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篇:“守株待兔”末为不可
花都 墨莲 带着妈咪闯豪门 弃妃在上:王爷,要听话 红楼之薛家次女的打酱油生活 穿越从氪金开始 英雄联盟之惊天战神 呆呆 无心总裁别烦我 重生之铁血八
第七篇:“守株待兔”末为不可
第七篇 “守株待兔”末为不可(1/3)
《韩非子?五蠹》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战国时宋国有个农民,看见了一只兔子撞在树桩上死了,便放下锄头在树桩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故事很简单,但这个农民都被人们笑了几千年。任何事情都有两面,当我们一昧地嘲笑这个农民时,是不是也应该看到这其中的可取之处?在一定程度上说,人生就是“撞”大运,只是如果把一生仅是寄托在“撞”上,便是傻子。只要你肯积极地为自己创造条件,再加上耐心的等待和寻找,大运便会自动撞上来,所以“守株持免”也未为不可。
姜尚渭水河畔“钓”明君
在电视剧《封神榜》中,姜尚是一个被神化了的人物,他呼风唤雨,还能掐会算,人们把他奉为神明来顶礼膜拜。但是我们知道姜尚崭露头角却是在他年逾八十之后,那么已过了知天命年纪的他,又是如何登上历史舞台的呢?
姜尚,字子牙,俗称姜大公,生活在商朝末期。他年轻时曾在商都朝歌宰牛卖肉,又到孟津做卖酒生意。他虽贫寒,但胸怀大志,勤苦学习,始终不倦地研究,探讨治国兴邦之道,以期有朝一日能够大展宏图,为国效力。
但是,那时正值商纣王统治时期。纣王是一个非常残暴的君主,他一生与醇酒、美色分不开。他在陪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建造了一座长三里,高千尺的“鹿台”,浪费了巨大的人力、财力,以寻欢作乐。为讨好美女欢心,还在院内开凿了一个大池,在池中灌满美酒,称作“酒池”;酒池四周树技上挂满肉块,称为“肉林”。另外,他还特设了一些残酷的刑罚制裁那些令他扫兴的大臣。
在这种大王的统治下,像姜尚那样出身卑微的社会底层中人,要爬上去谈何容易。他在朝歌试探过,但纣王昏庸没有成功。后来,他听说西伯姬昌敬老爱贤,而且怀有雄才大略,于是他决心入周寻找机会,并选择了距离周的都邑只有几十里的蟠溪垂钓为生,等待机遇的到来。“老却英雄似等闲”,如何才能引起当时的西伯候姬昌的注意呢?姜尚为此动了一番脑筋。姜尚系博学之人,对兵家奇谋秘计尤其精通。于是他便以一个钓鱼翁的身份出现在蟠溪(今陕西宝鸡)的秦岭脚下。这里离都城不远不近,恰到好处,风景又秀丽,好山好水,符合高人逸士的风度气质,能够借江山之助增强人格的感染力。
姜子牙在蟠溪垂钓好些年,并没有引起人们的特别注意,大家都以为他是一个流浪到此的穷苦人家。
一天,姜子牙正在溪边钓鱼,忽听有人唱着山歌从山上下来。他回头一看,原来是一位樵夫。那樵夫30出头,长得英武有力,樵夫将一副重约四五百斤的柴担放下,径直走到子牙身旁,坐下休息,并主动与子牙搭起话来。
樵夫说:“老丈,我这些年常见你在这里垂钓,却从未见你钓上一条鱼来!”
子牙一听,既惊且喜,心想看来这位樵夫已经对我注意很久了。我来这个偏僻的山沟已经几年了,很少有人主动和我打招呼,更没有人关注我的行踪。今天,这位樵夫不仅走到我的身边,而且还说出了我的秘密,看来,我出头的日子不远了。
那樵夫不等子牙答话,就要过他的钓杆,指着钓线上那根直而无曲的钓钩说:“你这是钓钩吗?这分明是一根缝衣服的针嘛,我传你一法,将这针用火烧红,折成弯钩,穿上鱼饵,鱼一定能上钩。”
子牙被这位直率爽朗的小伙子感染了,止不住哈哈大笑:“那我也直截了当地告诉你吧!我宁在直中取,不在曲中求;不为银鳞设,只钓王与候。”说罢,又口中念念有词:“短杆长钓守蟠溪,这个机关哪个知?只钓当朝君与臣,何尝意在水中鱼!”
就这样三年过去了。这时,姜子牙已经是个80多岁的老头子了。这一天,他仍像往常一样坐在河边钓鱼。突然,他听到远处有极微弱的声音,过了一会儿,声音略大些,可以分辨出,那是人喊马嘶声。又过了一会,嘈杂的声音越来越大,侧面的密林中转出一支人马,为首的是这片领土的最高统治者,被商王封作西伯的姬昌。
在此之前,西伯姬昌被纣王囚禁在羡里,他的臣子散宜生、闳夭等人设计向纣王献美女、宝物,好不容易才将他赎回,他回到周原的国都以后,对故土倍感亲切,于是率领亲信,出来围猎。
他南下渡过渭水,在密林中顺蟠溪而行,人马喧闹,兴高采烈,把羁押羑里郁结的闷气一扫而光。
他率领人马,转进一处溪谷,当地人告诉他,前面就是兹泉。
密林忽然终止了,眼前出现了一片阔大的潭水。好美的景色!真是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秋天林木的五颜六色倒映在鳞鳞碧波中,混合点点的阳光,眩人眼目。
还有一位画中人!
水边的一块大青石上,端正地跽坐着一位正在垂钓的黑衣老人,安安静静,银髯飘飘。那衣服的黑颜色,使秋天的艳丽沉寂下来,而不是漫无边际地炫耀。金风吹得林木沙沙,偶尔冉冉飘下一两片落叶,衬托着老人专注的神情,使天地间充斥了一种静穆,一种崇高,一种悲凉的的美感。所有的人都下意识地止住说笑,肃然而立。
西伯呆立了一会儿,猛地想起什么,立即跨下马来,一步步走向老人。
西伯来到老人身边,毕恭毕敬的拱手而立,准备开口问话。这时,他突然发现了件奇怪的事情,他看到老人的钓钩并没有没到水里,离水面还有一两寸,那钩上竟没有鱼饵,西伯奇怪极了,忘了原先要说的话,问道:
“这位老人,别人钓鱼都要诱饵,您怎能不用诱饵就将鱼钓上来呢?”
只见姜子牙仍然举着那根直钩钓杆,悬空垂钓。沉默半晌,他说:“休道钩无饵,自有愿上者。世人皆知纣王无道,可是西伯就甘愿上钩,跑到朝歌去朝拜,被囚羡里;世人皆知商朝气数已尽,可是各路诸候也甘愿上钩,宁可臣服,为钩上肉,就像我这样的鱼一样!”
西伯昌听说大吃一惊,因为这些话正中他的心事,便连忙躬身施礼,问道:“愿闻贤士大名。”
“老朽姜尚是也。”
“刚才听先生高论,振聋发聩,不瞒先生说,我就是您所说的西伯昌。”
姜尚装出吃惊的样子,惶恐地说:“老朽不知,狂言乱语,恕罪恕罪。”
西伯昌恳切地说:“现在天下纷乱,百姓离乱,如先生不弃,望助我匡扶天下,拯民于水火。”
姜尚与西伯候谦逊了一番后,也就与西伯候一同回宫了。到了宫里,他与西伯昌纵论天下大事,雄辩滔滔,分析透澈,见解高明,使西伯听得心悦诚服,立刻拜他为太师,执掌周氏军权。
姜子牙忠心耿耿辅佐周室,终于完成了伐纣灭商的重任,开创了周室800多年的基业。
西周建立以后,姜太公受封齐国。在封地齐国采取了一系列的经济措施。首先,他制定了“大农、大工、大商”的策略,通商工之业,便渔盐之利。将农人组织起来,聚居一方,互相合作,垦荒种田,发展农业生产,使粮食渐渐得到满足;把工匠们组织起来,聚居一方,互相协作,打造各种用具什物,使人民得到满足;把商贩们组织起来,聚居一方,开设集市,互通有无,使财货得到繁荣。对于农业,他实行“什一而税”的方针,减轻农人的负担,鼓励农业生产。
姜太公自己称这三项事业为治国的“三宝”。而且此“三宝”,只能由国君一人独掌,不能交给他人去管。就这样,不到三年功夫,就使齐国得到大治。消息传到镐京,代成王摄政的周公听说姜太公在这和短的时间内,把齐国治理得繁荣昌盛,井井有条,非常高兴。他无限感慨地说:“太公真是老当益壮,盖世无双也!”
在经济得到发展之后。姜太公又重修城邑,教国人学习周礼,并且广收四方贤才,把东夷九族中有才干有名望的人都搜过来,量才录用,让他们才尽其才,才尽其用。于是,齐国很快成为东方最强盛的大国。后来在周室衰微,春秋战国纷争时,姜太公的后人姜小白称霸群雄,九合诸假,匡扶周室。长达40余载,他就是有名的齐恒公。
姜太公以其卓绝的才华和非凡的业绩,辅佐了西周三代君主,成为传奇式的英雄人物,几千年来受到人民的推崇和爱戴。
俗语云“上赶着不是买卖”即主动请缨与静待时机不是一成不变的,关键是“相时而动”。战国时苏秦是主动自荐而成功的范例,因为当时经过诸侯间的兼并战争,当时只剩下七个实力相当的诸候国,各国都害怕被别国吞并,同时亦图谋吞并他国。因此各国都急欲招揽人才,来壮大自己的实力,在这时主动自荐是容易得到任用的。而姜太公被文王重用前,商朝是貌似强大的,纣王又是个独断专行,荒**无道的暴君。姜太公在这种条件下,在朝歌自荐无疑是找错了对象,选错了时机。在这时只能等待时机,让真正的英雄见识并重用。
诸葛亮固守茅庐升高官
想当官的人是无限的,但官位毕竟有限,千军万马齐跨独木桥,不被挤下已是难事,更何况是高升。惟有把握时机,按兵不动,蓄积实力,最终才能脱颖而出。出将入相,位极人臣。
诸葛亮,字孔明(181-234),琅琊国阳都县(今山东沂南县)人。他父亲诸葛圭,字君贡,曾当过泰山郡郡丞,去世时诸葛亮还年幼,不久母亲也去世了。年幼的诸葛亮依靠叔父诸葛玄生活。这时正是东汉末年,政治黑暗,阶级矛盾激化,牧守混战,社会动荡不安的时期。诸葛亮14岁时,叔父诸葛玄曾被任命为豫章太守,诸葛亮姐弟也随之前往。不久,东汉朝廷又派朱皓为豫章太守,朱皓带着军队强行赶走了诸葛玄。诸葛玄无奈,只好带着诸葛亮姐弟去投靠荆州牧刘表。刘表接待并安置了他们。诸葛玄由于仕宦不得志,终于忧愤成疾,遂一病不起,与世长辞。叔父的去世,使年轻的诸葛亮备感孤苦令仃。刘表顾及老朋友的面子,没有赶他们姐弟走,依然给予照顾。但是,诸葛亮是个有志气的青年,他认为,自己已经十六七岁了,不应该总是仰人鼻息,长期靠人施舍过活。于是向刘表表明自己的意愿,刘表见其有志气,以后定是位可塑之才,于是便帮他们在襄阳城西一个叫隆中的地方,置了一些田产,定居下来。
这一时期,诸葛亮从黄河流域来到长江流域,由北向南,再由东向西,辗转千里,流离漂泊的生活遭遇,使诸葛亮增长不少见识,他认识到,家庭、个人的命运是和整个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也为他以后成其大业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隆中是一个山青水秀的好地方,这里看不到硝烟战火,诸葛亮过着安定清静的耕读生活。在这期间,他攻读了大量的史书,钻研诸子百家,尤其是法家的学说;他还很注意从历代五朝的兴衰成败中总结经验教训。他经常与一些学者及朋友切磋学问,讨论天下大事。他很留心观察当时的社会变化,了解政治、军事斗争形势的发展,从而形成了自己的政治观点和政治抱负。他在荆州地区结交了不少推心置腹的朋友,如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他们都厌恶当时的腐败政治和战乱不休的局面,都有改善政治、安定天下的抱负,他们经常在一起读书吟诗,谈古论今,问学辨难,砥砺志气。朋友们对诸葛亮也评价很高,认为他“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诸葛亮也常常自比为管仲、乐毅,这说明他有志出将人相,治国安邦。只是还在等待明主,同时自己亦选择明主而待。
他在隆中居住了十多年,随着年龄、阅历、学识的增长,在政治中逐渐成熟。广泛的社会交往,名士的垂青及朋友的推荐,使他的社会政治影响不断扩大,人们尊敬之为
“卧龙”先生。这为他将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准备了条件。
当时身为汉室宗亲的刘备,在四处奔波、先后投奔了数位豪强仍不得一层其志的情况下,也开始招兵买马,准备发展自己的势力。有一次,正在荆州的刘备请襄阳名土司马徽给自己推荐人才,司马徽对他说:“一般的儒生俗士,哪里懂得什么军国大事,足下事业正在草创时期,需要的是识时务的俊杰,而不是只会死啃书本的书呆子。本地有号称卧龙、风雏的两位俊杰,足下不妨一见。”刘备一听,赶紧向司马徽打听卧龙和风雏是谁,司马徽答道:“卧龙和风雏分别是在下的朋友诸葛孔明和庞士元。”刘备第一次听说本地还有这样两位能人,心里十分高兴,脑子里牢牢记住了两个人的名字。
恰在这时,诸葛亮的好朋友徐庶到荆州所属的新野县(今河南新野)投奔了刘备。刘备见徐庶识见不凡、谈吐出众,对他十分欣赏。但是徐庶却对刘备说:“在下承蒙将军厚爱,十分感激,可是在下有个好朋友诸葛孔明,各方面却更胜在下一筹,将军要创大业,诸葛孔明这样的人才可是打着灯笼也难找啊!”这是刘备在短短的几天之内第二次听人向自己推荐诸葛亮,至此他已经断定“卧龙”诸葛亮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于是急不可耐地对徐庶说:“那你快把他带来见我!”徐庶却笑笑说:“孔明不同于一般俗人,将军想要用他,最好先去拜访他,而不应坐等他上门。”刘备听了,不由得托腮沉思起来,按照当时的观念,以刘备这样的身份和地位,去向一个没有什么名位的年轻人登门求教,是非常有失尊严的。但是求贤若渴的刘备此时却也顾不得那些繁文缛节,稍作沉吟,他便爽快地对徐庶说:“好,我去拜访他。”
但是很不巧,刘备头两次去拜访诸葛亮,都扑了空。这一来,连刘备的随从也有些气馁了,他们劝刘备说,诸葛亮这个人神出鬼没也不知道他哪一天才会在家。这样上门去找了他两次,意思已经到了,下面应该由他主动上门回拜了。刘备却很乐观地对大家说:“事不过三嘛,我相信,我们的诚心一定会感动老天,下次定能见到诸葛先生。”
果然,当刘备第三次来到诸葛亮家时,诸葛亮本人为他打开了大门。这时诸葛亮已经知道刘备两次来访之事,内心很是不安,连忙把刘备迎进了屋子。宾主两人互道了一番仰慕之情,诸葛亮便问刘备有什么事需要自己帮忙,刘备一见诸葛亮便看出他是一个可以大事相商的人,此时也不再客套,开门见山地说:“眼看着大汉江山一天天地衰落下去,奸臣小人窃取了朝政大权,天下越来越不安定,我刘备自不量力,想要替天行道,为百姓伸张正义,建功立业,匡复汉室。可是由于我见识浅陋,思谋不周,所以直到今天仍然一事无成。然而我不死心,还想继续下去。今天来拜访先生,就是想向先生请教,下一步我该怎么办?”
看到刘备第一次见面便对自己这么推心置腹,诸葛亮心中十分感动,他闭目思索了一会,便对刘备说:“现在曹操手中握有百万大军,而且挟天子以令诸侯,一时没人能与他一争高下。而孙权据有江东之地,也已经经历了三代,东吴地势险要,百姓对孙氏并不反感,孙权手下很有一些贤明能干的人为他出谋划策。如此看来,东吴可以作为联合的对象而切不可以将其作为敌人来图谋。将军现在所居的荆州,北面有汉水、沔(mian)水作天然屏障,南面可以直通到南海,东连吴郡、会稽富庶之地,西接巴蜀天府之国,是个战略要地,而刘表却没有能力守住它,我看这是老天要把这么一块好地方送给将军,将军如不好好利用这个机会,那就太可惜了。另外,益州地势险要,物产丰饶,统治益州的刘璋却软弱昏庸,当地的百姓和读书人都盼望着能有一个贤明君主,因此,这也是一个可以用来一展鸿图的地方。将军如能据有荆、益两州,西和诸戒,南抚夷越,东与孙权结盟,内修各项政事,外观时变化,再加上将军汉室后裔的声望,将军一定能够功成名就,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匡复汉室也就水到渠成了。”
诸葛亮的一席话,使刘备茅塞顿开,一扫多日来的郁闷。戎马半生的刘备实在不敢相信这么老谋深算的见解竟然出自一个二十岁的年轻人之口,望着眼前这个神清气闲、举止从容的隆中奇才,他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连声请求诸葛亮到自己军中来当帮手。经过短暂的相处,诸葛亮也发现刘备不是个等闲之辈,于是欣然接受了刘备的邀请。
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后,刘备以师礼待之,关羽、张飞心中却老大不高兴。不久,曹操遣夏侯惇领兵十万,来攻新野。刘备请诸葛亮安排破敌。诸葛亮命赵云为前部,领兵诱敌;命关平、刘封引五百军伏于博望坡后,准备放火;命关羽、张飞各引一千军,分别埋伏于博望左、右之豫山、安林,看见火起,即纵兵出击,并焚烧曹军粮草;又请刘备引军为后援;诸葛亮本人则与糜竺、糜芳引五百军镇守新野县城。关羽、张飞皆疑其计是否灵验,众将初次见孔明用计,亦疑惑不定。夏侯悼与副将于禁、李典等率军来到博望,赵云出战,诈败而退;刘备引兵接应,须臾亦退。夏侯悼欺其兵少力弱,放心追赶。时天色已晚,道路狭窄,李典、于禁恐遭火攻,忙提醒夏侯享。夏侯悼虽猛省,但关平、刘封已开始放火,曹军顿时大乱。此时,赵云回军赶杀,关羽、张飞亦分头杀出,曹军尸横遍野,夏侯享等狼狈逃窜。这一仗,完全按诸葛亮的预计进行。因而,诸葛亮建立了出山以后的第一功,关羽、张飞及众将皆心悦诚服,诸葛亮从此在刘备军中树立起崇高威信。
在诸葛亮的辅佐之下,刘备终于扭转了以前处处被动挨打的局面。按照诸葛亮在隆中对策中提出的战略方针,刘备与孙权结为同盟,在赤壁(今湖北蒲圻西北)一战中击败曹操的南征大军,随即刘备双通过外交手段取得荆州作为立足之地。以后,刘备又进取益州,终于建立起蜀汉政权。局势的发展变化,充分说明了人才的重要性,刘备请出诸葛亮是如鱼得水确实是明智之举。而且从此以后,“三顾茅庐”也成为统治者的谦恭下士,诚意求贤的同义语。
诸葛亮等待到了时机和明主,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从而名垂千古。同时我们应当看到,他不是消极的等待,而是为等待创造一切机会,时机一旦成熟就能化被动为主动,坦露自己的雄才伟略从而受到重用。所以,从一定程度上说,人生就是撞大运,但如果把一生都寄托在“撞”上,那你就绝不是一个智者,即便你能有幸碰见一只撞死的兔子,命运也不会永远光顾你。即使兔子来了,也只会撞到别人的柱上。所以采取守株待兔策略一定要灵活,一是要自己积极创造条件,二才是等待和寻找,一昧蛮干只能弄得头破血流。
楚庄王谋定开动一鸣惊人
人生在世会遇到许多挫折,尤其是身处逆境中的人更是无法为自己创造机会,所以只有静观其变,耐心等待。但这种等待不是消极的,还要加一点主观。历史上著名的“三年不鸣,一鸣惊人”的故事,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刚即位时很年轻,所谓“新官上任三把火”,按理说楚庄山即位之始应该像其他新君王上任那样雷厉风行地干一些事情,恰好相反,他则是不问国政,只顾纵情享乐。他有时带着卫士、姬妾去云梦等大泽游猎,有时在宫中饮酒观舞,浑浑噩噩,无日无夜地沉浸在声色犬马之中。每逢大臣们进宫汇报国事,他总是不耐烦地回绝,任凭大夫们自己办理。他根本不像个国君,朝野上下也都拿他当昏君看待。
看到这种情况,朝中一些正直的大臣都感到十分着急,许多人都进宫去劝谏,可楚庄王不仅不听劝告,反觉得妨碍了他的兴趣。对这些不着边际的劝告十分反感,后来干脆发了一道命令:谁再来进谏,杀无赦。
一年又一年,一晃三年就过去了,楚庄王不仅不思悔改,反而变本加厉,朝中的政事乱成一团。在这期间,他的两位老师斗克和公子燮攫取了很大的权力,斗克因为在秦、楚结盟中有功,楚庄王没给他足够的报偿,就心怀怨愤;公子燮要当令尹未能实现,也心怀不满,二人因此串通作乱。他俩派子孔、潘崇二人去征讨舒人,又把子孔、潘崇的家财分掉,并派人刺杀子孔、潘崇。刺杀未成功,潘崇和子孔就回师讨伐,斗克和公子燮竟挟持庄王逃跑,在到庐地时,当地守将戢黎杀掉了他们,庄王才得以回郢都亲政。就是经历了这样的混乱,楚庄王仍不见有甚起色。
大夫伍参忧心如焚,再也忍不下去,冒死去晋见楚庄王。来到宫殿一看,只见纸醉金迷、钟鼓齐鸣,庄王左手抱着郑国的姬妾,右手搂着越国的美女,案前陈列美酒珍馐,面前是轻歌曼舞。庄王看到伍参进来,当头喝道:“你难道不知道我的命令吗?是不是来找死呢?”
伍参抑制住慌张,连忙陪笑说:“我哪敢来进谏,只是有一个谜语,猜了许久也猜不出,知道大王天生智慧,想请大王猜一猜,也好给大王助兴。”楚庄王这才放下脸,说道:”那你就说说看。”伍参说:“高高的山上,有只奇怪的鸟,身披鲜艳的五彩,美丽而又荣耀,只是一停三年,三年不飞也不叫,人人猜不透,实在不知是只什么鸟!”
当时的人都喜欢打一些谜语称做“隐语”,这些“隐语”往往有一定的寓意,不像今天的谜语这样单纯,因此,人们多用这些“隐语”来讽谏或劝谏。楚庄王听完了这段话,思考了一会儿说:“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此非凡鸟,凡人莫知。”伍参听后,知道庄王心中有数,非常高兴,就又趁机进言道:“还是大王的见识高,一猜就中,只是此鸟不飞不鸣,恐怕猎人会射暗箭哪!”楚庄王听后身子一震,随即就叫他下去了。
伍参回去后就告诉大夫苏从说庄王不久即可觉悟,没想到几个月过去后,楚庄王仍一如既往,似乎根本就没发生过“猜谜”一事。苏从见状不能忍耐,就闯进宫去对庄王说:“大王身为楚国国君,即位三年,不问朝政,如此下去,恐怕会像桀纣一样招致亡国灭身之祸啊!”庄王一听,立刻竖起浓眉,露出一副暴君的形象,抽出长剑指着苏从的心窝说:“你难道没听到我的命令,竟敢辱骂我,是不是想死?”苏从沉着从容地说:“我死了还能落个忠臣的美名,大王却落个暴君之名。如果我的死能使大王振作起来,能使楚国强盛,我甘愿就死!”说完,面不改色,请求庄王处死他。
楚庄王等待多年,竟无一个冒死进谏之臣,他的心都快凉了。这时,他凝视了苏从几分钟,突然扔下长剑,抱住苏从激动地说:“好哇,苏大夫,你正是我多年寻找的社稷栋梁之臣!”庄王说完,立刻斥退那些惊恐莫名的舞姬妃子,拉着苏从的手谈了起来。两人越谈越投机,竟至废寝忘食。
苏从惊异地发现,庄王虽三年不理朝政,但对国内外事无巨细都非常关心,对朝中大事及诸侯国的情势都了如指掌,对于各种情况也都想好了对策,这一发现使苏从不禁激动万分。
原来,这才是庄王的明智之举。由于他即位时十分年轻,不明世事,朝中诸事尚不清楚,也不知如何处置,况且人心复杂,尤其是若敖氏专权,不明所以,他更不敢轻举妄动。无奈之中,想出了这么一个自污以掩人耳目的方法,静观其变。在这三年中,他默默地考察了群臣的忠奸贤愚,也测试了人心。他颁布劝谏者死的命令,也是为了鉴别哪些
是甘冒杀身之险而正直敢言的耿介之士,哪些是只会阿谀奉承、只图升官发财的小人。如今,三年过去,他的年龄已长,经历已丰,才干已成,人心已明,他也现出庐山真面目了。
楚庄王弃**听政以后,全国上下都感到十分兴奋。当年穆王扩张和北进和政策也得以继续。他首先任命了苏从、伍参等一大批德才兼备的大臣,公布了一系列的法令,还采取了削弱若敖氏的措施,并杀了一批罪大恶极的犯人,以安定人心。从此,这只“三年不鸣”的“大鸟”开始励精图治,争霸中原。楚庄王真的是“一鸣惊人”,不仅平定了国内的若敖氏叛乱,对外进行了长期的战争,终于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同时,战国时期齐国的齐威王也是一只“一鸣惊人”的大鸟。齐威王是战国时齐国的国君。他在继任之初,不理国政,沉缅于酒色之中,经常作彻夜之饮。其时,邻国不断前来侵犯,国内的许多大臣也贪赃枉法,玩忽职守。一些忠于国家的大臣很是忧虑,可是,谁也不敢向他进谏。
有一个叫淳于髡的人,妻子是齐国人,他便也住在齐国。此人个子不高,但语言机智而有风趣,他也很为齐国的现状焦虑,他知道,如果直接向齐威王提出看出,必然会碰钉子,便想了个巧妙的办法。齐威王好猜谜语,淳于髡便给威王出了一个谜说:“咱们国都之中有一只大鸟,栖息在大王的宫廷之中,三年多了,不飞也不鸣,大王知道这是什么鸟吗?”齐威王回答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淳于髡知道齐威王心里有数,也不再多言。
齐威王便传令全国72个县令长官都召集到国都临淄开会。他果然不久后点名叫出即墨县的大夫,对他说:“自从你到即墨就任以来,每天都有人来说你的坏话。可是,我派人到即墨县去明察暗访,发现你们那里庄稼茂盛,百姓丰足,官府办事不拖沓,边境也很平安。看来你是一个勤政爱民的好官员,只是不愿意对你身边的人行贿以求取名誉罢了!”说罢,当即给他以万户的重赏。
接着,他又叫出阿城的大夫说:“自从你人到阿城作官,每天都有人来夸奖你,可我派人到阿城去,看到你那里田地荒芜,百姓贫苦。赵国进攻,你不能救助,卫国夺取了你的土地,你竟然一无所知,你完全是靠花钱行贿求人替你鼓吹的呀!”当天下令把这个不顾百姓死活,只求自己升官的贪兼容性烹杀,同时,还将那些替阿城大夫鼓吹的近臣烹杀。
齐威王的举动令齐国野朝及邻国为之震惊,原来,他在沉缅于酒色的幌子下,对朝廷内外的官员进行详细的考察,他真可谓“一鸣惊人”。从此谁也不敢再弄虚作假了。
用句成语来形容他们的做法就叫“韬光养晦”,但细细思来,楚庄王也是守株待兔。为了寻找忠正之臣,他花了三年的时间来纵乐,才碰见冒死来撞桩的“兔子”。那么他傻吗?他一点也不傻,楚庄王的明智之处就在于这三年,他除了静静的等待外,也在积极蓄自己的兵力,否则纵乐三年他不会对国事还了如指掌。所以成功就是要把努力创造,等待和时机恰到好处地结合起来。
孙叔敖守得云开见月明
所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所以世上不是缺少人才,而是缺少发现。但是,真正人才,也不是一朝一夕便出现的,于是贤君选人要等待时机,而有能之士也要等待时机,明主才会出现。
在楚庄王即位之前,楚国的内政可谓经历了长期的混乱。楚庄王的爷爷楚成王意图争霸中原,被晋国在城濮之战中打败,不久却又祸起萧墙。起初,原定商臣为太子,但不知怎的,楚成王居然发现商臣眼如黄蜂,声如豺狼,生性残忍,想改立公子职为太子。商臣得知后,便积极发动叛乱。
公元前262年,商臣率领宫廷卫队冲进成王的宫殿,成王喜吃熊掌,这时红烧的熊掌尚未烧热,成王请求等吃完熊掌再再杀他。商臣说:“熊掌难熟。”他怕夜长梦多,外援到来,就催促成王上吊自杀,自己即位为楚穆王。穆王在位十二年,死后由其子侣即位,是为楚庄王。
楚庄王即位后,楚国的实权操纵在大贵族若敖氏、令尹斗越椒手中,他们结党营私,排斥贤良,根本不把国君放在眼里。楚庄王不甘大权旁落,受人摆布,为了让斗越椒的阴谋彻底败露和了解朝中哪些是贤臣,他伪装沉湎声色,三年不理朝政,在暗中观察局势,等待机会。三年后,楚庄王羽翼已丰。但是一个人的智慧再多也是有限的。要治国,首先就得选一批忠贤之臣,才能促使国势日趋强盛。于是楚庄王便派虞邱帮他选贤能之士来协助他。
虞邱受命一直留心查访。经过多方观察,虞邱了解到:苏敖,字孙叔,大家都叫他孙叔敖。公元前606年,令尹斗越椒趁庄公北伐时,作乱杀了忠臣苏贾。为躲避灾祸,苏敖侍奉母亲逃回家乡种田度日。他从小有胆有识。一次在田里玩耍,看见一条两头蛇,很是惊骇。因为传说两头蛇是不祥之物,见者必死。孙叔敖恐怕再让别人见到而因此丧命,就把这条蛇打死深埋了。年事稍长,孙叔敖奋发读书,研究文韬武略,为人所称道。虞邱认为这是一个不可多得的贤才。于是征得楚庄王同意,亲自去请孙叔敖。
孙叔敖得到了虞邱的引见下,拜见了楚庄王。庄王为了验证孙叔敖的才学,就向他请教治国之道,孙叔敖从容作答。君臣畅谈一天,越谈兴致越高。楚庄王兴奋地说:“论见识和韬略,朝廷大臣无人能与你匹敌!”说完,马上拜孙叔敖为令尹。孙叔敖推辞说:“我出身于田野农舍,骤然执掌令尹大权,怎么让众人信服呢?大王若有意用我,就把我排在众臣之后吧。”楚庄王却坚信自己的眼力:“我已经知道了你有这份才能,请不必推辞了!”孙叔敖见庄王如此信赖自己,感动得热泪盈眶,只好挑起了令尹的重担。人们听说孙叔敖担任了令尹,都纷纷赶来向他道贺,热闹之际,偏偏有个老者却身穿粗麻布衣,头戴白帽,俨然一副吊丧的打扮,随在众人之后。孙叔敖闻听此事,忙整理好衣冠,出来迎接老者。他谦虚地问老者:“我才疏学浅,不能担此重任。您来是有什么话开导我吗?”老者说:“身处尊贵而对人骄傲,百姓就不再亲近他;位高责重而滥用权力,君主就会讨厌他;俸优禄厚而不知足,祸患就会降临。”孙叔敖一听,再次施礼道:“说得好!我很愿意再听听您的教诲。”于是,老者又叮嘱:“地位愈高愈要谦逊,官职愈大愈要谨慎,俸禄优厚千万不要贪痢无厌地索取。如果您牢记这三句话,就可以使楚国得到治理了。”孙叔敖连连称是。上任后,他牢记老者的话,日夜操荣,协助楚庄王处理政事,“施教导民”。司马迁在《史记》中说,他在短短的几个月内,就使整个楚国“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缓禁止,吏无奸邪,盗贼不起”,出现了一派升平的景象。
孙叔敖治国,在经济上很有一套办法。他不仅推行垦茺政策,大力发展粮食生产,还鼓励百姓顺天应时,因地制宜地开发楚国众多的山林资源。秋冬季节,他让人们到山上伐树采竹,到了春夏季节,利用江河多水的时机,再将竹木运出。这样,不仅国家增加了有用之材,百姓因此也获得了更多的收入,“各得其所便,民皆乐其生”。楚国的经济不断发展起来,国力大增。
孙叔敖还是一位工程、水利专家。在他主持下,楚国在淮水流域修建了一个著名的水利设施--芍陂。芍彼在今安徽省寿县安丰,又称安丰塘。这里原来荒凉低洼,东、南、西三面是贫瘠的山区,即连绵起伏的大别山。春夏山洪下泄,水灾时有发生。孙叔敖命人在北面修筑了一座大堤堰,将东面的积石山、东南的龙池山和西面的龙家山的山脚连接起来,构成一个大型的水库,周围200余里,山洪河水灌注其中,并通过水闸,控制蓄水泄流,不仅有效地防治了水患,还可灌溉大片农田。芍陂的建成,对社会生产的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虽然历代因战乱等原因,芍陂时废时兴,却一直保存到今天,经过后代的整治,灌区面积日益扩大,千年水库仍然焕发着青春。人们不会忘记孙叔敖首建芍陂的历史功绩。
作为百官之长的令尹,在春秋争霸的战争中,孙叔敖特别重视整军习武。据《左传》记载,他制定了楚国的带兵法典,使步卒和车兵互相配合,规定行军时,右面的步卒要紧随车辕运动,左面的步卒要跑到前面去寻找柴草供宿营之用,并派出先锋侦探敌情,中军策划战略战术,为全军的主导,后面有精兵押阵,随时准备增援策应。百官分类任职,见令旗所示,指挥部下行动,使全军有条不紊,整齐划一,战斗力大大增强。楚庄王和孙叔敖率这支军队在公元前597年出征郑国,很快就攻破了郑国的国都,迫使郑国与楚订立了盟约。这时,晋国得知楚国攻郑,便出兵救郑。于是,楚晋之间发生了继城濮之战后的又一次大战--邲之战。
邲之战,楚胜晋败,是孙叔敖助成楚庄王霸业的一场决定性战役。此后,晋国势力日趋衰落,鲁、宋、陈、郑等国,相继归附于楚,楚军得以饮马黄河,成为雄视中原的泱泱大国。终于在公元前597年打败了晋国,成为中原霸主。
当初,楚国的大夫们对出身微贱的孙叔敖担任令尹,都很不放心。后来,看到他办事井井有条,对事物的分析,判断都很准确,为政也十分灵活。待人谦虚诚恳,无不佩服,称他是“子文再生”(子文是楚成王令尹,以贤能著称)。
由于孙叔敖辅君有功,楚庄王屡次要赐与他封地,他不为富贵所动,婉言谢绝。他对儿子说:“大王曾多次要封我城邑,我都未接受。一旦我不在了,大王必定还会封给你城邑,到时,你一定不要接受大家都想得到的肥沃土地和城邑。”后来,孙叔敖病重,自知不久于人世,便又告诫儿子说:“我死了以后,如果你穷困潦倒,可以去找优孟帮助。”优孟是楚国的一位艺人,幽默滑稽,能言善辨,深得楚庄王欢心,又好以谈笑讽谏政事。孙叔敖知道他是一个贤才,平素就待他相当好,所以让儿子在遇到困难时去找优孟。
孙叔敖的儿子孙安按照父亲临终指示,仍回家种田打柴度日,虽然父亲当过令尹,可家中却一贫如洗。他遵循父亲的遗言,找到优孟请求帮助。优孟了解以他的窘境,深表同情,就对他说:“你不要走远了,楚王一定会招聘人的。”于是,优孟穿戴起和孙叔敖身前一样的的衣帽,模信孙叔敖的言语动作。过了一年多,他学孙叔敖的一言一行都惟妙惟肖,连楚庄王和众大臣都难辨真伪。优孟又将孙叔敖为相的政绩编成歌曲,演唱于庄王,庄王听罢,想起孙叔敖生前的贡献,身后未给妻儿留下一寸封地,无限惭愧,不胜感慨。他谢过优孟的提醒,立即召来孙叔敖的儿子,要封一块好地。孙叔敖的儿子想起父亲生前的嘱咐,坚决辞谢,只请求封于寝丘。庄王不予强求,便使其在寝丘食四百户赋税。按楚国的惯例,功臣的封地经过两代就要收回。但由于寝丘之地人皆弃之,孙叔敖家族的封地与世无争,相传了十几代。由此可见,孙叔敖的智慧,就在于懂得不以人之所利为利,善于从不利之处,寻求自己的长远之利。
古有“毛遂自荐”的故事,这是比较积极主动地为自己谋求发挥才能的作法。但这样做有很大的风险,你做成功了,是你应当成功,你失败了,人家说你自不量力,主动的后果反而导致被动,孙叔敖的聪明便在于伺机而动,不主动请缨,但机会来了也不放过,这才是明智之人的明智之举。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