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篇:另眼“几朝天子一朝臣”(1)
合租情人 终极挑战 新六界仙尊 茅山道士闯花都 七根蜡烛 人间诡噬 邪世传奇 双面伊人俏宫主 妖孽不许逃 重生之足球神话
第六篇:另眼“几朝天子一朝臣”(1)
第六篇 另眼“几朝天子一朝臣”(1)(1/3)
“一朝天子一朝臣”作为历代官场的潜规则,是有其道理的,尤其是英国的内阁制创立后,这更是被人们所接受。对于新上任的皇帝来说,由于他对“先帝”的纲领另至用人大多持怀疑忌讳的态度,因此不用或少用前朝官员屡见不解,也无可厚非。但是,历史上却有那么一群人,他们各凭本事:或者善窥上意,或者随风转舵,或者确实有功,而历事几朝不倒,过足了几朝天子一朝臣的瘾。
叔孙通改朝换代始终走红
权力不是永恒的,它会随着历史的变迁,朝代的更替而变化。皇帝做得昏庸的有朝一日会被推翻,但身为臣子。只要能够善窥上意会阿谀奉承,不仅能历事几朝,还能独善其身。
叔孙通是西汉开国初期一位引人注目的角色。除了是因为他以制定了朝见帝王的礼仪而大受汉高祖刘邦赏识外,还因为他能历事两朝皇帝仍独善其身,独得其宠。
其实他崭露头角始于秦朝。早在秦始皇时期,他便以博士的头衔为秦王朝效力了。秦始皇搞的焚书坑儒,坑的就是这些有博士头衔的人,当时坑的人数多达四百六十余人,而叔孙通居然能幸免于难,真不知他用的什么手段讨好了秦始皇。
到了秦二世时代,天下大乱,农民起义风起去涌。陈胜、吴广就是当时声势浩大的一支。于是,二世皇帝召来了一帮博士儒生询问对策:“南方有一些戍卒攻城夺地,你们看该怎么办呀?”
有三十余名博士纷纷进言道:“臣民不允许聚众闹事,聚众闹事就是造反,就是不可饶恕的死罪,请陛下立即发兵击讨!”
可秦二世心高气傲,不肯承认老百姓会起兵反对他,一听这话脸色都变了,一副怒气冲冲的样子。叔孙通明白了秦二世的心思,立刻上前说道:“他们说的都不对。现在天下已成一家,郡县的城墙、关卡早已摧毁,兵器也早已收缴销融,并向天下百姓表示永远不再用武。而且上有英明的国君,下有严格的法令,官吏们人人恪尽职守,四方百姓心向朝廷,怎么会有造反的人?南方那些戍卒不过是些鼠窃狗盗的小偷小摸,何足挂齿?当地的官员早已将他们拘捕杀戮,根本不必大惊小怪!”
这番话果然讨得秦二世的欢心,结果那些说是造反的博士们都被送交司法部门审讯,而叔孙通却得到了二十匹布帛、一身衣服的赏赐,并将他的官职升了一级。
等到叔孙通返回住所,那些博士们责问他道:“你怎么那么会巴结讨好?”叔孙通说:“你们太不聪明了,我也险些不免于虎口!”
这时,他已清楚地看出了秦国即将灭亡的形势,当夜便逃出秦都咸阳,投奔陈胜、吴广的队伍去了。陈胜、吴广失败以后,他先后又归顺过项梁、义帝、项羽,最后项羽失败,他跑去投靠了刘邦。
刘邦这个人不喜欢读书人,叔孙通为了迎合刘邦,脱掉了自己儒生的服装,特意换上一身刘邦故乡通行的短衣短衫,果然赢得了刘邦的好感。
当他投降刘邦时,有一百多名学生随他而来,可他并不向刘邦推荐,而是专门举荐了一群过去的盗贼和精壮的汉子,这样一来,他的学生就对他有意见了。他们说:“我们追随先生多年,又同先生一起降汉,先生不推荐我们,专推荐一些善于拿刀动剑的人物,这是为什么!”
叔孙通于是就对他们说:“汉王现在正是打江山的时候,自然需要一些能够冲锋陷阵的人,你们这些读书人能打仗吗?所以我先推荐那些能打折对方将领的脑袋和拔击敌方旗子的人。今后一旦汉王让我通当了博士我不会忘了你们!你们别着急,且耐心等待。”
诸候们在定陶一同把汉王推尊为皇帝。刘邦统一天下后,那些西汉初年的开国功臣们,出身微细,身受暴秦苛政的压迫,在反秦起义和建立统一新王朝的斗争中,作战勇敢,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这些人文化素质低,缺乏教养。在他们加官晋爵、享有权力后,那种不拘小节的粗俗举止更加暴露无遗,他们喝醉酒后狂呼乱叫;为了争功,甚至拔剑击柱。刘邦显得很不耐烦,这一点让叔孙通看出来了,他便趁机建议制定一套大臣朝见皇帝的礼仪,叔孙通上谏皇帝说:“读书人不能领兵打仗取得天下,但可以守住天下。如果没有礼仪,您将来怎样治理天下呢?”汉高祖听了他的这一番话,说得十分有道理。说:“做到它很困难吗?”叔孙通说:“五帝音乐不同,三王礼制不同。礼制这个东西,是根据时代和世上人情而制定的,以约束人们的行为。所以夏朝、殷朝、周朝的礼制内容有所增加删减也就可以理解了,这就是不相重复。我愿意采用古代的礼制和秦朝的仪式搀杂起来而制成新的礼仪。”刘邦自然同意说:“你可以试着干,让它容易掌握,揣摸着我能够施行并做到它。”
这样一来,他的那班弟子都派上了用场,同时他还特地到礼仪之邦的鲁地,去征召一批懂得朝廷大典的人。有两个读书人不愿意来,当面指责他道:“你踏上仕途以来,前前后后服侍了十几个主子,都是以阿谀奉承而得到贵宠。现在天下刚刚安定下来,百姓死者还没得到安葬,伤者还未得到治疗,国家百废待兴,你却一门心思去搞那些不是当务之急的礼仪。你的作为完全不符合古人设置礼仪的初衷,我不会跟你一块去的,你赶快走开,别玷污我!”
叔孙通一点也不生气,反而讥笑道:“真是一个腐儒,完全不懂得适应时局的变化!”于是便和征召来的三十个人前往西边进了函谷关,左右近臣和素有学问的人,以及叔孙通的弟子等一百多人在野外用茅草做人竖立在地上,作尊卑的区分,练习了一个多月,叔孙通对刘邦说:“皇上可以去看看。”
公元前200年(汉高帝七年),长乐宫建成,这时恰巧是十月朝会,诸侯们和大臣们在这在时对汉高祖刘邦进行十月朝拜岁首的礼节。叔孙通制定的新的礼仪是:在天没亮之前,朝拜的人施礼,被人引导依次进入殿门。只见宫廷中排列着车马骑兵和守卫的士兵军官,设置兵器,插上旗帜,皇上听政的大殿下郎中们夹阶而站,每阶都有几百个人。有功之臣、诸侯们、将军们、军官依官阶大小依次站在西边,面向东;文官丞相以下的官员站在东面,面向西。接待宾客的官使大行安排九卿的位置,上下传话顺序。于是皇帝坐着专用小车从房里出来,众官员们传声唱,诸侯王以下到六百旦的官员依次按顺序向皇帝祝贺。诸侯王以下的官员没有不感到震惊恐怖肃然起敬的。到礼仪完了后,都趴在地上,摆上礼仪用的酒品。那些在大堂上朝拜的人都趴下身子低着头,以位置尊卑为序一个一个起来向皇上祝寿。礼仪酒喝过九杯,掌管宾客的谒者说:“停止喝酒。”御史前去执行法令,凡不按仪式规定做的就给带走治罪。整个朝会过程都摆设有酒,没有敢喧哗失礼的人。
汉高祖在亲身经历了这套仪式以后,说了这样一句千古有名也是充分暴露他的流氓本色的话:“吾今知天子之贵矣!”
于是叔孙通加官晋级,一次便得到五百金的赐赏,成为朝廷近臣,叔孙通又将五百斤金分赐诸生。诸生连连夸赞:“叔孙生圣人,知当世务。”高帝九年(前198年),汉高祖封叔孙通为太子太傅。刘邦死后,惠帝以群臣不熟习园陵寝庙制度,又命他重新担任奉常,制定宗庙仪法。一直到汉惠帝还恩宠不衰。
“墙头草”历来是遭人非议的一个词语,因为他们善于随风转舵而被人们唾弃。但是“伴君如伴虎”,处处都要小心谨慎。司马迁曾评叔孙通的这种行为,这样说到:“根据君王的情况决定自己的进退,这是前代哲人所认可的。叔孙通顺从世俗的做法,分析时务,制定礼制,最后终于成了汉朝的儒学宗师。古代的君子,正直而不僵硬,灵活而不屈服,大直若曲,道的实行要曲折前进,大概说的就是叔孙道的这种做法。”
冯道:四朝不倒翁,官场“长乐老”
常言道:“为官难”。伴君如伴虎,朝臣与皇帝相处,无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只要稍有不慎便会惹来杀身之祸。但是官场如此之险恶,仍然有一个人能在四个朝代,八位皇帝手下高居宰相之位而岿然不动,这的确是中国仕宦史上的一个奇迹。
冯道,字可道,生于公元882年(唐僖宗中和二年),瀛州景城(今河北省交河县东北)人。冯道自幼性格纯厚,爱好学习,善于写文章,不以穿破衣服、吃粗劣的饭食为耻。他的祖先也不是名门士族,据查,连一个县令以上的先人也找不出来。可见,冯道在这样的家庭出身条件下,想跻身官场,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冯道在唐末时期在幽州节豫使刘守光手下做橡史。当时,幽州军阀刘守光十分凶残,杀人成性,对于属下,也是一言不合,即加诛戮,甚至杀了之后,还叫人“割其肉而生啖之”,冯道与这样的人相处,自然是很危险的。
刘守光兵败后冯道经人帮助,投奔太原监督使张承业的门下,后经张承业的推荐,冯道成为李存勖的亲信。从此,冯道踏上了仕途。
李存勖的文亲李克用曾割据晋阳,独霸一方。李存勖自己也是一个颇有作为的人。
冯道善于
洞悉主子的心思。是在消灭后梁的军队时,晋王的军饷十分匮乏,每天陪李存勖吃饭的将领太多,主管膳食的人往往操办不周感到十分为难。中门使郭崇韬对李存勖说:“供应紧张,能不能少几个陪着吃饭的人?”本来大家都以为这不过是一件小事,不料李存勖听后勃然大怒,气哼哼地说:“我想为那些替我卖命的人弄顿饭吃都不能随心所欲,哪里还能当主帅呢?请你们另外去找一个三军统帅来吧。我要回太原了!”郭崇韬吓得不敢作声,冯道这时在一边说:“大王(李存勖当时为晋王)您屡建大功,而且刚刚平了南寇,怎么可以就这样一走了之呢?郭韬所谏,并没有什么过分的地方,您如觉不妥,可以拒绝他的进谏,但不应该说这样让大家气馁的话。要是敌人知道了,岂不要认为大王君臣不和而有机可乘了。”冯道一席话,就平息了这场风波。
但冯道真正发迹还是在后明宗时期。明宗鉴于前朝的教训,比较用有文才的人,想以文治国。冯道这时便被任命为宰相。
冯道生性谨慎,从来不正面顶撞皇帝,而总是用旁敲侧击的方法来让皇帝了解自己的意思。一天,明宗问臣下年景如何,臣下们大多说了些粉饰太平的话,但冯道却给明宗讲了一个故事。冯道说:“我当年在晋王府的时候,奉命到河北中山一代公干,途中要路过井陉。我早就听说过井陉是个很难走的地方,人马到了那里,多发生被绊倒摔伤的事,我就十分小心,平安地走过了井陉。没想到过了井陉,到了平地,却被从马上摔了下来,差点摔死,我这才明白要处处小心,时时提防。我的事虽小,却可以用来比喻大的事情,望陛下不要以为五谷丰登、河清海晏就可以高枕无忧了。要兢兢业业,不要放纵享乐,这是我们臣下所希望的呀!”
还有一次,有人在临河县发现了一只玉环,上面有传国宝万岁杯的字样,此人将玉杯献给了明宗。明宗对这只玉杯爱不释手,特地拿出来给冯道观赏,冯道看过后不但没有啧啧称奇,反而意味深长对明宗说:“这玉杯不过是前代流传下来的有形之玉,而对作君王的人来说,更重要的却是无形之宝”。明宗便问冯道什么是无形之宝。冯道说:“仁义道德便是帝王的无形之宝。”冯道借玉杯来暗示明宗应该抱着仁义之心来治理国家,有的放矢,也见用心良苦。
后唐明宗去世以后,闵帝李从厚即位。在五代那样险恶的政治环境中,单凭一腔正直向上之气显然不行了,要想保住官位,还得见风使舵,左右逢源。凭着这些冯道终于成了一个历经数朝而荣宠不减的不倒翁。
清泰元年(公元943年)同宗李从珂兴兵来伐,要夺取帝位,李从厚得到消息后,连臣下也来不及告诉,就匆忙出逃魏州。第二天早上,冯道及诸大臣来到朝堂,找不到皇帝,才知道李从珂兵变,皇帝出逃。冯道这时的做法真是出人意料。他本是明宗一手提拔,从寒微之族被任命为宰相,按常理说,此时正是他报答明宗大恩的时候,况且李从珂起兵实属大逆不道。但冯道没有考虑这些,他所想的是李从珂拥有大军,且性格刚愎,而李从厚不过是个小孩子,即位以来尚未掌握实权,为人又过于宽和犹柔,在权衡了利弊之后,他决定率领百官迎接李从珂入朝承继大位。
中书舍人卢导认为闵帝既没有死亡又没有宣布变权,匆匆另立新皇帝不妥。丞相李愚等人也随声附和。但冯道却要大家认清当前的形势,不要固执己见。加之冯道身为宰相,权位为诸官之首,又兼一些官吏为他所亲手提拔,他一倡仪坚持,多数人也不好说什么。只得跟冯道一起到洛阳郊外去列队迎接李从珂,并献上了请李从珂当皇帝的劝进文书。就这样,冯道由前朝的元老重臣摇身一变,又成了新朝的开国功臣。
只可惜,李从珂只当了两年皇帝,河东节度史北面总管石敬塘便起兵造反。石敬塘起兵时,因自感力量不足,不一定能打败李从珂,就向契丹主耶律德光求缓并上表称契丹首领为“父皇帝”,自己做了历史上臭名昭著的儿皇帝。在契丹的帮助下石敬塘不久攻入洛阳,自立为帝。后唐重臣石敬塘便摇身一变成了晋高祖。
石敬塘在当皇帝后,以恢复明宗为号召,就把原明宗朝的官吏大多复了职,冯道也被任命为宰相。不知石敬塘对冯道奉事李从珂这段历史怎么考虑,也许是因为冯道未受李从珂重用的缘故吧,反正石敬塘来了个既往不咎,冯道更是乐得当官。
石敬塘夺取政权的第二年,他就急不可待地要履行对耶律德光许下的诺言,否则,王朝就有倾覆的危险。但是自称“儿皇帝”,上尊号于契丹皇帝与皇后,实在是一个说不出口的事。据载,写这道诏书的官吏当时是“色变手颤”,乃至于“泣下”,可见这是一种奇耻大辱。至于派人去契丹当册礼使,更是一个既要忍辱负重,又要冒生命危险的事。石敬塘想派宰相冯道去,一是显得郑重,二是冯道较为老练,但石敬塘很为难,恐怕冯道拒绝。谁知他一开口,冯道居然毫不推辞地答应了,这真使石敬塘喜出望外。出行前,他还假惺惺地对冯道表示慰问,劝他不要深入沙漠,冯道却毫不犹豫地说:“陛下受北朝(指契丹)厚恩,我受陛下恩庞,为陛下出使北朝,是理所当然的。”
晋高祖天福四年(公元939年)在契丹生活了近两年之后,终于回到了京都(今河南开封)。这一下,冯道可真的风光了,冯道成了“儿皇帝”石敬塘的大功臣,连石敬塘都得巴结他。石敬塘让冯道手掌兵权,“事无巨细,悉以归之”,不久又加冯道为“鲁国公”,终石敬塘一朝,石敬塘对冯道是“宠无与为比。”
后晋出帝开运三年(公元946年)未,契丹大举伐晋,攻入开封。存在了八年的后晋王朝终于灭亡。冯道大概觉得契丹人可以稳坐中原江山吧,就从襄主动来投靠耶律德光,见面后契丹王问他说:“现在中原百姓生灵涂炭,怎样才能救天下百姓呢?”冯道毫不犹豫地答道:“这时候就是如来佛出世,也救不了此地的灾难,只有陛下才能救得!”大概爱听谄谀之辞是人的本性之一,耶律德光慢慢地相信并喜欢上了冯道,让当了辽王朝的“太傅”。冯道,再次显出了不倒翁本色。
但是契丹人生性残暴,“纵胡骑四出,以牧马为名,分番剽掠,谓之‘打草谷’。丁壮毙于锋刃,老弱委于沟壑,自京西两畿及郑、滑、曹、濮,数百里间,财畜殆尽。”冯道看出契丹人如此下去长久不了,就开始为自己的后路着想。他想方设法地保护了一批投降契丹的汉族地方,为自己日后的仕途留下了退路。他这种做法,以至连欧阳修都认为“契丹不夷灭中国之人者,赖冯道一言之善也”。
在人民的反抗之下,契丹人被迫撤回。冯道随契丹兵撤到恒州,趁契丹败退之际,逃了回来。当时,后汉高祖刘知远已即位称帝,冯道回来后,就被刘知远任为太师,冯道因此在其宦途上又上了一个台阶。
然而,五代时期的政权更迭,真如走马灯一般,令人眼花缭乱。刘知远的后汉政权刚刚建立四年,郭威就扯旗造反,带兵攻人汴京。这时候的冯道,又故技重施,准备率百官迎接郭威。于是,他率百官迎郭威进汴京,当上了郭威所建的后周政权的宰相,并主动请缨,去收复刘知远的宗族刘崇、刘斌贝等手握重兵的将领。刘斌贝果然相信了冯道,认为这位三十年的故旧世交,总不会欺骗他,没想到一走到宗州,刘斌贝就被郭威的军队解除了武装。冯道又为后汉的稳固立了一大功。冯道四朝后,仍然当仁不让地当他的太师。周太祖郭威也仍然非常敬重他。
后来,郭威病死,其养子柴荣继位为周世宗。柴荣当时只有三十四岁,年纪不大,却很有胆识气魄,即位不久便决定征讨北汉。根据冯道半个世纪的经验,此次后周是保不住了。肯定又得改朝换代了。自己虽已近苟延残喘之年,还是要保住爵禄。于是,一贯对皇帝百依百顺的冯道却一反态地表达了与柴荣的不同意见,反对伐汉,也好为自已在下一个什么朝代做官留下一条后路,弄一点投靠新主子的资本。但柴荣年轻气盛,认为冯道是看不起他,一气之下罢了他的官。
后周显德元年公元954年,冯道死在自己家里,一生度过了七十三个年头。在宦海中沉浮了几十年的冯道的政治生涯也随之结束。
冯通的确是一位官场“长乐老”。也许他一生的意义就在于如何“做官”,终其一生的理想也是做官。他为了做官,也是刹费心机,不仅出卖主子,还出卖自己的良心。所以尽管他一朝臣事几朝天子,最后还是落得个惨淡收场。
善窥上意,适时转舵代代红
历史上改朝换代屡见不鲜。每朝皇帝不多,官僚却不少,国君亡国后,虽然这些大臣们未必要跟着作亡国奴,但想在下一朝继续走红也不是件易事。可有的人,身在官场多年经验丰富,就算是改朝换代也能继续走红,他们究竟有何法宝呢?
封德彝本来是隋朝的一个不起眼的臣子。隋朝立国不久,隋文帝命令宰相杨素负责修建仁寿宫,杨素任命封德彝为土木监,并将整个工程全交给他主持
。仁寿官建在长安西300里的岐州九龙山上,工程难度很大。为讨好文帝,封德彝把官殿规模搞得十分宏大,征调了几十万工匠移山填谷,日夜修筑。他不顾工匠死活,派大批酷史打手为监工,日夜催促工程进度。公元595年,仁寿宫建成,宫殿造得气势雄伟,十分壮丽。大小殿堂,层层叠叠,亭台楼阁,宛转相属。包括宫殿内的陈设,也是极尽豪侈。隋文帝到了岐州,见仁寿宫规模巨大,装饰豪华,又听说为此死了很多民工,不由大怒,骂杨素道:“谁让你把宫殿造得如此华丽?大伤民力财力,使天下百姓怨恨于我!”封德彝本想把仁寿宫造得无比壮丽,用来讨好文帝,这可打错了如意算盘。隋文帝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节险皇帝,他自登基以来,吸取历史教训,认为自古以为,爱好奢侈的帝王统治都不能长久。他自已生活俭朴,还常常告诫太子杨勇要注意节俭。见杨素把仁寿宫造得如此庞大,违背了他节俭治国的原则。
杨素害怕因这件事而丢了乌纱帽,遂找封德彝兴师问罪。听罢杨素所讲原委,他笑着说:“大人请勿担忧,皇上平时最听皇后的话。等会您可去面见皇后,在皇后面前只要如此这般一说,不但包你无事,而且还可能会得到赏赐。杨素听完封德彝的话,连连称是。他急忙打点一下,备上一份厚礼,赶往后宫求见皇后,请皇后美言。皇后见杨素对自己一片孝心,仁寿官造得华丽壮观,虽多花了钱,但看着赏心悦目,住着毕竟心情舒畅,很是称心,便对杨素说道:“爱卿的心意我知道了,你且放心,等会我向皇上说明便是。”杨素谢过恩,告退回去,心中还有些不放心。
第二天,杨素被召入宫殿,皇后独孤氏当着隋文帝夸赞他道:“宰相真是用心良苦啊,知道我们夫妻年纪大了,也没什么开心的事了,所以下功夫将这所宫殿装饰了一番,这种孝心真令我感动!”当即赏给杨素一百万钱币,三千匹锦绢。
杨素对他料事如神很觉惊异,从宫里回来后便问他:“你怎么会估计到这一点?”
封德彝不慌不忙地说:“皇上自然是节俭,所以一见这宫殿便会发脾气。可他事事处处都听皇后的,只要皇后美言几句,保管没事。”
杨素也算得上是个老谋深算的人物了,对此也不能不叹服道:“揣摩之才,不是我所能比得上的!”从此对封德彝另眼看待,并多次指着宰相的交椅说:“封郎必定会占据我这个位置!”
隋炀帝时,虞世基很受器重,但封德彝知道虞世基并不熟悉朝政,所以给皇上办事常出差错。于是他就暗中给虞世基出点子,按皇帝的意图起草诏令。下边奏上来的文书,凡与他们意思不合的,又全给扣押下来,不向皇上呈报。虞世基日益受皇上的器重,隋朝的政治也一天比一天败坏,这与封德彝耍的阴谋多少有关。宇文化及在江都作乱,让封德彝进宫数落隋炀帝的罪名,隋炀帝指责他说:“你原是个文人,怎么会说这样的话?”封德彝听了脸涨得绯红,不好意思地退了下去。
封德彝随宇文化及到了山东聊城,发现形势不妙,立即拉扰宇文士及,假装运粮从宇文化及的军队中逃了出来,然后又与宇文士及一起投奔唐高祖李渊。
李渊因他是隋朝老臣,立即任命他为内史侍郎。封德彝照旧施出他揣摩人的本领。有一次,他随唐高祖李渊出游,途经秦始皇的墓地,这座连绵数十里、地上地下建筑极为宏伟,墓中随葬珍宝极为丰富的著名陵园,经过楚汉战争之后,破坏殆尽,只剩下了残砖碎瓦。李渊不禁十分感慨,对封德彝说:“古代帝王,耗尽百姓国家的人力财力,大肆营建陵园,有什么益处!”
封德彝一听这话,明白了李渊是不赞同厚葬的了。这个曾以建筑穷奢极侈而自鸣得意的家伙立刻便换了一副面孔,迎合地说:“上行下效,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风气。自秦汉两朝帝王实行厚葬,朝中百官、黎民百姓竞相仿效。古代坟墓,凡是里面埋藏有众多珍宝的,都很快被人盗掘。若是人死而无知,厚葬全都是白白地浪费;若人死而有知,被人挖掘,难道不痛心吗?”
李渊称赞他说得好,对他说:“从今以后,自上至下,全都实行薄葬!”
封德彝也确实有政治经验,李世民东征王世充,朝廷大臣心存疑虑,高祖李渊也曾想让李世民鸣锣收兵,封德彝却在高祖面前竭力陈述乘胜追击的好处。突厥侵犯太原,朝臣大多主张和亲,只有封德彝认为先要打败入侵之敌,然后才能与其言和。封德彝的这些意见,后来证明都是对的。武德年间封德彝因功当上了中书令。后来,他上书李世民,支持秦王争夺皇位,于是贞观年间又当上了尚书左仆射,至此他终于坐上了杨素当年那把交椅。
裴矩也是一个“代代红”式的人物,他一生侍奉过隋文帝、隋炀帝、窦建德、唐高祖、唐太宗等人,共三个王朝,七个主子。
隋炀帝是一个好大喜功的人,裴矩常跟在他身边,对主子的心思便摸得很准。为了讨其欢心,他不辞辛劳,亲自深入西域各国,采访各国的风俗习惯、山川状况、民族分布、物产服装情况,还撰写了一本《西域图记》以此来赞美大隋江山的美好。此举果然大得隋炀帝的欢心,隋炀帝一次便赏赐他五百匹绸缎,每天将他招到御座之旁,详细询问西域状况,并将他升为黄门侍郎,让他到西北地区处理与西域各国的事务。他倒也不负所望,说服了十几个小国归顺了隋朝。
这年,隋炀帝要到西北边地巡视,裴矩不惜花费重金,说服西域二十七个国家的酋长,让他们佩珠戴玉,服锦衣绣,焚香奏乐,载歌载舞,拜谒于道旁;又命令当地男女浓妆艳抹,纵情围观,队伍绵延数十里,可谓盛况空前。隋炀帝到此后见以如此盛况,大为高兴,遂将他升为银青光禄大夫。
裴矩一看他这一手屡屡奏效,便越发别出心裁,他劝请隋炀帝将天下四方各种奇技,诸如爬高竿、走钢丝、相扑、摔跤以及斗鸡走马等各种杂技玩耍,全都集中到东都洛阳,并邀西域各国酋长使节纵情观看,以夸耀国威。在这期间,还可在洛阳街头大设帐篷,盛陈酒食,让外国人随意吃喝,醉饱而散,分文不取。当时外国的一些有识之士也看出这是浮夸,是打肿脸充胖子。隋炀帝却十分满意,对裴矩更是夸奖备至,说道:“爱卿是太了解我了,凡是他所奏请的,都是我早已想到的,可还没等我说出来,他就先提出来了。如果不是对国家的事处处留心,怎么能做到这一点呢?”于是又一次赐钱四十万,还有各种珍贵的毛皮及西域的宝物给他。
裴矩不懂军事,又喜欢参言插语,这给国家和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灾难。那场讨伐辽东的战争便是在裴矩的唆使之下而发动的,战争旷日持久,屡战屡败,耗尽了隋朝的人力、物力、财力,以致闹得国敝民穷,怨声四起,最终导致了隋朝的灭亡。
当时义兵满布、怒火四起,隋炀帝困守扬州,裴矩明白这个皇帝已是穷途末路了,再一味的巴结他,对自己会百害而无一利,他要转舵了,于是他将讨好的目标转向那些躁动不安的军官士卒。他见到这些人总是低头哈腰,哪怕是地位再低的官吏,他也总是笑脸相迎。他并且向隋炀帝建议:“陛下来扬州已经两年了,士兵们在这里形单影只,也没个贴心人,这不是长久之计,请陛下允许士兵在这里娶妻成家,将扬州内外的孤女寡妇,女尼道姑发配给士兵,原来有私情来往的,一律予以承认!以安抚军心。”
隋炀帝对他也是信任,言听计从,立即批准执行,士兵们更是皆大欢喜,对裴矩感恩戴德,纷纷说:“这是裴大人的恩惠!”后来到将土们发动政变,绞杀隋炀帝时,原来的一些宠臣都被乱兵杀死,惟独裴矩,士兵们异口同声地说他是好人,得以幸免一死。
隋朝灭亡后,裴矩投降了唐朝,并在唐太宗时担任吏部尚书。他看到唐太宗喜欢谏臣,于是他摇身一变,也成了仗义执言、敢于冒死进谏的忠臣了。唐太宗对官吏贪赃枉法之事十分担忧,决心加以禁绝,可又苦于抓不住证据。有一次他派人故意给人送礼行贿,有一个掌管门禁的小官接受了一匹绢,唐太宗大怒,要将这个小官吏杀掉。当时在场众臣均无人说话,这时裴矩挺身而出,谏阻道:“此人受贿应当严惩,可是陛下预先以财物引诱,因此而行极刑,这是陷人以罪,恐怕不符合以礼义道德教导人的原则。”唐太宗接受了他的意见,并召集臣僚说道:“裴矩能够当众表示不同的意见,而不是表面上顺从而心存不满,实在值得人臣学习。如果每个人在每一件事上都能这样,还担心天下不会大治吗?”裴矩这一招为他捞到了不少唐太宗的好感,从此也便更加重用裴矩。
不知是不是因为唐朝纳谏的风气太盛,反倒结了像封德彝、裴矩这样一批亡国之臣,东山再起的机会。我们不难看出,像他们这种随风转舵又善窥上意的人,的确有过人之处。他们在改朝换代的变化中,并未遭遇一朝天子一朝臣的尴尬,不仅独善其身,还代代走红。但是其阿谀谄媚的脸孔也真让人感叹,不知其阴柔保身之法是发自内心还是逼不得已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