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繁体版 第二篇:女人塑造了男人(1)

第二篇:女人塑造了男人(1)


妖情 冷少轻轻爱:豪门弃妻 盛宠嫡妃:毒医三小姐 星·舞·缤纷天下 修仙风云传 带个外星人玩赌石 无上神兵 降龙天诀 狂凤逆天:废物七小姐 无限之最终恶魔

第二篇:女人塑造了男人(1)

第二篇 女人塑造了男人(1)(1/3)

《圣经》说上帝造人先造了亚当后才有了夏娃,因此世上有了男人后才有了女人。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男人被看作是天,而女人则被看作男人的附属物,女人没有其独立地位,封建礼教也用极为苛刻的教条来束缚她们,什么“三从四德”,“女子无才便是德”。她们要影响男人都很困难,更别说塑造了他们。可是,历史中就有那么几个女人,敢于冲破世俗偏偏敢于指点这些男人们,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女人塑造了男人。

独孤皇后佐夫成大业

有首歌这样唱道:“我的军功章上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的确,对于一个成功的男人来说,他之所以成功,除了靠他自己的禀赋和努力外,另一半还得归功于两个女人:一个是母亲,另一个是妻子。但母亲只能塑造儿子的性格特征,而妻子却塑造了丈夫的行为方式。所以婚后有个好妻子,那么他的事业便已成功了一半。

公元581年,北周大丞相,都督内外诸军事隋王杨坚废除周静帝,自称皇帝改国号隋,杨坚成为隋朝的开国皇帝。至此,一个新的王朝建立了。历史上改朝换代原本很正常。但是隋朝的建立不同之处就在于另一半的功劳还得归功于一个女人,即隋文帝的夫人独孤氏。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当初周宣帝死后,杨坚以外戚身份辅佐幼主,实际上他已完全掌握了朝政,与皇帝已经没有什么区别,文武百官也趁此机会讨好他,劝谏谋划,让杨坚以接受禅让的形式登基称帝,建立新朝代。起初杨坚一直在犹豫。在这关键时刻,独孤皇后却看清了形势:如果不按照群臣的意思去办,将会使得天下大乱。于是,她派人敦促杨坚说:“大势已定,你没有犹豫的必要,无毒不丈夫,当断不断,自取其乱,你不必退让,努力吧。”独狐氏这句“无毒不丈夫”起了很大作用。两年以后,杨坚见时机成熟,便在郑译、刘叻的策动下,逼静帝宇文阐禅位。公元581年,杨坚登上帝位,建立隋王朝,自己也逐渐成为一个有所作为的开明皇帝,独孤氏被立为皇后。历史不能假设。或许北周的灭亡是必然的。但是,从这可以看出,当时如果没有独孤氏对杨坚的鼓励与支持,也许就没有隋王朝的建立。那么独孤氏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

独孤皇后她出身北周的名门望族。其父亲是北周的大司马,姐姐是周明帝的皇后,长女又是周宣帝的皇后,这样的人家,可谓“贵戚之盛,莫与为比”,确实是当世无双的。但她却没有丝毫骄傲之气,相反,倒是能柔顺恭孝,谦卑自守。恭孝柔顺并不代表逆来顺受,独狐皇后也有自已的主张。这主要体现在她对待婚姻的态度上,她为求夫妻之间真诚相爱,要求杨坚不纳妾,不乱爱,即使以杨坚贵为帝王,也不能破坏这个原则。新婚后不久,有一次交谈中,独孤氏对杨坚说:“男人都有一个毛病,一得意,就妄自尊大,能和一个多情多义的人白头偕老,实在难得。”

杨坚不解:“你怎么有这样的想法?”

独孤氏肯定地说:“男人一旦得意,就视女人为玩偶。你看权势之家,宫廷之间,昏**乱,有谁尊重女人?”

“难道你怀疑我有对不住你的地方吗?”

“我父亲看中的是你相貌不凡,识见远大,说你将来一定会有成就。不过对一个女人来说,你事业有成就,如不能尊重我,始终如一地对我好,那对我又有什么意义呢?我父亲有5个姬妾,争宠夺位,家庭扰得不得安宁;几个哥哥都是如此,自寻烦恼,我见得多了。你要那样,我可受不了,也绝不答应你那样做。”想不到你这样多虑,我保证不会背弃你。我爱你之外,只有更加敬重你,我向你保证,除你之外,不和第二个女人有来往。“你敢发誓吗?”“我杨某如果背着你和第二个女人有来往,就遭天罚……”果然,值至杨坚贵为帝王后,也始终未曾纳妾,这样的婚姻关系在封建社会,尤其是帝王之家是非常难得的。

而在隋文帝如何治理朝政上,独狐皇后却不多做干预,只是适时发表自己的意见。隋朝初年,南朝的陈国尚存,皇帝并不是高枕无忧,加之边患不断,百废待兴,因此,创业是十分艰难的。为了更好地辅助皇帝,独孤皇后常常陪同上下朝,并在后庭等候,每每发现政有所失,便随时匡谏。她的许多建议,对于朝政多有裨益。独孤皇后深明事理,有一次突厥商人带来一箧明珠,价值八百万,幽州总管阴寿劝皇后买下为自己所用。独孤皇后当即表示:“这不是我所需的,当今戎狄屡屡侵略边关,将士疲劳,不如用这八百万分别奖赏有功的将士。”这件事使文武百官倍受感动,从此大家都敬重皇后,连杨坚这位皇帝也敬畏三分。

独孤皇后不仅尽心尽力相夫,自己也是遵从封建礼教的

要求,对族人和子女都严格要求。她经常教育几个公主说:“北周皇帝的几个公主,都没有妇人之德,嫁到夫家后,不尊重公婆,搅得家人不得安宁,这样的事,你们要引以为戒。”一次,独孤皇后侄女的丈夫死在并州,其嫂告知独孤皇后,说其已有身孕,请求准许不去参加葬礼。独孤皇后说:“女人应该服侍丈夫,这样的事,怎么能不去!况且她的婆婆还健在,你们理应去问问她。”结果由于她的婆婆不答应,独孤皇后的侄女只得前去参加葬礼。

作为皇后,独孤皇后遇大事能从大局出发,为国家的江山社稷考虑。外戚干权乱政,是历史上常见的弊病,这与皇后的态度事息息相关。独孤皇后在这方面处理得就十分谨慎,也很有分寸。如独孤后的表兄大都督崔长仁犯了死罪,皇上杨坚念其和皇后的亲戚关系,准备赦免他。独孤后知道此事,对文帝杨坚说:“处理国家大事,怎么能顾念私情呢?”随之,崔长仁被处死。独孤后的深明大义,博得了臣子们的称赞。

当时朝野之上对皇后的评价很高,史书记载说:“每与上言及政事,往往意合,宫中称为二圣。”“二圣”即文帝杨坚与独孤皇后由此可见独孤皇后在隋朝初建帝业中的作用。《后汉书》的作者范晔评论说:“家道正则化行天下,由近及远,自家刑国,配天作合,不亦大乎!兴云是系,不亦重乎!”的确,杨坚能平步青云,职位不断提高,最后登上皇帝的宝座,这多得益于独孤皇后的帮助:登基后,国势蒸蒸日上,也有独狐皇后的一份功劳。尽管隋朝没有传之久远,但独孤皇后的功德还是不可埋没的。

在中国历史上众多皇后中,独孤皇后相夫有道应属于贤妻型。她的确有其非凡的一面:一方面御夫有术,在历史上传为佳话;另一方面作为丈夫的另一只手,不仅为丈夫谋筹划,在关键时刻提出意见,还能为丈夫计深远。独孤皇后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位不可多得的相夫教子贤内助。把隋朝建立的另一半功劳颁给她我想也不为过吧!

长孙皇后贤德助贞观

中国自古就有阴阳调和之说,由此而产生许多诸如“男女搭配干活不累”,“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必定有个伟大的女人”等说法。在中国历史上,最成功的男人便非帝王莫属。如果按照上面的逻辑,借助阴阳调和之效,似乎若哪个男士能觅得一位“贤内助”,那么对其统治来说也就等于如虎添翼了。翻开历史,我们发现唐朝的长孙皇后便是男人心目中的这么一位贤内助,不知可不可以说因此才出现了“贞观之治”呢?

长孙氏是河南洛阳人,父亲长孙晟,是隋朝的左骁卫将军,母亲是隋朝扬州刺史高敬德之女。长孙氏自幼循规蹈矩,并且聪颖好学。长孙氏十三岁时与李渊的次子李世民成婚。公元618年,她被册为秦王妃。后来,长孙氏凭借她的智慧和豁达的处世哲学,使李世民在后来打天下,坐天下的斗争中如虎添翼。当年“玄武兵变”发生后,她一反软弱顺从的性格,勇敢地帮助李世民激励将士。公元626年,李世民最终以他的胆略和超人的才智成为唐朝真正的开国皇帝,夫贵妻荣,长孙氏也由秦王妃被提为皇后。

长孙皇后执掌凤印后,把后宫打理得有条有理。由于长孙皇后赏罚分明,人人竭力效忠,没有人整日提心吊胆,后宫中气氛比较宽松和谐。长孙皇后开明豁达,只要是太宗的孩子,不管是嫡生庶出,长孙皇后待如己出,加以爱护。豫章公主出生后母亲去世,长孙皇后主动收养,给公主的母爱甚至超过了长孙皇后自己的亲生儿女。她对妃嫔,甚至宫女体贴人微,当妃嫔、宫女有病时,长孙皇后总是亲自去探望,把自己用的好药、食物送给她们,使之尽快痊愈,给以安慰。因此,后宫上下都十分爱戴长孙皇后。整个后宫充满了欢声笑语,宫内上下都在一种温暖和谐的气氛中生活。为了使唐太宗把整个身心投入到管理国家大事中,长孙皇后尽量不让后宫事务影响唐太宗。太宗觉得她深明大义,就经常与长孙皇后谈论朝廷赏罚之事,皇后却非常谦虚,她引用《尚书?牧誓》中的话回答道:“‘牝鸡之晨,惟家之索。’我是个妇人,不能干预国家的政事!”太宗坚持与皇后谈论,皇后也始终不多发一言。在这一点上,她是十分明智的。但这并不是说她就什么都不管,而是用自己特殊的方式来影响唐太宗。

有一次,太宗下朝归来,满面怒容地吼道:“早晚杀了这个乡巴佬!”长孙皇后大吃一惊,却笑着问:“皇上又跟谁生气了?”太宗余怒未消,恨恨地说:“魏征这个老东西太不像话了,他经常当着满朝文武的面使我难堪,下不来台,真是可恨。”听了这话,长孙皇后默默退出,回到寝宫,穿上只有在册封、庆典、朝会仪式上穿的朝

服,端端正正地站在太宗前,然后深深一拜。太宗一看,惊诧问道:“皇后为何这样庄重严肃?”长孙皇后答道:“我听说只有君主贤明,采纳忠言,才能有正直的大臣出现;魏征的确是少见的正直的忠臣。这是皇上贤明、能采纳忠言的缘故了。有这样的君和臣,国家有幸、百姓有幸,所以我不能不向您表示祝贺。”太宗茅塞顿开,转怒为喜,对魏征的怨忿都转为内心的敬佩。感慨地说:“多亏皇后及时指点,给我敲了警钟,否则险些误了大事。”

还有一次长乐公主要出嫁了,长乐公主是长孙皇后的亲生女儿,生得聪明伶俐,才貌出众,深得太宗和长孙皇后的喜爱。太宗命长乐公主的嫁妆要超过永嘉长公主的一倍,永嘉长公主是高祖李渊的女儿。魏征听说此事,马上劝谏太宗说:“从前汉明帝要分封他的儿子,明帝说:‘我的儿子决不能高于先帝的儿子,所以分封的领地只能是先帝儿子们的一半。’现在陛下您的女儿出嫁,如果让公主的礼仪超过长公主,恐怕于理不合,请陛下考虑。太宗回到内宫后,把这件事告诉了长孙皇后,以为会招致长孙皇后的埋怨。谁知长孙皇后感慨地说:“魏征能够引用古今道理说服皇上控制私人感情,把事情办得更公正、更令人信服,这说明他真是一心为国的忠臣。魏征不过是你殿下的大臣,他能不顾自己的安危,冒犯皇上的威严,驳回不合理的决定,这是难能可贵的,皇上应该采纳他的忠言。”长孙皇后就是用这种方式来鼓励唐太宗听从忠臣的劝告的。她为了表明自己的态度,不让魏征觉得因为减少自己女儿的嫁妆而对他有什么看法,就派内宫太监带着五百匹帛,前往魏征的住宅赏赐给他。就这样,太宗上朝时,有魏征这样的忠臣劝诫;下朝后,有长孙皇后把关,勤政爱民,事事办得合情合理,深得民心,才有了“贞观之治”的繁盛。

长孙皇后不仅劝诫皇上采纳忠言,而且严于克己。长孙皇后一生崇尚节俭,一粒米、一寸布都视为有用之物,从不奢侈。在平时的生活中,长孙皇后服饰用具,力求简省。教育子女也是这样。一次,太子的乳母遂安夫人向皇后启奏说,太子的衣、食、住、行方面的器具不够排场。长孙皇后生气地回答:“作为太子就怕将来继位时道德修养没有树立起来;勤政爱民,礼贤下士的美名别人不知晓,至于日常生活用品够用就行了。你们应该多引导他,而不是替他要东西。”

长孙皇后不仅在生活这些细微之处深明大义,而且还能顾全大局。公元634年(贞观八年),长孙皇后旧病复发。病势沉重,太子李承乾入宫侍奉,秘密启奏皇后道:“医药已经用尽,您的病不见好转,请让我奏请父皇赦免囚犯,并度人人道观,希望能得到上天赐福助。”长孙皇后听后正色说:“人的死生命中注定,不是人力所给予的。我自忖一辈子行善不算少,从未做过恶事。赦罪是国家的大事,佛教、道教不过是产生在不同地域的宗教罢了,不仅国家政体无此弊端,而且是皇上所不作的,岂能因为我一个妇人而扰乱国家的法令?”太子不愿违背母后的意愿,还是把皇后的话告诉了左仆射房玄龄,房玄龄又把这些话奏闻太宗,太宗和侍臣们听了这些话,无不流泪叹息。朝臣们都请求大赦天下罪犯,长孙皇后听说以后,坚决要求撤销赦罪的决定,这个决定才没有实行。长孙皇后在病重和生命垂危之际,更表现出非凡的高尚品质和牺牲精神。公元636年贞观十年,长孙皇后与世长辞了,享年36岁,葬于昭陵(今陕西礼县东北)。

长孙皇后生前曾撰述古代妇女的善事,刻成十卷《女则》,并亲自为这部书写了序言。她告诫主管的官员道:“这些文章是我用来约束自己的。不想让皇上看到,也不要对皇上说。”皇后去世后,宫中的官员还是把这些事奏明太宗。太宗读了以后,把这些书拿给臣下们看,并且说:“皇后常规劝我,补足我的缺漏,自己也克已复礼,如今,我再不能听到她的话了,我失去了一位贤德的助手,真令人哀痛!但皇后此书是可以流传后代,教育后人啊。”

《圣经》说上帝造人先造了亚当后才有了夏娃,因此世上有了男人后才有了女人。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男人被看作是天,而女人则被看作男人的附属物,正因为女人没有其独立地位,所以她们的价值也只有通过男人的价值来实现。用句现代点的话来讲就是“女人只有通过征服男人来征服世界”,或许长孙皇后她并未想过要征服谁,但是由于她的深明大义,她的贤良淑德,已无形中影响了唐太宗,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家庭生活中,更是体现在对社会、对政治的一种影响,从而使得唐太宗励精图治,在其执政期间,出现了著名的“贞观之治”。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