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诗词杂赋
一夜贪欢:总裁的首席蜜宠 小女有疾 我不是花王 异世医 无双魔剑 爱丽丝公主的日记 恶魔囚笼 冷暖自知 恶魔的命定甜心 都市女神系统
第十章 诗词杂赋
词韵律中的情感跌宕
词是诗的别体,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它始于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故俗称宋词。据《旧唐书》上记载;“自开元(唐玄宗年号)以来,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由于音乐的广泛流传;当时的都市里有很多以演唱为生的优伶乐师,根据唱词和音乐拍节配合的需要,创作或改编出一些长短句参差的曲词,这便是最早的词了。从敦煌曲子词中也能够看出,民间产生的词比出自人之笔的词要早几十年。
词大致可分为三类:小令;中调;长调。有人认为: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为长调。这种方法是明朝人强加上去的,并不科学。宋人将词分为令引近慢四种,然而这种方法也有缺点,就是分类并不十分清晰。简单地说,令即小令,引和进约等于中调,慢词就是所谓的长调。(蝶恋花60字,江城子70字,但在宋朝都属于令词)敦煌曲子词中,已经有一些中调和长调。宋初柳永写了一些长调。苏轼、秦观、黄庭坚等人继起,长调就盛行起来了。长调的特点,除了字数较多以外,就是一般运用韵较疏。
词产生于唐,流行于五代,极盛于宋代,衰微于元明,复兴于清代。在学史上,词以其特有的抑扬顿挫的音乐美、错综变化的韵律、长短参差的句法以及所抒发的浓烈深挚的感情,成为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学体裁。
唐代,民间的词大都是反映爱情相思之类的题材,所以它在人眼里是不登大之堂的,被视为诗余小道。只有注重汲取民歌艺术长处的人,如白居易、刘禹锡等人才写一些词,具有朴素自然的风格,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以脂粉气浓烈的祟尚浓辞艳句而驰名的温庭筠和五代“花间派”,在词发展史上有一定的位置。而南唐李后主被俘虏之后的词作则开拓一个新的深沉的艺术境界,给后世词客以强烈的感染。
词起源于民间,但在1900年敦煌石室打开之前,研究中很难见到民间作品。直到敦煌卷子中的词曲面世,才补救了这方面的缺陷。敦煌词曲数量很大。其中有温庭筠、李野(唐昭宗)、欧阳炯词共五首,其余为无名氏之作。作者范围广泛,多属下层,写作时间大抵起自武则天末年,迄于五代。其中最重要的抄卷是《云谣集杂曲子》,收词30首,抄写时间不迟于后梁乾化元年(911),比《花间集》的编定(后蜀广政三年,940),早出近三十年。所用词调,除《内家娇》外,其馀12调,《教坊记曲名表》均有著录。其中有慢词,亦有联章体。
敦煌词创作的早期与作者成分来源的民间性,使作品从内容、体制到语言风格,都表现出这些初起的词,初步脱离一般诗歌的大化系统,开始独立成体的过渡性特征。朱祖谋跋《云谣集杂曲子》云:“其为词拙朴可喜,洵倚声椎**辂。”可以用于对整个敦煌词的评价。
词经历元、明的衰落,到清代重又繁荣,这种变化与时代风气的变化密切相关。
趣味链接:清朝伟大的词人
纳兰性德是清代最为著名的词人之一。他的诗词不但在清代词坛享有很高的声誉,在整个中国学史上,也以“纳兰词”为词坛一说而占有光采夺目的一席之地。他所生活的满汉融合的时期;他贵族家庭兴衰关联王朝国事的典型性;以及侍从帝王,却向往平淡的经历,构成特殊的环境与背景。加之他个人的超逸才华,使其诗词的创作呈现独特的个性特征和鲜明的艺术风格。
赋汉代学的瑰宝
除了诗、词、曲之外,历史上还存在过一种具有诗歌特点的体,这就是赋。最初的诗词曲都能歌唱,而赋却不能歌唱,只能朗诵。它外形似散,内部又有诗的韵律,是一种介于诗歌和散之间的体。
“赋”字用为体的第一人应推司马迁。在汉帝时“诗”已设立博士,成为经学。在这种背景下,称屈原的作品为诗是极不合适的。但屈原的作品又往往只可诵读而不能歌唱,若用“歌”称也名不正言不顺。于是,司马迁就选择“辞”与“赋”这两个名称。不过,他还是倾向于把屈原的作品以“辞”来命名,这是由于屈原的作品富于采之故。而把宋玉、唐勒、景差等人作品称为“赋”。真正把自己作品称为赋的作家第一人是司马相如。而后,到西汉末年,人们就常以“赋”名篇自己的作品了。
“赋”的名称最早见于战国后期荀况的《赋片》。最初的诗词曲都能歌唱,而赋却不能歌唱,只能朗诵。它外形似散,内部又有诗的韵律,是一种介于诗歌和散之间的体。
赋是介于诗、之间的边缘体,在两者之间,赋又更近于诗体。从汉至唐初这段时期,赋近于诗而远于,从主题上看,楚辞体作品主题较为单一,多为“悲士不遇”。而其形式也比较固定,都是仿效屈原作品体式,象屈原那样书写自己的不幸与愁思。屈原的《招魂》全篇的铺张夸饰,对汉大赋的影响不言而喻。赋自诞生之日便带有浓厚的人气息,这就是受楚辞影响极深的原因。骚体赋,多采用楚辞的“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也常继用了楚辞的“引类譬喻”手法。
赋与诗的盘根错节,互相影响从“赋”字的形成就已开始。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更出现了诗、赋合流的现象。但诗与赋毕竟是两种体,一般来说,诗大多为情而造,而赋却常常为而造情。诗以抒**感为重,赋则以叙事状物为主。清人刘熙载说:“赋别于诗者,诗辞情少而声情多,赋声情少而辞情多。”
作为一种新的体,赋在表现手法上铺张直陈,描绘细腻,采华丽。它多以设辞问答的形式展开。在句式上,韵散相间,排比对偶。赋不拘字数,以四言、六言为主,并且多夹杂散句式。赋的用韵,有的是句句押韵,有的隔句压韵,有的还不押韵,比较自由。由于赋的篇幅较长,往往要换韵,换韵一般是与内容段落相一致的。
除了它的源头楚辞阶段外,还经历了汉赋、骈赋、律赋、赋几个阶段,其中汉赋最具影响。
典型的汉赋是宫廷学,其内容多为天子歌功颂德,描写国家的富强,宫室花园的宏丽,水陆物产的丰饶,帝王生活的奢侈等。
贾谊是汉初赋作家中当之无愧的先驱者。他的《吊屈原赋》悼屈原,抒胸怀,铺排叙典,集骚体赋之大成。
枚乘是汉代大赋的开山者,他的作品可读者有120余篇。其代表作《七发》,诚贵族奢贪,阻诸侯谋反。其体宏大,铺陈夸张,辞藻华丽炫目。其是汉代散大赋的正式形成标志,该篇的体式被后世沿袭发展成一种以“七”名篇的新赋体。
司马相如为汉赋之峰,共有29篇。代表作为《子虚赋》、《上林赋》、《大人赋》、《长门赋》等。《子虚赋》、《上林赋》为典型的宫廷学,极力铺陈天子上林苑的广大和游猎的壮观,张扬天子的威势。其赋体制宏大,气势奔腾,叙事跌宕,状物如临,辞美句工。
汉代其他赋作大家,如东方朔、扬雄、班固、张衡等等,不一而足,灿若群星,遂使汉大赋雄踞两汉坛四百年。但赋高居庙堂之上,远离民众而和寡,且辞章华美少神,字僻句涩难懂。故在汉世之后,日渐衰落,虽不绝若缕,但终难复兴。
趣味链接:你知道“汉赋四大家”吗?
汉赋四大家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四人的作品,标志着大赋的内容、风格的成熟。其典型的代表作品: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大人赋》;扬雄的《河东赋》、《羽猎赋》、《甘泉赋》。班固的《两都赋》闻名天下。著有《班兰台集》。完成了《汉书》,不仅为后世同类史书奠定了规模,而且奠定了他在中国古代地理学史中的独特地位。张衡的散体大赋以《西京赋》、《东京赋》最为有名。还有《思玄赋》和《归田赋》。明人张溥编有《张河间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骈拉开和谐美的序幕
骈,也称“骈体”、“骈俪”或“骈偶”;因其常用四字、六字句,故也称“四六”或“骈四俪六”。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中国的散从汉代到六朝,出现了“”、“笔”的对立。所谓“”,就是专尚辞藻华丽,受字句和声律约束的骈。所谓“笔”,就是专以达意明快为主,不受字句和声律约束的散。
魏晋以来产生的一种体,又称骈俪。骈是与散相对而言的。其主要特点是以四六句式为主,讲究对仗,因句式两两相对,犹如两马并驾齐驱,故被称为骈体。在声韵上,则讲究运用平仄,韵律和谐;修辞上注重藻饰和用典。由于骈注重形式技巧,故内容的表达往住受到束缚,但运用得当,也能增强章的艺术效果。而南北朝时期,亦不乏内容深刻的作品,如庾信的《哀江南赋》,他一方面描写了自己身世之悲,一方面则谴责了梁朝君臣的昏庸,表达对故国怀念之情。唐以后。骈的形式日趋完善,出现了通篇四、六句式的骈,所以宋代一般又称骈为四六。直至清末,骈仍十分流行。
笔分裂后,骈就成为和散相对举的一种体。骈盛行于六朝,代表作家有徐陵、庾信。中唐古运动以后,稍告衰落。在元明两代成为绝响。至清初,作者接踵而起,以清末王运为最后一个作家。如庾信的《哀江南赋序》。
南朝皆骈四俪六之句;锵金振玉,初唐融遒劲阳刚之气。滕王阁一序,王子安千古流芳;讨武曌之檄,骆宾王百世扬名。燕许之笔,最擅表章疏奏;四杰之才,全赖诗赋序铭。陆宣公行洗炼,开一代之风;李义山属对工稳,垂后世之范。温飞卿艳词浓烈,喜镂玉雕琼;欧阳炯秀句纤巧,好裁花剪叶。
两宋之,骈散互见。去华丽而为质实,弃典事而为白描。
元明骈衰,坛静寂。作者寥寥,无名家出世;宏疏疏,乏佳品现身。骈有清朝之兴,后世谓乾嘉之隆。名手辈出,佳作日富。于绮藻丰缛之中,存简质清刚之致;于踵事增华之间,织丽词美语之句。或清新灵秀取巧,或平质疏峻见长。
陈维崧一代之豪,渊博雄肆,传《四六金针》之作;李兆洛阳湖一派,研精极虑,存《骈体钞》一书。众采竞驰,数袁、孙、刘、邵;群英荟萃,有吴、曾、洪、孔。煌煌青史,数几位诗伯宗;熠熠坛,传百世名篇佳作。孔明遗训子之书,袁枚哭祭妹之,王右军书兰亭集序,刘禹锡笑陋室之铭。春华秋月,各擅胜场;姹紫嫣红,互呈**。屈指细数,无一非骈体之作;潜心深思,岂能做敝帚之弃。铺锦织绣,脍炙于人口;锻字炼句,百嚼而不厌。日月山川,皆赴笔下之约;草木亭阁,俱演纸上之景。
趣味链接:你知道“杂记”吗?
杂记是除传状、碑志以外的一切记叙章,它包括较广,有人物记事、山川草木自然之景。化名胜古迹、历史掌握、遗遗事、社会风俗杂谈、读书杂记等。这类章手法灵活,构思巧妙,形式多样。如《桃花源记》、《项脊轩志》《梅花岭记》等。
散酣畅淋漓中诉说情感
散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学体裁,指不讲究韵律的散体章,包括杂、随笔、游记等。是最自由的体,不讲究音韵,不讲究排比,没有任何的束缚及限制,也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行体例。通常一篇散具有一个或多个中心思想,以抒情、记叙、论理等方式表达。
散的特点,形散而神不散,章笔随意但字字句句都与主题中心有关。短小优美,生动有趣。我国传统意义上的散,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甲骨,是除诗歌、戏剧、小说、辞赋以外的所有散体章,包括政论、史论、传记、游记、书信、日记、奏疏、小品、表、序等各体论说、杂。因为这些章,既是美好思想情操的载体,也是语言艺术的典范,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它浇灌了各个时代的学园地,也沾溉了历代人,至今仍使人们受益。
散主要分叙事性散,抒情散和哲理散。
先秦散包括诸子散和历史散。诸子散以论说为主,如《论语》《孟子》《庄子》;历史散是以历史题材为主的散,凡记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章和书籍都是历史散,如《左传》。
西汉时期的司马迁的《史记》把传记散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东汉以后,开始出现了书、记、碑、铭、论、序等个体单篇散形式。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四人被后世誉为汉赋四大家。另说,司马相如,枚乘,贾谊,淮南小山。
唐宋散在古运动的推动下,散的写法日益繁复,出现了学散,产生了不少优秀的山水游记、寓言、传记、杂等作品,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也在此时涌现。
明代散先有“七子”以拟古为主,后有唐宋派主张作品“皆自胸中流出”,较为有名的是归有光。
清代散:以桐城派为代表的清代散,注重“义理”的体现。桐城派的代表作家姚鼐对我国古代散体加以总结,分为13类,包括论辩、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说、箴铭、颂赞、辞赋、哀奠。
现代散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学样式。特点是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片断或生活事件的描述,表达作者的观点、感情,并揭示其社会意义,它可以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加工创造;不一定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而是着重于表现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具有选材、构思的灵活性和较强的抒情性,散中的“我”通常是作者自己;语言不受韵律的限制,表达方式多样,可将叙述、议论、抒情、描写融为一体,也可以有所侧重;根据内容和主题的需要,可以像小说那样,通过对典型性的细节欲生活片段,作形象描写、心理刻画、环境渲染、气氛烘托等,也可像诗歌那样运用象征等艺术手法,创设一定的艺术意境。散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杂、短评、小品、随笔、速写、特写、游记、通讯、书信、日记、回忆录等都属于散。
总之,散篇幅短小、形式自由、取材广泛、写法灵活、语言优美,能比较迅速地反映生活,深受人们喜爱。
趣味链接:你知道“论辩”吗?
论辩:是古代的一种论体。有“原……”、“……论”、“……辩”等题形式。这种体是作者对某种理论、主张、政治制度或社会习俗等,从根本上考察、探讨,辨是非,别真伪,表明看法、观点、澄清对错的体。援事引例,引经据典,或论其事实,或批驳谬误,语言富有论辩力,逻辑性强,又颇具彩。如《原毁》、《过秦论》、《讳辩》等。
神话诡秘的学色
神话是远古人民表现对自然及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它是人类早期的不自觉的艺术创作。神话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由于远古时代生产力的水平很低,人们不能科学地解释世界、自然现象和原始社会化生活的起源和变化,以他们贫乏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
神话产生于人类远古时代。作为民间学的源头之一,有力的证明了劳动人民从来就是精神明的创造者,也揭示了民间学从一开始就与人民的生活和历史有着密切的联系。神话的本质是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神话是已经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神话作为民间学的一种形式,是远古时代的人民所创造的反映自然界、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社会形态的具有高度幻想性的故事。
神话的产生和原始人类为了自身生存而进行的同大自然的斗争结合在一起。当时生产根据简陋,变幻莫测的自然力对人类形成严重的威胁,与此同时,原始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也处于极为幼稚的阶段。举凡日月的运行、昼夜的变化、水旱灾害的产生,生老病死等,都使他们迷惑、惊奇和恐慌。诸如此类的自然现象,都和原始人类的生产、生活有密切关系,他们迫切地希望认识自然,于是便以自身为依据,想象天地万物都和人一样,有着生命、意志的;对于自然现象的过程和因果关系,也加以人间形式的假设和幻想,并以为自然界的一切都受有灵感的神的主宰。在这种思想支配下,所有的自然物和自然力都被神化了。原始人不想屈服,与大自然展开了不懈的斗争,一心渴望认识自然、征服自然,减轻劳动,保障生活。他们把这一意志和愿望通过不自觉的想象化为具体的形象和生动的情节,于是便有了神话的产生。由此可见,神话是原始人在那极为困难的条件下,企图认识自然、控制自然的一种精神活动。
神话的产生还取决于当时的社会性质。当时人们必须依靠集体,共同获得生活资料,抵御野兽和敌人;劳动所得有限,必须平均分配。在原始公社制度下,人与自然的主要矛盾,成为人民注意的中心。因此,解释自然和制服自然,就成为神话的主要内容。同时,由于人们的利益一致,在集体生产中涌现出来的技艺超群、勇敢刚强的人物,受到全体成员的崇敬,被赋予神奇的能力而成为神或半神。在他们身上,寄托了原始人制服自然的愿望。
有一部分神话表现了部落间的战争。这部分神话主要产生在原始公社制的后期。当时公社制趋于解体,但部落间为了占有生活资料而产生的斗争仍是全民的事业。战争的胜利和领导者的业绩被看作集体的威力和光荣的标志。因此,人们同样自发地通过幻想把战争过程和指挥者予以神化,使这部分故事成为神话的一个组成部分。
由此可见,神话所反映的是原始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一种反映现实的观念形态,是产生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只是由于神话反映客观世界是通过人类童年期自发的、幼稚的幻想的折光,因而呈现出独特的形态。神话的产生既然有其特定的现实基础和思想基础,因此决定了它的兴旺时期只能是人类的童年。随着历史的发展,大自然逐步被支配,人们的认识提高,阶段产生,注意中心转移;这时,对自然和社会的神化不再成为人类意识的特征,民间学作为劳动人民生活和思想的一面镜子,从内容到表现方法上都必然产生较大的改变。在这种情况下,神话或迟或缓地趋于消亡,有的则变形为别的民间学种类,如传说、故事等由于神话思维方式的残存,在民间还会产生一些关于灾异的迷信、变形的幻想和新生的鬼神,但是迷信和一般的幻想并不等于神话。它们的产生,从另一侧面证实神话的繁荣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当然,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神话仍然在人民中流传。但是,由于生产和生活情况的变化,流行的趋势逐渐减弱;而且口耳相传,不仅会变动,也容易失传。神话是远古时期的产物,它的流传又因为社会性质的改变而造成变形或消亡,因此它的保存特别依赖于古献的记录。但由于我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初期战乱频仍,往往造成书籍大量散失,致使一些侥幸入书的神化,也得不到保存。象秦始皇焚书,项羽烧咸阳,乃至西汉、汉魏、两晋之交的动乱,都造成书籍的大量流失。目前古籍中记述神话较多的有《山海经》、《楚辞》等,在《国语》、《左传》及《论衡》等书中也保存有片段材料。材料虽少,但仍可以看出我国古代原来的神话是体系庞大、内容十分丰富的。
趣味链接:你知道“中国民间四大传说”
《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白蛇传》和《牛郎织女》并称为中国民间四大传说。梁祝的故事最早见于唐梁载言的《十道四蕃志》,记载了梁、祝“二人尝同学”、“同冢”的故事;孟姜女的传说起源于《左传》杞梁妻拒绝齐侯郊吊,遵守礼法的记载,后来加上《檀弓》的“齐庄公袭莒于夺(隧),杞良死焉;白蛇的故事形成最晚,起源:一说源于唐传奇《白蛇记》;一说源于《西湖三塔记》;牛郎织女的传说始于《诗经大东》:“跂彼织女”、“睆彼牵牛”的记载。
诗歌具有韵律美的抒情言志载体
诗歌是一种主情的学体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诗歌是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彩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学形式。
诗歌起源于上古的社会生活,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而产生的一种有韵律、富有感**彩的语言形式。《尚书虞书》:“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礼记乐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早期,诗、歌与乐、舞是合为一体的。诗即歌词,在实际表演中总是配合音乐、舞蹈而歌唱,后来诗、歌、乐、舞各自发展,独立成体,诗与歌统称诗歌。
诗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学特质的学样式。来源于古代人们的劳动号子和民歌,原是诗与歌的总称。开始诗和歌不分,诗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统称为诗歌。中国诗歌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如,《诗经》《楚辞》和《汉乐府》以及无数诗人的作品。
诗歌发展经历了《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诗建安诗歌魏晋南北朝民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诗歌现代诗的发展历程。
诗歌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学体裁,它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美。
我国现代诗人、学评论家何其芳曾说:“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学样式,它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炼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的语言。”这个定义性的说明,概括了诗歌的几个基本特点: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第二,抒情言志,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第三,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第四,语言具有音乐美。
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我国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六曰颂。”其间有一个绝句叫:“三光日月星,四诗风颂”。这“六义”中,“风、、颂”是指《诗经》的诗篇种类,“赋、比、兴”就是诗中的表现手法。
古代诗歌分类主要有两种方法:第一,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第二,按内容来分类: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悼亡诗、讽谕诗。
现代诗歌的分类有多种方法,根据不同的原则和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种类。基本的有以下几种:第一,按照作品内容的表达方式划分,可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第二,按照作品语言的音韵格律和结构形式分类,可分为格律诗、自由诗和散诗。
趣味链接:史上最多产的诗人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人称“小李白”。主要作品为《书愤》、《示儿》、《钗头凤》等。结为《剑南诗稿》、《渭南集》、《老学魔笔记》。中国古代最高产的诗人,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是我国现有存诗最多的诗人。
唐传奇脍炙人口的言短篇小说
传奇本是传述奇闻异事的意思,唐传奇是指唐代流行的言短篇小说。它远继神话传说和史传学,近承魏晋南北朝志怪和志人小说,发展成为一种以史传笔法写奇闻异事的小说体式。唐传奇内容更加丰富,题材更为广泛,艺术上也更成熟。唐传奇“始有意为小说”,标志著中国古代小说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创作阶段。
唐代经济繁荣,特别是城市经济迅速发展,使市民的化生活丰富,各种民间艺术得以发展,为传奇小说创作奠定了社会的基础。唐代各种学形式的繁荣,并相互借鉴,相互融合,互相促进,也为唐传奇在题材内容和写作技巧上提供了营养。唐代科举考试中的“温卷”之风,也推动了传奇的发展。魏晋南北朝以来志怪及志人小说的创作则是唐传奇产生的学渊源。
初、盛唐是唐传奇的发轫时期,也是由六朝志怪到成熟的唐传奇的过渡。作品数量不多,现存有王度的《古镜记》、无名氏的《补江总白猿传》、张鷟的《游仙窟》,内容近于志怪,艺术上也不够成熟。中唐是唐传奇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不仅作家和作品数量最多,而且颇有名家名作涌现。如陈玄祐的《离魂记》、沈既济的《任氏传》、李朝威的《柳毅传》、元稹的《莺莺传》、白行简的《李娃传》、蒋防的《霍小玉传》、陈鸿的《长恨歌传》等。内容题材涉及到爱情、历史、政治、豪侠、志怪、神仙等,但大多作品体现了较强的现实精神,创作方法与艺术技巧更加成熟。晚唐是唐传奇的衰落事情。虽然作品数量不少,并出现了专集,如牛僧孺的《玄怪录》、皇甫枚的《三水小牍》、裴鉶的《传奇》等,但内容较为单薄,艺术上也较为粗俗。唯有豪侠题材的作品成就较高,如传为杜光庭的《虬髯客传》就是最著名的作品。
唐传奇题材广泛,大多取材于现实生活。其中数量最多、成就最高的是描写婚姻爱情题材的作品,如《柳毅传》、《莺莺传》、《李娃传》、《霍小玉传》等。这类作品表现了对婚姻爱情生活自由的向往和追求,抨击了封建礼教、婚姻制度和门第等级观念。其次有讽刺批评社会的一些现象的作品,如《枕中记》、《南柯太守传》等,体现了一定的现实批判精神。还有政治历史题材的作品,如《高力士外传》、《长恨歌传》、《东城父老传》等,往往借历史表达思想情感。此外,描写义侠刺客的题材的作品也不少,如《聂隐娘》、《红线》、《昆仑奴》、《虬髯客传》、《谢小娥传》等,反映了反抗强暴和侠义的思想精神。另外还有一些描写神仙鬼怪的作品,如《古镜记》、《补江总白猿记》等。
唐传奇开辟了一片崭新的艺术天地。通过虚构的故事和虚构的人物,它比以往的任何学样式,能够更自由更方便更具体地反映人们的生存状态和生活理想,从而影响人们的生活趣味,由此而言,它在学史上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传奇这种言小说样式在宋代一度衰落,到元、明又出现了不少优秀的、较唐传奇在各方面都有所发展的创作,并被改写为白话小说。事实上,中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在艺术上的成熟,与传奇体有很大关系。
由于唐传奇的兴起本身与民间学有一定关系,在其发展过程中又不断吸收民间的素材,这使得人创作同大众的爱好有所接近,这对于学的发展也是很重要的。在众多的传奇作品中,我们看到追求自由的爱情成为中心主题,而妓女、婢妾这类低贱的社会成员成为作品歌颂的物件,这里面就反映着大众的心理。所以它为后世面向市井民众的艺所吸收。
最显著的是在元明戏曲中,大量移植唐传奇的人物故事进行创作,诸如王实甫《西厢记》源于《莺莺传》,郑德辉《倩女离魂》取材于《离魂记》,石君宝《李亚仙诗酒曲江池》取材于《李娃传》,汤显祖《紫荆记》取材于《霍小玉传》等等,不下于数十种。可以说,唐传奇为中国古代一大批优秀的戏曲提供了基本素材。
趣味链接:金庸与唐传奇
唐传奇是中国古典小说成熟的开端,是影响金庸创作最大的奇书。金庸还专门为其写过系列章《三十三剑客图》,并对其中的《虬髯客传》作出了高度评价。金庸小说情境的玄幻,故事情节的曲折,人物形象的鲜明,引人猜想的悬念等等与其读大量的唐传奇有极大的关系,可以说唐传奇对金庸的小说创作上的贡献功不可没。
戏剧呈现多彩的舞台表演舞台
戏剧,指以语言、动作,舞蹈,音乐,木偶等形式达到叙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艺术的总称。学上的戏剧概念是指为戏剧表演所创作的脚本,即剧本。戏剧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木偶戏等。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综合艺术。
中国戏剧主要包括戏曲和话剧:戏曲是中国固有的传统戏剧,话剧则是20世纪引进的西方戏剧形式。中国古典戏曲是中华民族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以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为历代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而且,在世界剧坛上也占有独特的位置,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戏曲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秦汉时代。但形成过程相当漫长,到了宋元之际才得成型。成熟的戏曲要从元杂剧算起,经历、明、清的不断发展成熟而进入现代,历八百多年繁盛不败,如今有360多个剧种。中国古典戏曲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曾先后出现了宋元南戏、元代杂剧、明清传奇、清代地方戏及近、现代戏曲等四种基本形式。宋元南戏大约产生在北宋末年和南宋初年,浙江的温州以及福建的泉州、福州一带,是戏曲的成型时期。元代杂剧也叫北曲杂剧,元杂剧最早产生于金朝末年河北真定、山西平阳一带。盛行于元代,元杂剧是中国戏曲的第一个黄金时代。它达到了很高的学水准,以至单从诗体而言,古人早就将唐诗、宋词、元曲并称。明清传奇是由宋元南戏发展而成的戏曲形式。它在产生于元末,在明初流传,到了明嘉靖年间兴盛,至万历而极盛,并延至明末清初,作品之多号称“词山曲海”。清代地方戏是古典戏曲的第三个阶段。它和近、现代戏曲有着共同的艺术形式。清康熙末叶,各地的地方戏蓬勃兴起,被称为花部,进入乾隆年代开始与称为部的昆剧争胜。至乾隆末叶,花部压倒部,占据了舞台统治地位,直至道光末叶。这150多年就是清代地方戏的时代。1840年1919年的戏曲称近代戏曲,内容包括同治、光绪年间形成的京剧以及20世纪初出现的一段戏曲改良运动。“五四”新化运动中,传统戏曲受到激烈的批判,此后戏曲便进入现代戏曲时代。京剧的形成是清代地方戏发达的结果,而京剧成为全国性的代表剧种后一点也没有压抑地方戏的发展。从清代地方戏到京剧,是中国戏曲极度繁盛的时代。中国话剧只有百年的历史。从西方引入中国,20世纪初到“五四”前称“明新戏”,这种早期话剧仍具有一些戏曲的特点。“五四”以后重行照原样引进西方戏剧,形式是现实主义戏剧,称“新剧”。1928年起称“话剧”,沿用至今。
只要是一个空间,便可以成为戏剧演出的场所,一般称为“剧场”。历史上,有许多专门供戏剧活动使用的场所,有的在户外、有的在室内。这些专供戏剧演出的场所包括剧场、戏院、舞台等。
在中国古代,所谓的舞台最早是用在歌舞仪式上,舞者进行仪式时所站的一块以土推成的高台,随著戏剧发展逐渐成熟,而出现了戏棚、戏台、戏亭、勾栏等演出场所。
目前多以演员称呼戏剧中的表演者。在中国历史上,还有许多称呼戏剧表演者的称呼,例如戏子、优伶、娼优、伶人、散乐等,而因为在中国过去戏剧的表演者身份并不高,这些称呼许多也有著刻意贬损的意味,而以“娼”称呼戏剧表演者,固然是因为表演者是歌者,但是在历史上有长的时期戏剧表演与娼妓之间的确关系密切。
而戏剧表演者所组成的组织,多称为戏团,过去多称为是戏班,而如果是某一户富有人家自己经营,为了自己的娱乐所训练出的戏班,叫做家班,家班在明代之后普遍。
趣味链接:你知道“传状”吗?
传状是记述个人生平事迹的章。一般来说多为记述那些在历史上较有影响而事迹突出的已死的人物生平事迹。多采取叙述、描写等手法,展示人物的生平风貌。这种体,贯用于史书。诸如《苏武传》、《张衡传》、《海瑞传》,等等。传状有突破的朝代是明代,明人传状不仅格外关注践行日常人伦的平民,塑造出一批平民化的道德人物形象,而且尤好为出身平民的“畸人”立传,包括符合传统价值观念的奇节独行之士和富于时代化特征的**形骸之士.明人传状传主身份的平民化,从一个方面昭示出明代人勇于突破“区隔”界限的时代化风向.在传主事迹的选取方面,明人传状偏好选择传主的奇特之事、奇异之事与奇趣之事,加以重笔渲染.
小说虚构中体现生活
小说是学体裁四分法中的一大样式。它是通过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描写环境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的一种学体裁。
小说是学的一种样式,一般描写人物故事,塑造多种多样的人物形象,但亦有例外。它是拥有完整布局、发展及主题的学作品。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学体裁。
小说的价值本质是以时间为序列、以某一人物为主线的,非常详细地、全面地反映社会生活中各种角色的价值关系(政治关系、经济关系和化关系)的产生、发展与消亡过程,非常细致地、综合地展示各种价值关系的相互作用,其中爱情小说的价值本质是反映两性之间恋爱、婚姻与家庭关系的演变过程。
与其他学样式相比,小说的容量较大,它可以细致的展现人物性格和人物命运,可以表现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同时还可以描述人物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小说的优势是可以提供整体的,广阔的社会生活。
“虚构性”,是小说的本质。“捕捉人物生活的感觉经验”,是小说竭力要挖掘的艺术内容,其感觉经验愈是新鲜、细微、独特、准确、深刻,就愈是小说化。“虚构性”与“捕捉人物生活的感觉经验”,是上述要素中最能体现小说性质的东西。小说塑造人物,可以以某一真人为模特儿,综合其他人的一些事迹,如鲁迅所说:“人物的模特儿,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任何一部优秀的小说,总有使人难忘的典型人物。人们可以通过这些艺术典型的镜子,看到、理解许多人的面目。
故事情节来源于生活,它是现实生活的提炼,它比现实生活更集中,更有代表性。现实生活中的事件和矛盾是有始有终,有起有伏,并有一定发展过程的,因而小说情节的展开,也是有段落,有过程的。这个过程一般分为开端、发展、**、结局四个部分。有时还有序幕和尾声。在作品中,情节的安排决定于作者的艺术构思,并不一定按照现实生活中的事件发生、发展的自然顺序,有时可以省略某一部分,有时也可颠倒或交错。小说与作一样,也注重描写和选材。一部好的小说就总能让人身临其境,而不像科学报告那样枯燥。作者总是能以优美的笔、生动的描写和不可思议的想象把这个故事牢牢地刻印在读者的脑海里。以上说的是传统小说的一些特点。
小说分为四种:
微型小说是一种比短篇更短的小说完全符合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中忙碌的人们的阅读习惯。一般认为微小说的篇幅应在两千字以下。因为题材常是生活经验的片段,因此可以是有头无尾、有尾无头、甚至无头无尾。**放在结尾,**一出马上完结,营造余音绕梁的意境。
短篇小说篇幅在几千到两万多字的小说会被划归短篇小说。在它的特色中有所谓三一律一人一地一时,也就是减少角色、缩小舞台、短化故事中流动的时间。另外,虽然它们时常惜墨如金,但一般认为短篇小说仍应符合小说的原始定义、也就是对细节有足够的刻划,绝非长篇故事的节略或纲要。
中篇小说篇幅在三万字至十万字之间的小说,也有少数十几万字也算是中篇而不算做长篇。一般认为是较容易成功的小说。因为对初涉创作领域的人而言,写作长篇易陷入多数的情节造成凌乱难收的困境,而写作短篇不是转折太少而单调、就是转折太多却显得拥挤。这时考虑将原本的构想改成中篇是一个广受推荐的建议。
长篇小说反映的事情很多,内容很丰富,字数过少很难成为长篇。而长篇小说字数最为不定,字数差距最大。有十几万字的(这算是长篇小说字数的底线了),更有上百万字甚至几百万字的长篇小说。
趣味链接:你知道“书说”吗
书说:“书”指一般书信。“?说”指阐明事物、问题的义理。把二者归为一类里,是因为“书”在内容上往往同“说”相同,辨析事物,解释义理,二者常常在叙述中表明观点、见解的,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例如《捕蛇者说》、《黄生借书说》、《答李翊书》、《报刘一丈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