾气就上来了,立刻不管不顾地挡住文帝的去路,不让他出去。文帝深知苏威性情倔强,他以前曾对群臣评论苏威说:“其性很戾,不切世要,求名太甚,从己则悦,违己则怒,此其大病耳!”因此,一见苏威的架式,就绕开他,未和他计较。不料苏威竟又迎上去“遮止”挡驾,气得文帝只得又“拂袖而入”。

过了好一会儿,渐渐冷静下来的文帝深悔自己刚才的处置唐突,派人召苏威人见,称赞他说:“公能如是,吾无忧矣!”并赐给他名马两匹,钱十余万。鉴于他的忠直守法,特意让他兼任大理卿、京兆尹、御史大夫。一时间,苏威身兼五职,荣宠备至。苏威的“不识大臣之体”竟挽救了一位无辜朝臣,不知那些自诩为识君臣大体的谦谦君子们做何感想!

他曾主张减免赋税,杨坚听从了他的主张,这一政策深为百姓喜欢,因此苏威也更受杨坚的宠信。杨坚让苏威与高大将军一起参掌朝政,苏威见宫中帘幔的钩子都是用银子作的,就主张换用其他材料,要节俭从事,受到杨坚的赞赏。有一次,杨坚对一个人发怒,要杀那个人,苏威进谏,杨坚非但不听,反而更加生气。过了一会儿,杨坚的怒气消了,对他的进谏表示感谢,并说:“你能做到这样,我确实没看错人。”

当时的治书侍御史梁毗因为苏威身兼五职,并没有举荐其他人的意思,心存妒意,想方设法要弹劾他。杨坚对他说:“苏威虽然身兼五职,但始终孜孜不倦,志向远大。而且职务有空缺时才能推举别人,现在苏威很称职,你为什么要弹劾他引荐别人呢?”有一次,杨坚还对朝臣说:“苏威遇不到我,就不能实行他的主张;我得不到苏威,就不能行大道。杨素舌辩之才当世无双,至于斟酌古今,审时度势,帮助我治理国家方面,他却比不上苏威。”

官做大了,权欲便会膨胀,这是当官的敝病,苏威也逃不脱。开皇十二年(592年),有人告发苏威和主持科举考试的官员结为朋党,任用私人。杨坚让蜀王杨秀审察这件事,结果是确有其事。杨坚指出《宋书?谢晦传》中涉及朋党故事的地方,让苏威阅读。苏威很害怕,免冠谢罪。杨坚说:“你现在谢罪已经太迟了。”于是免去了苏威的官职。

后来有一次议事的时候,杨坚又想起了苏威,他对群臣说:“有些人总是说苏威假装清廉,实际上家中金玉很多,这是虚妄之言。苏威这个人,只不过性情有点乖戾,把握不住世事的要害,过于追求名利,别人服从自己就很高兴,违逆自己就很生气,这是他最大的毛病。别的倒没什么。”群臣们也都同意,于是杨坚又重新起用了苏威,苏威果然不负众望,对隋朝忠心耿耿,竭尽职守,一直到死。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用人切莫求全责备。聪明的领导应罚其过而用其才,不能认为“一次不忠,百次不用”的死理。杨坚这人并无过人之处,但他却成为一代明君就因为他有海纳

百川的气度,善于用人。犯了错误不姑息养奸,但只要是诚心改过,便给对方一个机会,再重新启用。杨坚对待苏威便是如此,他的这种用人之道在今天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齐恒公用人不计私仇

有人说“对敌人的宽容就是对自己的残忍”。其实这种想法并不完全正确。一个要成就大事的人,必须要有容纳海川的气度,如果小肚鸡肠,以牙还牙,以眼击眼,不仅找不到人才,还会因此而流失人才。

春秋之时,天下四分五裂。周王名义上是天下的共主,实际上,郑、齐、鲁、晋、燕等大小上百个诸侯国各自为政,争夺霸权。管仲和鲍叔牙来到东部海滨大国齐国,分别担任了公子纠和公子小白的师傅。纠和小白是齐国国君襄公的异母弟。齐襄公昏庸荒**、残暴无道。公子纠便随老师管仲去鲁国避难,公子小白则跟老师鲍叔牙去了营国。

公元前686年,齐国终于爆发了内乱,襄公终因暴虐无道被杀随后政局一片混乱。但国中不可一日无主,由于齐国大夫、正卿高敬仲向与公子小白关系好,急派人往莒国迎接小白回国即位。鲁国闻讯,也立即准备派兵车三百辆护送公子纠回齐争夺君位。但管仲认为公子小白在莒国,距齐国路途比鲁国近,现在虽有齐国使臣迎接,仍放心不下。所以在征得鲁庄公同意后,管仲带着几十辆兵车,日夜兼行。赶到即墨时,听说莒国的兵马已过去了一顿饭的工夫,于是率兵马奋力追赶,一气跑了三十多里终于赶上了莒国的兵马。管仲上前拦住公子小白的车问道:“公子上哪去呀?”小白说:“回国办丧事。”管仲说:“丧事有你哥哥主持,你就别去了,省得别人说闲话。”虽说鲍叔牙与管仲是好朋友,但是这时候也各为其主。鲍叔牙瞪大眼睛说:“管仲,各人有各人的事,你管得太多了!”旁边的莒国的士兵也随声附和。管仲见莒国人多势众,而自己力量单薄,不敢力争。于是一面假装退走,一边拿好弓箭。乘公子小白不备,对准他射出冷箭。果然暗箭难防,只见公子小白大叫一声,口吐鲜血,倒在车里,眼看命在垂危,鲍叔牙等人见状赶忙上前救护。管仲见大功告成,便趁对方混乱之机,带着手下人马跑了。鲁国护送公子纠的人马不慌不忙地走了六天,到达齐国。谁知小白非但没有死,反而先入齐国即位为君王。原来,古人腰间都系有一条宽宽的带子,两头用青铜制成的带钩挂住钩在腹部。管仲那一箭恰巧射在小白的带钩上,西汉初年的开国功臣们,出身微细,身受暴秦苛政的压迫,在反秦起义和建立统一新王朝的斗争中,作战勇敢,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这些人文化素质低,缺乏教养。在他们加官晋爵、享有权力后,那种不拘小节的粗俗举止更加暴露无遗,他们喝醉酒后狂呼乱叫;为了争功,甚至拔剑击柱。

齐桓公即位后,立即发兵与鲁国对抗,鲁国也要帮公子纠夺位。这年秋天,齐鲁两国军队在齐地乾时(今山东桓台县南)展开了一场激战。结果,鲁军被打得大败。

鲁庄公被迫同意齐国的要求,逼死公子纠,把管仲抓起来。但齐国提出,管仲射过齐桓公一箭,要报一箭之仇,将他押送回齐国。由齐桓公亲自处置:鲁庄公只得同意。在被押往齐国的路途中,管仲吃了不少苦头。到了绮乌时,管仲去向那里的官员要饭吃。一位官员跪着把饭端给管仲,十分恭敬地等他把饭吃完,然后问道:“要是您回到齐国没有被杀而受到重用,将来怎么报答我?”管仲回答说:“如果我真的受到重用,我要任用贤明有才能的人,奖赏有功的人。我能拿什么来报答你呢?”那位官员听了这些话,心里很不满意。

管仲被押到齐国后,没想过遇到什么样的景况,但受到鲍叔牙的亲自迎接还是其始料不及的。原来因为鲍叔牙知道管仲的才能远在自己之上,所以想管仲能辅助齐国。

鲍叔牙曾在齐恒公面前极力推荐管仲,说:“如果您只想治理好齐国,那么有高敬仲和我辅佐就足够了。但是,您如果想成为天下的霸主,那就非得到管夷吾不可。”接着,他向桓公列举自己在治国理军,辖士惠民以及礼乐邦交等方面,都不及管仲的才能,因此,劝桓公召管仲为相。桓公始终记着那一箭之仇,十分犹豫,说:“管夷吾射中寡人的带钩,险些要了寡人的性命。”鲍叔牙又进一步劝说:“那是各为其主。您若是赦免他的罪,用他为相,他也会同样效忠于您的。”

齐桓公最后终于接受了鲍叔牙的建议,捐弃前嫌,亲自迎接管仲入朝为相,而鲍叔牙自愿为副,协助管仲。

桓公豁达大度和礼贤下士的作风,使管仲深受感动。他庆幸自己终遇明主,管仲还向齐桓公荐举贤才说:“靠我一个人也治理不好国家,齐国地广人多,贤才良士不少,国君必须要量才而用。像管理官吏,我不如公孙隰朋;管理农业,我不如宁越;行军布阵,我不如王子成父;公平断案,不如宾须无;犯颜直谏,我不如东郭牙。大王任用这些人各居其位,各司其职,才能治理好国家。”齐桓公听后,依照管仲推荐,一一旅行。并且在国内张榜,要大家献计献策,凡有利于治国的都加以实行。

管仲担任齐国相国后,协助齐桓公进行全面改革。在经济上发展了农业、手工业生产;在政治上加强了中央集权;在军事上强化了武器装备,使得齐国在短时期内迅速强盛起来。

接着,齐桓公依靠雄厚的经济和军事力量,适时地打出了“尊王攘夷”的口号,并开始向外拓展,准备称霸中原。但齐桓公内心深处总是缺乏足够的信心,于是他求助于管仲说:“我这个人有许多缺点,会不会有害于称霸?”管仲回答说:“一般来讲,君王不能成就霸业的主要毛病一是不能发现良才,二是发现良才而不能使用,三是用贤却不能信任,四是禁不起小人议论,这些才会有害于称霸。”齐桓公听了非常钦佩,从此尊称管仲为仲父,并通告百官:“凡涉及国家大事,首先告诉仲父,然后再告诉我。国家的一切军政要务,均由仲父裁决。”齐桓公的这种做法,引起了一些人的不满,大臣易牙和坚刁就当面向齐桓公提出反对意见,认为自古以来都是君王发令,大臣执行,像现在这样大事小情都

由管仲说了算,好像齐国没有国君似的。齐桓公笑着说:“我和管仲,好比身体与手脚,有手脚才能称其为健全的人;有仲父,我才能称得上君王。这个道理你们会慢慢理解的。”管仲为相四十一年,忠心为国,兢兢业业,终于辅助齐桓公建立了霸业,使齐国成为“春秋五霸”中第一个霸主国。竭尽思虑,滔滔不绝地献上久蕴在胸的富国强兵的治国之策和“尊王攘夷”的争霸战略。桓公听罢,大为赞赏,愈加厚礼待之,任管仲为卿,主持齐国政务,尊称他为“仲父”。就这样,管仲在鲍叔牙的帮助下,依靠齐桓公的支持,终于找到了用武之地,成为春秋时期著名的贤相。

齐恒公的胸襟与“肚里能撑船”的宰相寇准有得一比。对于一个几乎把自己射死,又曾经保护和追随自己政敌的人,齐恒公不仅不计前嫌,而且仍是大胆任用。也正因为齐恒公不计前嫌,大胆重用人才,才使得他最终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正如孔子所言:“无求备于一人”。倘若求全责备,因瑕弃玉,那么天下就没有人才可用了。

唐高祖用人不计前嫌

唐朝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比较昌盛的一个朝代,它的影响至今还相当深远。唐朝初期最为后人所称道的当数唐太宗从谏如流,善于纳谏,从而才出现了“贞观之治”,其实,唐高祖与唐太宗两位君主能成就一代英名,还与他们善于用人是分不开的。

李靖青年时颇有文才武略,是隋朝开国名将韩擒虎的外甥。韩擒虎每与李靖论兵,都非常赏识他的谋略,以为“可与论孙、吴之术者,惟斯人矣。”他也常对亲近的人说:“大丈夫若生逢其时,遇遇明主,必当建功立业,以取富贵。”后来他入仕隋任长安县功曹,又任驾部员外郎。左仆射杨素、吏部尚书牛弘都与他相友善。杨素曾经抚摸着自己的坐椅说:“你终究要坐在这个位置上。”

大业末年,李靖任马邑君丞。此时,唐皇李渊尚未称帝,也在山西,为太原留守,统镇北疆。李靖以其军事家的眼光,察觉李渊拥兵有异志,便多次报告朝廷。因此,李渊十分怨恨李靖。史书只简单记为:靖“素与渊有隙”。

隋恭帝元年(617年),李渊以回击突厥入境为借口聚集兵将。适逢高祖李渊在塞外攻击突厥,李靖访察高祖的行动,知道高祖有夺取天下之志,便向隋炀帝密告高祖李渊预谋造反的事。后来高祖攻破京城长安,擒获了李靖,要将他斩首,在殿前,李靖高喊道:“您起义兵,本来是为天下人除暴乱,想成就大事业,却因为个人恩怨而要斩杀壮士吗?”高祖认为他言辞雄壮,就饶恕了他。不久,太宗将李靖召入幕府。

武德二年(619年),李靖随太宗讨伐王世充,因立下大功授开府之职。当时,萧铣占据荆州(治所在今湖北江陵),高祖派李靖前去安抚他。李靖率轻装的骑兵到达金州(治所在今陕西安康),遇到南方少数民族首领所率领的数万蛮兵驻扎在山谷,庐江王李瑗率军前去讨伐,屡次被蛮兵击败。李靖为李瑗设计攻击蛮兵,多次取胜。李靖率军到达硖州(一作峡州,治所在今湖北宜昌),被萧铣的军队阻遏,长时间不能前进。高祖因为李靖在中途长时间滞留而大怒,暗中命令硖州都督许绍将李靖斩首。许绍爱惜李靖的才能,为他请命,于是李靖才得以免除死罪。到武德三年(620年),统一大业尚未完成,开州(治所在今四川开县)蛮兵首领冉肇则造反,率领蛮兵进攻夔州(治所在今四川奉节县东),赵郡王李孝恭与蛮兵交战失利。李靖率领8万精兵,突袭蛮兵营寨,然后又在地势险要之处设下埋伏,蛮兵果然中计,交战中,李靖将蛮兵首领冉肇则斩首,俘获蛮兵5000余人。高祖闻讯,非常高兴,对众朝臣说:“我听说,使功不如使过,李靖果然发挥了他的重要作用。”于是,高祖降旨慰劳李靖说:“你竭诚尽力,功劳极其显著。我远在都城,已看到你的至诚之心,特予赞扬、奖赏,请勿担忧不得富贵。”又亲笔给李靖写书信道:“我对你既往不咎,过去的事,我早就忘了。”

李靖接到嘉奖诏书及高祖的亲笔信之后,深受感动,更加竭忠尽智报效国家,以谢高祖知遇之恩。

无独有偶,唐太宗用人也以宽容为原则,对有过错的人以宽容,以信任,并且继续使用。唐朝时期的长孙顺德是太宗长孙皇后的族叔。他曾为隋朝大将,后投奔李渊,深得高祖,太宗的信任。由地他追随高祖与之出生入死,高祖即位后便拜长孙顺德为左骁卫大将军,封为薛国公。公元626年(武德九年),长孙顺德与秦叔宝等参加了李世民发动的玄武门政变,为唐太宗即位立了大功。太宗登上皇位以后,特赐给长孙顺德宫女,长孙顺德也受到特别的允许,常在皇宫内住宿。也许就是由于受到特别优待,所以他开始恃宠若骄。于是长孙顺德默许自己的管家接受别人赠绢,但被人告发。按照唐朝的法律,是要受到很严重的处罚的。但太宗不忍心处置他,对身边的近侍大臣说:“长孙顺德处在外戚的地位,功劳属于开国元勋之列,官位高,俸禄丰厚,可以称得上富有尊贵,只是他读书太少。他若能勤于读书,通览古今之事,作为自己的鉴戒,就会与现在不一样了。如果不顾及旧情给予惩处,只会徒增怨愤。”

在他受贿的事被告发以后,太宗不仅没有加以惩处,还在朝廷上当众赐给他绢数十匹,使他内心感到非常的惭愧。大理寺少卿胡演进谏说:“长孙顺德违法受贿,罪过不能饶恕,为什么又赐给他绢呢?”太宗说:“人是有良知、有悟性的,得到绢比受惩处更厉害;如果不知惭愧,就不过是一头禽兽罢了。如果是一头禽兽,即使杀了他,又有什么益处?”

对这件事,朝中的大臣们颇有感慨,觉得唐太宗实在像一位慈爱的父亲,对待孩子的过错总是给予改正的机会,没有责罚的念头。这样以来,大臣们就对唐太宗更加心悦诚服了。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一个人犯了错误,并不代表他会一直犯错,正因为他有了过失,而你又难不计前嫌地对其加以重用,给他机会,他必将发挥自己的最大积极性来将功补过,所谓“使功不如使过”,这才是“一次不忠,百次也用”的精髓。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