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篇:一屋不扫,正为扫天下
以我之姓,冠你之名 妙手神医 嫡女玲珑 我的同居女仙 爱情,我不配拥有 爱情休止符 绝世萌婚,老公你出局了! 魔武战神 枪战系统末世纵横 娘子凶猛
第八篇:一屋不扫,正为扫天下
第八篇 一屋不扫,正为扫天下(1/3)
我们从小被大人灌输的思想便是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即所谓的“一室不扫,何以扫天下”。但仔细想来,这句话并不十分可靠,否则,大书生司马迁也不会说:“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说的就是做大事不必拘于小的细节。二者针锋相对,给人以难以辨别事非之感,那么其中原委该当如何呢?
吕端大事不糊涂
有句俗话“诸葛一生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说的就是有的人小事聪明,但是大事糊涂,而有的人小事不在乎,而大事却不糊涂。“聪明一世,糊涂一时”讲的也是这个道理。因此要想做大事,就要做到小事不在乎而大事讲原则。
吕端是宋朝的宰相之一。他深得宰相赵普的赏识,赵普对他的评论是:“吕公奏事,得嘉赏未尝喜,遇抑挫未尝惧,亦不形于言,真台辅之器也。”宋太宗赵光义也非常欣赏他的性格和办事作风,吕端自幼敏悟好学,宽厚大度,为官持重,小事不在乎,大事讲原则。
一次,宋军刚俘获李继迁的母亲,于是宋太宗上朝便单独召见枢密副使寇准,与他商讨如何处理此事。
李继迁是当时北方少数民族党项族首领李继棒的族弟公元982年(宋太平兴国七年)李继棒表示愿归顺宋朝。宋太宗赵光义封李继捧为彰德军节度使,并把李氏家族迁到东京开封。李继迁不愿随其族人迁往开封就率人马逃到夏州以北的地泽进行反抗。当时,北宋已经稳定下来,便对李继迁的反抗坚决镇压,宋军所到之处,焚烧党项人的庐帐,劫掠财物,强迫其内迁,这样一来,就引起了党项人更激烈的反抗,他们便聚集到李继迁周围,奉他为首领,积极地反抗北宋的进攻。开始的时候,李继迁由于势力弱小,便一方面积极与辽接触,寻求辽的支援和帮助;另一方面,他又对宋的大举进攻采取诈降之策,经常以投降的方式来取得北宋暂时的信任,求得喘息的机会。李继迁时降时叛,非常难以对付,令宋太宗赵光义颇为头疼。宋太平兴国八年(986年),宋军在地泽打败李继迁的军队,李继迁逃走,他的母亲与妻子却被宋军俘获。赵光义知道以后十分高兴,因李继迁为乱西北,不断袭扰边关,便想杀掉李继迁的母亲,以解心头之恨。
吕端猜想宋太宗赵光义一定要同寇准商议大事,而且要瞒着自己。身为宰相却没有参与决议朝政大事,按理说应该很气愤,但吕端只是不动声色地问寇准:“皇上告诫你有事不要对吕端说么?”
寇准装作没有事的样子回答说:“没有啊。”并解释说只是同皇上商议边境上的小事,不是什么大事。吕端说:“边境上的一般的小事,我不必全要知道,但往往是关系重大的事,若事关军国大计,我身为宰相,就应该知道。你说说看,是什么样的小事要皇上同你单独商议。”寇准便把宋军俘获李继迁母亲的事告诉了吕端。吕端忙问:“皇上准备如何处理这件事?”寇准说:“皇上打算在保安军北门外把李继迁的母亲杀了,以此惩戒叛逆者李继迁。”
吕端听了他的这一番话,觉得十分不妥,说:“这样做不好,你先在这儿等等,我去见皇上。”于是吕端去求见皇上。见到皇上后,吕端对宋太宗赵光义说:“从前楚汉相争时,项羽抓住了刘邦的父亲,便想把他煮了,目的是以此威胁刘邦。但项羽实际上是做了一件十分愚蠢的事,因为这样更容易激起别人的愤怒。汉高祖刘邦与项羽曾是结义兄弟,所以他说:‘我的父亲就是你的父亲,你的父亲就是我的父亲,你把我的父亲炖好了以后,希望你也分给我一碗肉汤喝。’结果弄得项羽毫无办法,那些干大事业的人都不会顾念他们的亲人,何况像李继迁这样叛逆之人呢。陛下现在把他的母亲杀了,明天就能抓到李继迁吗?如果不能,那么杀了他的母亲就只能是徒结仇怨,他的反叛之心则会更加坚决。”
宋太宗赵光义听了他的这一番活,恍然大悟,觉得十分有道理,说:“既然这样,那么现在这事该如何处置呢?”吕端说:“以臣之愚见,最好将李继迁的母亲安置在延州,好好地看养起来,让李继迁知道我们在善待他的母亲,这样一来,就可诱使他来投降,即使李继迁不来投降,也能让他始终牵挂着他的母亲。让他知道,他母亲生死命运全在我们的掌握之中,最起码也是一种挟制。”赵光义听了吕端的话,十分赞成地说:“要不是你来劝阻,就差点误了我的大事。”于是赵光义采纳了吕端的计策。
后来,李继迁的母亲在延州病死,李继迁不久也在攻打西凉府的战争中为吐蕃族所败而死。李继迁的儿子李德明继任党项族的首领,他对宋朝采取了和好的政策,这种局面的出现便是得益于吕端当初的建议。
后来,宋真宗得以顺利即位也多亏于吕端的“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当年宋太祖赵匡胤的母亲杜太后临死前,要宋太祖吸取周世宗柴荣使幼儿主天下,结果丧失天下的教训。以后将皇位传给弟弟赵光义、赵光美等,然后再传给自己的儿子赵德昭。赵光义即位后,为了巩固地位,先后使侄子赵德昭自杀,弟弟赵光美(为避太宗讳,后改名赵廷美)死于谪居之地,并且久久不立太子,一次朝臣冯拯上书请求立储,宋太宗骂他多管闲事,把他贬到岭南。从此,宫中之事,没有人再敢说话。
原来宋太宗有九个儿子。长子赵元佐小时候聪明机警,相貌又酷似太宗,所以很受庞爱,先被封为卫王,后又进封楚王。他与叔叔赵光美关系很好,赵光美得罪宋太宗被谪居房州(治所在今湖北房县)时,赵元佐曾设法救他。雍熙元年(984年),赵光美死后,赵元佐竟患了精神病,又是持刀伤人,又是纵火焚宫。太宗将他废为庶人,囚禁南宫,派人守护起来。次子就是襄王李元侃。他与哥哥赵元佐同为李夫人(真宗即位后追封为贤妃,后又进封为元德皇后)所生,官拜开封尹,先被封为襄王,后又进封寿王。
宋太宗不许人提立储就因为他不知道哪个儿子是忠于自己的。但宰相寇准以敢于犯颜直谏著称。一日,寇准从青州(今山东益都)被召回见太宗,当时太宗正患脚痛病,他揭开衣服,指着自己的脚对寇准说:“朕年老多病,不知以后如何是好?”接着又问:“卿怎么过了这么长时间才回来呀?”寇准回答说:“臣没有陛下的诏命,不敢回京,今日既然回来了,想给陛下提一个建议,希望陛下能够采纳。”宋太宗问是什么建议,寇准只说了“立储”二字。宋太宗接着说:“依卿看来,朕的几个儿里中,有谁能担当这一重任呢?”寇准回答:“陛下为天下择君,谋及妇人、中官(宦官),不可也;谋及近臣,不可也;唯陛下择所以副天下望者”(《宋史,寇准传》)。宋太宗低头细细想了一会,然后屏去左右,轻轻地问寇准:“襄王可以吗?”寇准又回答说:“知子莫若父,既然陛下认为可以,就请决定吧!”太宗点头表示同意。至道元年中历八月壬辰(995年9月15日)寿王赵元侃终于被立为皇太子,改名为赵恒。
至道三年(997年)中历二月,宋太宗一病不起,眼看不久于人世。宦官王继恩心想:当初立赵恒为太子,没有自己的功劳;赵恒为人精明,他若即位,一定会给自己带来不利。于是,他串通参知政事李昌龄、知制诰胡旦等人,打算趁宋太宗病危之际,将太子赵恒废去,改立太宗的长子赵元佐。
这天,宰相吕端到宫禁中去探问皇帝的病情,发现太子不在皇帝身边,就觉察到其中有变化,马上在笏上写了“病危”两个字,命令自己身边可靠的官员请太子立即入宫侍候。
不久,太宗便撒手去了。太宗死后,李皇后叫王继恩召吕端进宫。吕端预料皇位继承人的问题有变化,马上哄骗王继恩,让他领着进书阁查检太宗先前亲笔书写的册立太子的诏书,然后趁势把王继恩锁在书阁内,使他一时不能出来,这才入宫面见李皇后。皇后说:“皇帝已经
去世了,立太子应当立长子,这是理所当然的事,今天的事情如何处置好呢?”吕端说:“先帝立太子,才刚刚一年。现在天子刚刚离去,难道可以马上就违抗天子的命令吗?”然后,吕端又提醒皇后,太子英明而元佐患有疯病,今天如果废太子而立元佐,必将危害国家。李皇后听了,默默无语,表示赞同。吕端当即命令太监将太子赵恒迎人皇宫,让太子在大行皇帝的灵柩前即位称帝。
赵恒登上王位,在举行登基仪式,天子座位前垂着帘帏,接受群臣的拜贺。吕端还不放心,站在殿前的阶梯上没有下拜,而是请求天子卷起帘帏,他上殿仔细看过,认清了确是原太子,这才下台阶,带领群臣拜见天子,高呼万岁。太子赵恒就是靠吕端的智慧才得以保全地位,最后顺利登上帝位,是为真宗。
我们常常教育下一代人:做事要从细处看眼。当然历史上细大不捐的人固然不少,值得尊敬,但毕竟要求过高,一般人很难做到。吕端他的过人之处,就在于他对于大事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处事不惊,这也是成大事的必须素质。所以能做到小事不在乎,而大事讲原则也是值得让人尊敬的。
不拘细节刘邦成霸业
儒家讲求“慎独”,要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极注重修身。所谓“内圣才可外王”,讲究以已推人,从小到大。但汉高祖刘邦却未修其身而平其天下,实在叫人跌破眼镜。
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布衣之身,最后君临天下的帝王。由于刘邦出身市井,他的身上不免有许多流氓习气。司马迁在《高祖本纪》中就提到高祖“好酒及色”,同时也在《项羽本纪》中藉范增之口提到高祖对酒、色、财、气的爱好,可见刘邦在早年的形象并不是很好。
老实说,年轻时的刘邦,确实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流氓无赖。《史记》等正史上明确地记载说,刘邦年轻时“不事家人生产作业”,“无赖,不能治产业”。也就是说,年轻时的刘邦,不太喜欢读书,虽然出身农民家庭,又不安心农业生产,不守本分,是个整天游手好闲、好逸恶劳的乡村混混。
刘邦长大弱冠之年,仍是不改旧性,父亲就斥责他说:“你真是个无赖,你要向你哥哥学一学,他分家不久,就置了一些地产,你什么时候才能买地置房!”刘邦不仅不觉悟,还经常带一伙狐朋狗友到哥哥家里吃饭。嫂子被吃急了,就厉声斥责,刘邦也不以为意。
刘邦非但不务正业,还喜欢结交那些屠夫、商贩、阿混之类的市井之徒,终日与一班鸡鸣狗盗之辈在丰邑镇上舞枪弄剑、斗鸡走狗、踢球赌博,或者是猜拳喝酒、寻欢作乐,成为古丰邑镇上一个远近出名的贪酒好色之徒、一个十足的江湖混混。
但是,与一般的市井无赖之徒绝然不同,刘邦在纵情声色犬马的同时,却心怀凌云壮志,对国家大事、时局发展极为关系。他不愿像父祖辈一样终日耕田种地、买酒卖肉,在丰邑这个小乡镇庸庸碌碌地过一生,他希望有朝一日能出人头地,他渴望到外面广阔的世界去干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
刘邦的心胸很大,在一次送服役的人去咸阳的路上,见以秦始皇大队人马出巡,远远看去,秦始皇坐在装饰精美华丽的车上威风八面,他羡慕得脱口而出:“大丈夫就应该像这样啊!我以后也应争当如此。”
刘邦的志向果然不小,他就是想做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而且在他的理想模式上,“大丈夫”就等于皇帝。这对当时身为草芥小民的刘邦来说,的确可以说是惊人之语,狂妄之想了。但是,成为一个“大丈夫”或者说当皇帝,确实激励着刘邦百折不挠地去奋斗。
正因有些非比寻常的大志,刘邦在浪迹市井之时,又跟随当地有识之士马维学习儒学,从张良学习兵法。同时,刘邦还有意识地结交当地上层人士,如六国旧贵族后代、县府官吏和地方名士。
年轻的刘邦,在丰邑地方交游广阔,经过自己的努力,并成为在当地上流社会和下层市井阶层都有影响力的人物。
由于不甘心只做个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30多岁的刘邦带着他的豪情壮志,刘邦当上了沛县城东泗水亭的亭长,开始了改变自己命运的尝试。在秦朝后期第一次参加了秦国基层地方小吏的考试。顺利通过考试后。
小小的泗水亭长当然远非刘邦的鸿鹄之志,刘邦在这个小职位上自然也不可能有多大作为。于是,他当上了亭长之后,丝毫没有收敛自己的流氓无赖习气,照样吃喝嫖赌,贪酒好色,混迹于市井之中。
都说男人要先成家才能后立业,说到刘邦与其妻吕雉何结为夫妇,也因为刘邦耍了无赖手段。当年吕公和家乡的人结下冤仇后来到了沛县,因为沛县县令和他是好友。刚到沛县时,很多人登门拜访。刘邦也去了。当时主持接待的是县吏萧何,他规定贺礼钱不到一千的人到堂下就坐。刘邦身无分文却在自己的贺柬上手写“贺钱万”。吕公听说了,赶忙迎接。吕公一见刘邦就非常喜欢,后来还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刘邦一听,真是喜从天降,当即跪下磕头行礼。而吕雉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吕后。
刘邦斩蛇起义后,其流氓气质更是表露无遗:刘邦曾经兵败彭城,自己只身逃走,两个孩子也被冲散。其后在逃难人群中发现了自己的一子一女,但楚军紧迫,刘邦急于逃命,嫌车重太慢,竟将两个孩子推下车去。部将夏侯婴看见,急忙把孩子放回车中,如此反复了三次。刘邦说:“我如此危机,难道还要收管两个孩子,自丧性命吗?”夏侯婴反驳说:“这是大王的亲骨肉,怎么能舍弃!”刘邦竟然舍人救己,拔剑就砍夏侯婴,夏侯婴无奈,再也不敢把孩子放在车上,只好把孩子挟在腋下逃跑。俗语谓“虎独不食子”,也许因为刘邦非虎而龙,也就顾不得这条古训了。
楚、汉两军对峙时,项羽曾把刘邦的父亲拿到军中,想以此要挟刘邦。项羽此举虽不太正大光明,但两军对垒,似乎也情有可原。一次,项羽把刘邦的父亲推到阵前说:“你如不撤兵,我就把你的父亲烹了。”两军将土本以为刘邦会十分为难,情感也都倾向刘邦这一边,谁知大家是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了,刘邦根本就不在乎,竟然毫不犹豫地回答道:“我们俩曾经结拜为兄弟,我爸爸就是你爸爸,你若把你爸爸煮了来吃,请把肉汤分一杯给我喝(分我一杯羹)。”面对这样的无赖,项羽能有什么办法呢?只得把刘邦的父亲放了。
项羽与刘邦约定以鸿沟为界,平分天下,等项羽归还其父母妻子后,马上毁约进攻项羽;杀掉为大汉江山立下汗马功劳的韩信、英布、彭越;多次抛下太公、妻儿、部下,匹马逃跑;每有儒生戴儒帽来拜见的,往往把对方的儒帽脱下,往里面撒尿;在**让两女子帮他洗脚,同时接见老儒生郦食其。
公元前202年2月,刘邦踌躇满志,正式登上皇帝宝座,建立中国历史的西汉王朝。
一个布衣起家的刘邦,能够手提三尺宝剑,斩蛇起义,灭秦挫项,五年一统天下,建立了延续400多年之久的大汉王朝,其历史功勋当是不言而喻的。然而,他何以能由弱变强灭群雄而定一尊呢?其中的原因亦值得后人探讨、研究和借鉴。
如果拿项羽和他相比,或许可以悟出一番道理。在秦始皇东游时,刘邦和项羽都见到了秦始皇的车马仪仗,那种威武雄壮的气势确实令人震惊。项羽看到这些,豪兴大发,高喊“彼当取而代之!”豪放直爽的气派跃然而出;但刘邦发出的叹息则是“大丈夫当如是”,其艳羡阴妒之情也溢于言表。在后来的战争中,项羽勇猛善战,无人能敌,性格也直爽豪阙,塑造了西楚霸王这一令人敬畏的形象。但项羽却又多妇人之仁,愿为土兵吸疮疗毒,但却舍不得封官设将,把刻好的官印玩没了棱角还舍不得授印;对于贤士,更是有一范增而不能用,不败而何?
刘邦却正相反,虽不善带兵打仗,却能从善如流。在攻克咸阳后,刘邦进入秦宫,他见到秦朝的壮丽的宫殿、豪华的摆设和如云的美女,早已
看花了眼,哪里还想出来?樊哙突然闯进去吼道:“你是想做个富家翁?还是想据有天下?”刘邦像呆了一样,没有反应,樊哙又厉声斥责说:“秦宫奢丽,正是败亡的根本,请您立即还军霸上!”刘邦竟然显出了其无赖的本色,央求樊哙说:“我觉得困倦,你就让我在这里歇一宿吧!”樊哙见自己说不动刘邦,只好出去找来了张良,刘邦驾不住张良深明大义而又百折不挠的劝说,才出了秦宫。
西汉建立后,刘邦踌躇满志,曾在洛阳南宫大宴群臣。当他们讨论楚、汉胜败原因的时候,刘邦非常得意,对群臣说:“出谋划策于帷账之中,而决胜负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治理国家,安抚百姓,提供军需,输送粮饷,我不如萧何;统率百万大军,占性胜,攻必取,我不如韩信。这三人是杰出的人才,我能重用他们,这是我所以能夺取天下的原因。项羽只有一个范增还不能重用。这是项羽被我打败的原因。”
谁说“一室不扫不能扫天下”?刘邦未正其身未扫一“室”,仍扫了天下。圣人孔子曾说过:“人的德行,大处不可涉越界限,小处可以有一些出入。”朱熹也讲:“人要先立大节,大节立住了,小的方面就算有些未尽合理,也没什么妨碍”。在古代社会,治国在术往往不在其德。所以刘邦无德,其手下仍谋臣如林,猛将如云。刘邦也因为不拘那些繁琐小节,而扫了天下。
李世民大事大决断
妇仁之仁不可持国,讲得就是想干大事,扭扭捏捏不行,斤斤计较也不行。做大事要有决断,这可是许多有志之士经历了无数次失败,抛头洒热血总结的经验哦!
隋朝末年,由于隋炀帝的昏**无通,杨坚辛辛苦苦建立起的大隋王朝已处于风雨飘摇中。许多有识之士纷纷起来反隋。李渊在时任太原留守,其子李世民看到隋朝将要灭亡,就暗中积极准备起义。他散施财物,接济贫穷,供养门客,许多贤能的人和侠义之士都聚集到他的门下,李世民不仅名声鹊起,也为自己日后谋事建立了广泛的社会关系,积聚了大量的人才。当年五月,李世民设计杀掉反对自己的太原副留守王威、高君雅二人,李渊正式宣布起义。
但是起义不久就遭遇到困难,因为那段时间一直是阴雨连绵,李渊的军粮即将用尽,李渊与大将军府长史裴寂商议,决定暂时撤军返回太原,等准备好了再图进取。李世民听到这个消息,立即向李渊建议说:“我们本是兴大义以拯救天下百姓的,应该尽快进入京城,向天下发号施令;如果遇到了一小股敌人就撤军,恐怕跟随我们起义的人就会不相信我们,人心就会涣散,义军就会解体。我们如果撤回太原,那仅仅保守一城之地,和贼寇又有什么两样呢?又如何保全自己?”李渊仍然采取保守的态度,不采纳李世民的意见,催促军队准备撤退。
李世民见一般的劝谏没有作用,就横下一条心,在中军帐外放声痛哭,哭声传到帐中,李渊忙把李世民召人帐中,询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哭泣。李世民说:“如今,我们是为伸张大义而起兵,若前进则必能取胜,若撤退则必然导致军队离散。如果我们的军队离散在前,敌人就会乘势袭击,死亡倾刻就到眼前,因此,我万分悲痛。”听了这番话,李渊顿时醒悟过来,立即取消了撤军的命令,准备进攻。
天公作美,连续多日的雨终于停了。李渊立即率军进逼霍邑。为了引诱宋老生出城交战,李世民带领数员将领骑马来到城下,装作察看地形部署的样子,借以激怒宋老生,诱使他出城交战。宋老生果然中计,领兵出城,背城列阵。李渊与李建成在城东列阵,与宋老生周旋交战,李世民与柴绍率军从城南冲击宋老生的军队,宋老生的军队禁不住两面受敌,阵脚大乱,四散奔逃。李渊的义军终于杀掉宋老生,攻占义军骁勇善战,再加上在李渊父子的英明领导下,势力很见风使快壮大。不久,义军就平定京城。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十一月,李渊立代王杨侑为天子,改元义宁。
公元618年,李渊受禅登皇帝位,改元武德,唐朝建立。
唐朝建立后,当务之急便是平定多方势力,而此重担也便落以了李世民身上。(武德二年)公元619年三月,刘武周在突厥的支持下大举南下,攻打并州,就是太原地区。并州的总管李元吉支持不住,逃回了长安。致使晋州等地也失守,关中地区震动。
李渊想放弃河东的这个地区,遭到李世民等人的反对,他认为河东是富庶之地,也是京城的重要依托,还是起兵之地。所以不能放弃,他愿意领兵夺回来。李渊便命李世民领兵出征。
十一月,李世民趁黄河结冰的机会顺利渡河,然后用“坚壁挫锐”的战术来和刘武周的大将宋金刚对峙。李世民坚守不出,挫敌锐气。待机出动,因为他知道敌军深入,必定会粮草不济。次年的二月,在宋金刚粮草缺乏时破敌于介休城,刘武周也放弃太原北逃。至此,关中的东北部也宣告稳定。
武德三年(公元620年)七月,李世民又开始进攻王世充。618年(大业十四年)五月,隋炀帝被杀的消息传到洛阳后,守将拥立越王杨侗称帝,改元皇泰。619年(武德二年)四月,王世充夺取了政权,改国号为郑,割据关东地区。第二年七月,李世民进军洛阳,开始平定王世充。
从这年的八月完成了对洛阳的包围。李世民身先士卒,有一次,他带五百骑兵巡视前方地形,结果被敌人骑兵包围。敌将单雄信挺槊直取李世民,尉迟敬德跃马而出,将单雄信刺落马下,掩护李世民突出了重围。
在王世充被围将败的紧要关头,河北的窦建德领兵10万,号称30万,为救王世充而大举南下。当时窦建德自称夏王,占据河北和山东。他开始也不愿意相救,坐观龙虎相斗。后来看到王世充处于下风即将被歼,便听从了部下刘彬的建议,出兵相救,以免在王世充灭亡之后,自己也一样力单势孤,难逃厄运。620年(武德三年)的三月,李世民命令屈突通和齐王李元吉继续围困洛阳,自己率领3500精锐骑兵到达了虎牢关,他亲自东进20里侦察敌情,窦建德无法进军,只好就地筑垒固守。
五月一日,李世民渡河,在黄河北岸牧马,并留下战马千匹,给窦建德一种粮草已尽的假象,他本人则在晚上返回虎牢。
第二天早晨,窦建德果然中计,觉得李世民有机可乘,他全军出动,排兵20里击鼓而进,想用气势吓倒唐军。李世民登高观望,然后对部将说:“窦建德过险关鼓噪而进,这是毫无纪律,临城而列阵,是在轻视我军。我们如果按兵不动,他们的勇气必然渐渐衰退,列阵久了将士就会饥饿疲劳,不攻自退,等那时我们再乘势追击,将战无不胜。”果然不出所料,到了中午,窦建德的军队因为没有开战,士卒又饥又渴,开始争着喝水,很多人坐在地上,没有了开始时的阵形,一副败相。
李世民看时机已到,便下令攻击,此前已将战马悄悄赶回,军令一下,全军以排山倒海之势冲向敌军,窦建德大败,自己也中了枪伤,后退途中被唐军俘虏。
窦建德一败,洛阳的王世充成了惊弓之鸟,想突围又遭到众将的反对,只好开城投降。
窦建德被押送到长安之后,李渊将他处死,结果使他的部将又起兵叛乱,刘黑闼(音踏)恢复了窦建德原有的地区,李世民又领兵将其击溃,不久,刘黑闼又起兵,被李建成击败,后来刘黑闼被杀害。窦建德的势力才最后平定。
可以说,唐朝初期政局的稳定与李世民的雄才伟略是分不开的。作为君王,不仅能知人善用,而且在关键时刻能采取正确的策略是非常难得的。
李世民作为唐朝真正的开国之君,的确有其过人之处。治理天下是综合而又长远的大计,不仅要能看清形势,而且在关键时刻还要作出正确的判断,并采取正确的措施。古人云:“勿以恶小而为之”那是对人的道德修养来说,如果治理一个国家,恐怕除了注重小事之外,更重要是大事要能做大决断。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