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繁体版 第三回 害忠良千古奇冤 奉礼教毁却良缘1

第三回 害忠良千古奇冤 奉礼教毁却良缘1


宠婚一扛上三只狼 影帝的绯闻情人 霸爱小狂妃 召唤卡神 校花的贴身天师 神城 王子的心维修中 绝代双骄小鱼儿重生 高手寂寞2 魔女的腹黑王子

第三回 害忠良千古奇冤 奉礼教毁却良缘1

第一节

?见岳家军再次大举出征,无奈之下孤注一掷,倾巢而出的刘豫,同时赶忙向金朝哀求救兵。

这时,恰逢金主吴乞买病故,立庙号金太宗。新登基的金主合剌(汉名完颜亶)是吴乞买的侄子,他讨厌刘豫的为人,对其求救置之不理。

刘豫不得不硬着头皮与大宋硬抗,可数次作战全部失败,他的拚死反击被彻底粉碎。

此时大宋北伐局面大好,齐、金兵将校控制不了部下,纷纷投降。连甚得昌平王兀术喜爱的原辽降将韩常,也想过要投奔岳家军,并派人与岳家军联络。

岳家军已经深入河南地区,此处为大宋故地,大宋帝陵所在。在金宋之间的战争中,也是受到战火摧残最厉害的地方。

本地百姓在金人的残酷屠杀下,早已无法生活下去。看到岳家军北伐,无数百姓不顾生死,齐来帮助岳家军。

在百姓们的支持下,岳家军先后收复颍昌、郑州、洛阳各地。

此时,发现战况不妙的大金朝廷,这才调动重兵前来抵挡北伐宋军的攻势。

但岳家军气势如洪,在平原上在骑兵野战中连续战胜粘罕为主、兀术为副的金人精兵。此后,拥有优势兵力的金人连战连败,岳家军则连战连胜,一直追击金军到原大宋东京附近的朱仙镇。

深感岳家军厉害的金人,发出无奈的感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并收缩兵力,准备退回黄河以北固守,利用河北大平原有利地形,拖垮宋军。

出于担心宋军真的打到北方,金人又将赵佶和赵恒二帝迁到比原女真故地更北面的五国城。

二帝及随行人员在押送的金人驱赶之下拚命赶路,到达五国城时,随行人员只余下一百多人,赵老官家赵佶的皇后郑氏也死在北迁的路途中。

连战皆捷、士气高涨的岳家军将士,都认为现在是北伐的最好时机,没人想到,此次出兵是在朝廷没有许可的基础上。

在岳家军众将和谋士会聚讨论下一步军事计划的时候,岳帅拒绝了岳灵提出的:“联合北伐诸将,固守黄河沿线,经营已收复的土地,并在此地休生养息;既可以免除朝廷的猜忌,也可以等待给金人致命一击的机会。”的远期战略目标。

一心一意要报答君恩的岳帅,决定借机渡过黄河收复失地,在朱仙镇招兵买马、联络黄河两岸各路义军,还对诸将言说:“直捣黄龙,与诸君痛饮耳!”。

岳飞准备渡河北伐的消息传到朝中,天子赵构对他不奉诏令,进而擅自招兵买马、联络义军的行为十分反感和恼怒。

一群主和的大臣更是借机向皇帝屡进谗言,极力述说岳飞跋扈不可信,要防止其拥兵反叛。

朝廷先是下令岳飞撤军,但岳帅抗令不遵。后来,朝廷下达的旨意越来越严厉,甚至有隐指岳家军谋叛的意思。

意识到朝廷决不会同意北渡黄河,为了保住此次北伐的成果,无奈的岳帅最终接受了岳灵的建议,以固定已经收复的土地为由向朝廷上奏,请求允许岳家军收复西京后留守。

此时的岳灵虽然说服了自己的父帅和军中将领,但内心深处却越来越担心,总想着议和的朝廷会不会理解父帅为成大事不计其余的做法?天子和朝中重臣根本就不支持现在北伐,万一采取了什么激烈的手段,父帅的下场又能比自己的父亲好多少?!搞不好就是更惨的结果。

从战场形势来看,北伐的宋军此时仅有二十多万人,其它的部队远不及岳家军的实力。

开战之前,金朝老皇帝吴乞买突然故去,新任皇帝合剌由于自身对刘豫的厌恶,故意放弃了在战事初期出兵的良机,任由宋军进攻伪齐;没多久,大金朝内部又发生了原辽降臣叛乱,金军被迫调动大批军队北上平叛。

在大金内部如此纷乱的情况下,岳家军做到了连战皆捷。

北伐所得到的战果并不是很大,金军损失兵力总数不过才两、三万人、马匹万余匹,其战事损失并没有达到伤筋动骨的地步,仍然有实力进行反扑。

更何况,就算能够顺利收复中原故地,能否长期坚守还是个问题。

一过黄河,就是地势平坦开阔的大宋北部和幽云平原,最利于金人充分发挥他们在骑兵上的优势,现在金人的战损也远未丧失反扑之力。如果大金回过神儿来,他们北方还有数十万的精锐骑兵,到时的战事会如何,只怕任何人也不敢打保票。

宋军以步兵为主,在根本不利于步兵守卫的平原上对抗骑兵,这在金人第一次入侵幽云之时就已经有了结果:二十几万宋军被包围在几个城市之中,不到一个月防线就完全崩溃,固然有郭药师投降的因素,但步兵与与骑兵对垒的劣势也不容轻视。

所以,当年清义道长才会建议朝廷消灭西夏,以获得精兵和优良马种,据西北而有中原。

现在,宋军的猛攻虽然使得金人连败,但想在平原上依靠并不精锐的步兵彻底击败比自己还要多的金人精锐骑兵,还要在此之后挡住金人的反攻,难度也太大了些吧?

在岳灵的眼中,现在能够固定已经收复的土地,集聚力量以求将来恢复中原才是正理。

这段时间,她在说服了父帅之后,一直安排收复地区的守卫,并派探马查看金军是否真的已经撤离黄河南岸,准备在他们撤退之后彻底收复黄河以南地区。

第二节

绍兴二年末,大金军神粘罕因过于狂傲,再加上实力过强,已经严重威胁到皇帝的地位,也侵夺了其他女真贵族的权力,引起了金主合剌和众臣不满。

金主合剌和斜也、挞懒合谋,借粘罕多次败给岳飞之机,将粘罕的亲信逐一除去,最后以“指挥失利、逆旨犯上”的罪名将粘罕下狱。

入狱后,想不通的粘罕上书金主合剌,自陈自己的功绩,追问将自己下狱的原由;同时,一心想找岳家军报仇的粘罕还提醒金主,岳家军不除大金难安,请求准许自己重上战场。

金主合剌倒也直接,公开下旨批驳粘罕,明确指责其狂妄自大、不听指挥,至于其历来的功绩,也不过是保住了他一家人的平安。

知道自己已经成为了众矢之的,一个月不到,愤怒、无助的粘罕便在监狱中忧愤而终,终年五十七岁。

粘罕死后,主张用诱降的策略引诱大宋放弃抵抗的斜也、挞懒得势,控制了大金朝政。

反对与宋和谈的另一大金军神兀术,被迫以身体不适为由暂时不理军事,金人坚持彻底灭亡宋朝的一系遭到沉重打击。

为改善与大宋的关系,金主将原先给大宋二帝封号中的污辱之义去掉,追封已经死去的宋朝老皇帝赵佶追封为天水郡王,从二品的二品昏德公升为一品;将钦宗封为天水郡公,从三品重昏侯升为二品。

随即,斜也、挞懒上奏金主合剌废掉尽打败仗的伪齐刘豫,以表示大金和谈的诚意。

看到金朝对大宋态度有了很大的改变,为了与金和谈,天子赵构又起用秦桧任右仆射兼知枢密院事,为右相。并在朝会之后,单独留下秦桧询问和议的策略。

有过一次失败经历的秦桧小心了许多,经过反复试探确定了天子是真心想和金人讲和,便要求赵构授予其和议的全权,声称不许众臣提出异议、干预大计。

看到宋金大势使得乞和求降政策成为可能,已经是打定投降主意,以断绝臣民中“迎回二帝”可能性的天子赵构,坚定不移地满足了秦桧的全部要求。

得到全部大权和天子保证一定求和保证的秦桧,为向金人表示其卖国的决心,逼迫岳家军放弃已经收复的土地撤退回原驻地。岳帅上书朝廷,请求固定原地。

秦桧再次以枢密院的名义下令,将也已经进逼黄河的张俊、韩世忠、杨沂中所部撤回,再以岳家军已成孤军、不可久留为借口,一天之内连下十二道金牌,严令岳飞马上退兵回原驻地。

岳家军众将士抱头痛哭,岳飞愤慨地说:“十年之功,废于一旦!”

无数百姓听说岳家军将要撤离,都前来阻拦,哭诉如果岳家军退走,他们就没有活路了。

但无法真的背叛朝廷的岳飞只能忍痛下令推迟三天撤退,护送愿意南下的百姓们撤离,已经收复的土地又白白送回到金人手中。

虞水灵最后一次站在黄河岸边,遥望烟雾迷漫的对岸,心中痛不可忍!

金军已经远远撤离了黄河一线,如果此时朝廷有恢复之志,北伐之军全线压上,固守黄河、巩固已经获得的战果并不是不可能的事,至少可以收复黄河以南的大宋故地、和已经被岳家军控制的河南大宋历代帝陵所在地。

但现在,其他几路北北伐大军已经被迫撤离,岳家军不服从撤军的命令也不可能。没有了朝廷粮饷的支持,已经被多年战乱给搞的家破人亡的黄河南北故宋百姓,根本无力长期支持岳家军。一旦没有了后勤,骁勇善战的岳家军最终只会被拖垮、被困死。

失去了这样有利的时机,下一次的北伐要到什么时候?还能这样的机会吗?

父亲,女儿该怎么去做?请你告诉我!虞水灵痛苦地在心中呐喊,却没有听到回音。

绍兴三年正月初一,赵构和秦桧不顾大部分臣民的反对,与以达懒为首的大金主和派乘两位金朝的皇帝交班,新君暂时无法理政的时机,签订了第一个“绍兴和议”:约定宋向金称臣纳贡,金将河南、陕西归还给宋。

负责在和议文本上签字画押的秦桧,不顾大宋颜面,居然恭恭敬敬的跪拜在金使面前完成了签字仪式。

不少大宋官员反对“讲和”,更无法忍受秦桧有辱朝廷尊严的举动。御使胡铨上奏章乞斩秦桧之头,结果被贬往偏远的昭州编管。天子赵构还特地下了一道诏书令,不许臣民效尤。

从此,秦桧在朝中的地位和权势都大大提高,两国之间的战和问题开始由他左右。

靖康以后,大宋前后主政的诸相不是以战为主、以和为辅,就是以和为主、以战为辅,一直是边打边谈,从无一人敢于提出只和不战。

在此次和议之前,只求保住半壁江山的天子赵构,则是经常动摇于和、战之间。从“抗金恢复”到有心乞和却无法求和、再到专意乞和,秦桧的“始唱邪谋”,在其中起了不小的作用。

大宋臣民在此次议和之后,认为秦桧是“罪上通于天,万死而不足以赎买”!

看清秦桧卖国投降真实面目的有识之士,干脆称一意卖国求和的秦桧是为“大宋第一奸相”。

可天子赵构因为解决了自己的心事,还是对秦桧荣宠有加,加官进爵以赏其和谈屈膝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