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胡雪岩的仁义善举绝学
腹黑总裁霸娇妻 邪魅总裁替身妻 全职斗神 特工宠后 魔王大人明天见 网游之新的传说 星河霸血 灵异现场调查 尝欢掠爱 大汉列侯
第十章 胡雪岩的仁义善举绝学
孔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所以在孔子的哲学里,讲求“仁”“义”的人就是道德最高尚的人。商人不管是在历史上的政治地位,还是在人们的心里,都是最低下的。在人们看来,商人除了追逐利益之外,什么也可以不要,朋友、亲情、仁义……这些都会因为他们只向钱看的本性而被抛弃了。但是对于胡雪岩来说,却不能用看一般商人的眼光来看待他,他不仅是一个精明的商人,还是一个讲求仁义善举的仁者。
为富且仁是赚钱的根本
胡雪岩语录:有慈善心,肯施惠于人,以仁取众。
孔子的核心主张是“仁”,他要求统治者实行“仁政”,就是说统治者统治老百姓的时候不能采用暴力的手段,而要采用安抚的手段、和平的手段。
“为富不仁”这一成语讲的就是一个人富裕了还在欺压穷人,或者说这个人之所以富裕就是因为欺压穷人的结果。《白毛女》里的黄世仁就是一个典型的为富不仁的人,喜儿的父亲由于还不起债,而黄世仁就要霸占喜儿来抵债,喜儿逃婚跑入深山老林成了白毛女,后被经过此地的革命军相救,结果黄世仁肯定是没有好下场的。
不管是孟子的“性善论”还是荀子的“性恶论”,这似乎在告诉我们,“善”与“恶”永远都是一种辨证的关系。但是“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却一直在告诫我们不要为富不仁,要不然肯定没有好结果,天理昭昭,疏而不漏。
胡雪岩是一个富裕的人,并且是一个富可敌国的富人。但他的富裕却不是因为为富不仁而得来的,他富裕了也没有去做那些欺压百姓的事,相反地,他富裕了就一心在做好事、做善事。
雍正年间,京城里有一家规模很大的药店。这家药店制药选料特别地道,连皇帝都很信任他们的药,让他们承揽了为宫中“御药房”供应药品的全部生意。有一年“春闱”期间。由于前一年是个暖冬,没下多少雪,而一开春就气候反常了,导致春疫流行。赶考的举子们病倒了很多,有能够坚持的,也多是胃口不好,萎靡不振。由于古时科举考试的地方极其狭小,恰好就只能一个人活动的空间,并且只要进去考试了,不管时间多久,都要等考完了才能出来。在这样的环境中,春疫流行导致很多举子都不能参加考试了。
面对这样的情况,这家药店赶紧配制了一种专治时疫的药散,并托内务大臣奏报雍正皇帝,说是愿意将此药散奉送每一个入闱考试的举子,让他们带入闱中,以备不时之需。雍正皇帝本来就有些为当年会试能否顺利进行担心,有此好事,自然大为嘉许。于是这家药店派专人守在贡院门口,赶考举子入闱之时,不等他们开口,就在他们的考篮里放上一包药散。这些药散的包封纸印得十分考究,上有“奉旨”字样,而且在药包的另一面把自己药店的名称印在上面。
结果,这些药也许确实有作用,这一年入闱考试中途出场的人数大大减少。这一来,出闱的举子,不管中与不中,都来感谢这家药店。并且这些举子是来自全国各地的,他们把这家药店的名称带到了他们的家乡,使天下十八省,远至云南、贵州,都知道了京城里的这家药店,这家药店的生意一下子就兴隆起来。
胡雪岩得知了这条消息之后,他也想采用同样的方法来做一些好事,同时也来扩大胡庆余堂的名声。但是怎么送?送给谁呢?是送给举子吗,那会试的时间还没有到,根本就没有举子。最后胡雪岩想到了一条妙计,那就是送给军队,因为当兵的人是来自全国各地的,他们不仅能把自己的药店名号带到全国各地,而且军队里的人比举子们不知道要多多少倍,军队里本身所需要的量就大得多。
这个时候正是官兵与太平军作战的时期,既然是战争,肯定会有死伤,这个时候免费送药或者只收成本送药,肯定会受到军队统帅的欢迎。此时,南京已经被曾国藩的湘军拿下,清廷派重兵驻扎在南京外围,成为“江南大营”。胡雪岩于是准备大量应急药材,赠送给江南大营,尽管这是一些小药品,譬如诸葛行军散之类,但是这对于减少军队死亡方面的作用来说却是巨大的。由于这些药品确实有效用,于是胡雪岩和湘军、绿营达成协议,军队只要出本钱,然后由他派人去购买原材料,召集名医,配成金疮药之类的药品,送到营中。左宗棠知道后,感叹道:“胡氏为国之忠,不下于我。”胡雪岩的仁举换来了封疆大吏左宗棠的一句盛赞,而这一句盛赞,对于借助官场势力的商人来说,就更能博得了众人的信任与支持。
同时,由于战乱,老百姓辗转流离,因而瘟疫、病患常常是防不胜防。但是这些逃难的老百姓又没有钱来治病,所以,在逃难途中因瘟疫、疾病死去的人不计其数,基于此,胡雪岩下令各地钱庄,另设医铺,有钱收钱,无钱白看病,白送药。
正是胡雪岩的这种行为,使得天下人都知道,浙江有个“胡善人”。他为军营送药,曾国藩忍不住夸他,左宗棠也忍不住夸奖他,而使他成为忠义之士,最后因为左宗棠一道上书,使得朝廷赐予他红顶戴,黄马褂,可以骑马进京,这可是当时最荣耀的事。同时,由于这些被赠与对象的称赞,“胡庆余堂”的名声得以远扬传播,声名传开之后,就可以和清军粮台打交道,建立正式的官方销售渠道,把药材卖到军队里去。这样的生意,说实在的,真是一辈子吃不完。胡雪岩这一招,真称得上是“一箭双雕”,既做了好事,又带来了生意。
这就是胡雪岩为富且仁的精神,胡雪岩富可敌国了,但仍然“有慈善心,肯施惠于广大群众”,于是他为他自己树立起一座高大的丰碑,给自己带来了数不尽的财富。
一日一心得:“为富不仁”与“为富且仁”仅有一字之差,但是效果却完全不同。为富不仁的人绝对是人们唾弃的对象,而为富且仁的人肯定就是人们尊敬的人了。
做生意也要有行侠仗义之心
胡雪岩语录:做生意就是在江湖上走,那么,我们也要有点侠义之心。
“为国为民,侠之大者。”在我们的心目中,侠者就是那些打抱不平、锄奸除恶的人。大到为挽救一个国家的危亡,就像金庸笔下的郭靖一样;小到那些遇到不平事,就要管一管的人,就像金庸笔下的令狐冲一样。这些都是侠,所以,我们可以把侠定义为救人于危难之中的人。
但是侠就一定要救人于危难吗?不在这种情况下帮助人、救助人的人就不称作侠了吗?非也!所谓侠义之事不仅仅指那些在大是大非面前能伸张正义的人,那样给“侠”的定义就太窄了,那是只有武侠小说中才有的侠。但现实中不可能像小说里一样,时时有大是大非,处处有不平事,人人都有高强的本领,能惩治坏人。所以,现实中的人只要是能急人之难、对别人的困难伸出援助之手、能够助人为乐的人都可以称之为侠义之人,因为他们具有一颗侠者之心。
胡雪岩身为一名商人,他就时时有一颗侠者之心。
胡雪岩在王有龄的帮助下,在杭州开了一家阜康钱庄,因为刚开业不久,那些富豪对胡雪岩都不熟悉,都不敢把钱存进阜康钱庄,所以阜康钱庄的生意不怎么好。但自从绿营军官罗尚德不要利息、不要存折把一万一千两银子存入阜康钱庄之后,绿营里的官兵们就都来存款了。
有一天,来了一位绿营军官,要把自己的所有积蓄都存入阜康钱庄。这个绿营军官叫刘德生,湖北人。刘德生和罗尚德可以说是同一路的人,他家原本是个大地主,家里有一千多亩田地,日子过得舒舒服服。特别是刘德生,一副少爷派头。也许正是家里太富裕了,刘德生的爸妈又只有他这么一个宝贝儿子,所以对他也是宠爱有加。这样就造成了刘德生不务正业的品性,牌九、斗鸡,刘德生是样样在行,在镇上,只要哪个地方有博赌,都会有他刘德生的影子。在这样的情况下,等刘德生的父母去世之后,没过几年,刘德生就把他父母留给他的几十万家产输得一干二净,因此他在家乡成了人人指责的败家子。由于受不了家乡人的奚落和屈辱,无奈之下,刘德生只好背井离乡,来到浙江后参加了绿营军。
自从参军后,刘德生好像变了个人似的。玩牌九、斗鸡的毛病都改掉了,真的是洗心革面重新做人了。过了几年,由于他的上进,又作战勇敢,随后被升为军官。同时,他也开始拼命地赚钱,因为他知道贫穷时被人瞧不起的苦楚。几年之后,他积攒了七千两银子,因为他和罗尚德是同一支部队,所以他也要去江苏镇压太平军。而刘德生认为带这么多银票在身上太不安全,于是他想在出发之前找个钱庄把钱存起来。
杭州有这么多的钱庄,他选哪一家呢?正在这时,罗尚德把胡雪岩的阜康钱庄在绿营里大肆地夸奖了一番,说胡雪岩如何如何讲义气,阜康钱庄如何如何好。刘德生一听,他也决定把钱存入阜康钱庄。
他于是带着他的七千两银子的银票走进阜康钱庄的营业处,把这些银票放在柜台上,说明了来意。“存款四年,不要利息,只求保本。”哪有这样存钱的?居然不要利息?这让钱庄的伙计怀疑了。本来一个普通的绿营军官拿这么多钱出来就让人怀疑,居然还不要利息存钱。钱庄伙计把这种情况告诉了总管刘庆生。碰到这种情况,刘庆生尽管大风大浪也见得多了,并且前几天罗尚德也有过这样的举动,但是他还是不敢擅作主张。于是把事情报给了胡雪岩,要他拿主意。
胡雪岩听到这件事之后,觉得奇怪,怎么又来了一个像罗尚德一样不要利息的人,火速赶到钱庄。看着刘德生也不像坏人,并不像有些军官一样满身的土匪气。于是,他把刘德生叫到后院,两个人对饮了起来。酒喝到正酣,刘德生却哭了起来,正在胡雪岩莫名其妙的时候,刘德生把他这么多年来的经历都讲了一遍。从以前的公子哥到赌博输掉了家产,到参加绿营军,再到怎么当上了军官。一五一十地说了一遍。
胡雪岩听了刘德生的讲述之后,侠义之心受到激励,他立即表示,刘德生把钱存入阜康钱庄,等刘德生回来取款的时候,连本带利可以取到一万两白银,分不少。这可把刘德生给怔住了,因为这利息已远远超出了钱庄平时付出的存款利息。刘德生以为自己是听错了,呆呆地看着胡雪岩。胡雪岩也知道刘德生内心正在怀疑自己刚才所说的那几句话,于是又把这几句话斩钉截铁地说了一遍。于是凭着这几句话,刘德生终于相信胡雪岩果然像罗尚德所说的一样具有狭义之心,于是对胡雪岩的为人佩服得五体投地,他也连存折都不要,就只身离开了阜康钱庄。
回到军营,刘德生也把胡雪岩的侠义之心说了一遍,如果是一个人说还让人有点怀疑,但是现在罗尚德和刘德生两个人都这样说,就不得不让人相信了。顿时沸沸扬扬传开了,那些即将出征的士兵纷纷赶到阜康钱庄,将他们的血汗钱存了起来。短短几天内,阜康钱庄就收到了来自绿营军的40多万两银子,一下子解决了钱庄刚开业缺少本金的问题。
这就是胡雪岩在生意场上的侠义之举,处处与人为善,急人之所难,胡雪岩深信一点,急人所难就是为自己积恩,所以他一辈子的经商之路,每时每刻都在坚持这样做,因此他在不经意中就为自己结成了一张和谐的人际关系网,从中获得了无穷的益处。
一日一心得:
具有侠义之心的人是值得人尊敬的人,并且,有时一时的急人之难,将会为自己带来无穷的机会。就像胡雪岩一样,他帮助两位军官的侠义之举,为他赢得的是信任和巨额的存款。
做好事和赚钱是相照应的
胡雪岩语录:我们做生意赚了钱,要做好事。我们做好事,就是求市面平静。好事不会白做,我是要借此扬名。
俗话说,“饥寒起盗心”,一个地方越贫穷,那么这个地方的的小偷、抢劫的事就是越多,而一旦一个地方富裕了,那么小偷小摸的事也就自然而然没有了。因为处于饥寒交迫之中无路可走的人,在一种求生本能的驱使之下,自然要千方百计为自己谋一条生路,这是很正常的事。
这就像历史上的农民起义一样,其实每一个朝代都发生的农民起义其根本原因还是因为农民太贫穷了,所以每一个朝代的农民起义原因是一样的。在历史上,由农民起义建立的政权也不少,比如汉朝、明朝等朝代,于是这些统治者刚建立一个政权的时候,由于自己也是从农民中出来的,于是让农民实行休养生息,减轻农民的赋税,分给农民土地。但是过了几代人之后,那些统治者就早忘了他祖先时的政策了,加之他们又没有吃过苦,没有经历过他们祖先所经历过的生活,于是统治越来越腐朽,对农民的剥削也就越来越严重,此时的农民不仅要缴纳沉重的赋税,而连自己安身立命的一点点土地也没有了,真正成了无立锥之居的人。这时候,他们真正成了一无所有的人,一无所有了就会使得他们无牵无挂,于是就起来反抗朝廷。这就是中国几千年来封建王朝更替的轮回。也许各朝的农民起义具体原因多种多样,但是这种根本原因则是一样的。
就像明朝一样,有历史学家就评论说,明朝灭亡一个方面的原因就是自然灾害的发生。因为自然灾害的发生,就导致了农民的生活更加艰难,但是他们所承担的赋税却不会因为这种艰难而有所减轻,所以李自成才会起义反对朱家王朝。
从这些事情就看得出来,一个国家要想稳定,就得依靠统治者的政策,同样的,一家企业的稳定,也需要管理者的政策,而作为商人,要想市面稳定,除了国家稳定这个大前提之外,也是需要策略的。
胡雪岩身为一位商人,他的策略就是做好事。所以他说:“我们做生意赚了钱,要做好事。我们做好事,就是求市面平静。”
胡雪岩在湖州开办丝行后,当时已经是九月中旬,正是最热的时节,他就吩咐丝行档手黄仪准备一些茶水和药物,把这些东西摆在丝行的门口,黄仪于是在丝行门前摆出了一座木架子,木架子上放了两只可装一担水的茶缸,装在茶缸里的茶水还特意加上清火去毒的药料,茶缸旁边放上一个安了柄的竹筒当茶杯,路人可以随意饮用。并且胡雪岩还特意从胡庆余堂运来一些辟瘟丹、诸葛行军散等常用药物,在丝行门口贴上一张告示:本行敬送辟瘟丹、诸葛行军散,请内洽索取。这样一来,丝行门前就火起来了,过路人喝茶水的,有的喝完坐下来聊聊天,有的人进去索要药品,热闹非凡。黄仪认为这样可能会影响丝行的生意,因为人实在太多,丝行的许多伙计都去帮忙派发药品去了。
但胡雪岩却仍然坚持照此办理不辍。他的意思很明确,施茶施药是件实惠的好事,既已开头,就要做下去,再说一来丝已收得差不多了,生意不会受太大影响,二来前来讨药的人虽多,但实际花钱有限。再说,丹药可不像银子一样越多越好,讨过药的人会不好意思再来讨,施药的第一天人多是一定的,过两天必然会逐渐减少。
正是胡雪岩的这种施善行为,使得他的丝行生意红红火火,湖州的蚕农由于胡雪岩的这一种行为,每年收丝时节,都会把最好的丝送到胡雪岩的店里来,因为胡雪岩为他们做了许多的好事。也可正是这些高质量的丝,使得胡雪岩的生丝销洋庄生意特别好做,因此,胡雪岩也坚持施茶送药,成了他的丝行收丝时节必有的节目,后来还扩大到药店。而且除此之外,在饥荒战乱年景他设粥场、发米票,天寒地冻之时他施棉衣……这些好事,不仅为胡雪岩赢得了巨大的利益,还为他赢得了“胡大善人”的名声。
也许有人要反问,商人是重利之人,胡雪岩既然是一个商人,那么他也会重利,一分钱的用度总要有一分利的回报才是正理,并且胡雪岩自己也说过,“商人图利,只要划得来,刀头上的血也要去舔”。这么一个重利之人居然愿意花这种钱去做好事,这实在让人想不通。可这正显示了胡雪岩比一般的商人要高明,一般的商人在人们眼里都是一些无商不奸的小人,不管怎么样都消除不了商人在人们心目中的这种成见。可胡雪岩却消除了人们对他的这种成见,尽管人家也叫他胡老板,但是他是人家心目中的“胡大善人”。之所以在胡雪岩身上能改变人们对商人的看法,就是因为他做好事换来的,同时,做好事还可以换得市面的平静。就如胡雪岩所说的,“做生意第一要市面平静,平静才会兴旺”。市面平静也就是社会安定,社会安定了,那么生意也就好做了。
所以,不管别人怎样的不屑为,胡雪岩还是把这种别的生意人所不为的事做得乐此不疲。
一日一心得:
胡雪岩说:“行善益多,市面越稳”,说的就是做好事对于稳定市面的作用,胡雪岩的原则是赚了钱就要多做好事,这样不仅能为自己赢得名声,还能为自己的生意营造一个比较安定的社会环境。
为别人打伞就是为自己打伞
胡雪岩语录:做生意给别人方便的同时也是在给自己方便。
我们在电视里或者小说中看到过这样的情景,一伙占山为王的强盗挡住了某人的去路,然后说:“此路是我开,此树是我载。要打此处过,留下买路财。”要是没有钱就得吃这些强盗的板面刀。但是,这个人就会说他没有钱,希望这些山大王行个方便,放他一条生路。
这种情形下,为什么叫这些强盗放自己一条生路就叫行个方便呢?因为事情小,所以就叫行个方便。在荒寂野外,一个人被一群强盗给围住了,这个人的生命在那些杀人不眨眼、只认钱不认人的强盗眼里,犹如蝼蚁,有时候甚至还不如蝼蚁。这些强盗杀死他就好像捏死一直蚂蚁一样,所以,给不给那个人一条活路对于那些强盗来说,也就是小事一桩。因此,叫那伙强盗放了自己就顶多是行个方便而已。
另外,这个人之所以这样说,除了是在求这些强盗之外,还有一种对强盗的心理贿赂。生命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多么重要,可以说是最珍贵的,但是在这些强盗眼里,让不让你活,却原来只是小事一桩,高兴了就让你活,不高兴了就不让。这个人这么一求,这对于这些强盗来说,是最顺耳的话,让他们觉得自己高高在上,可以随意决定别人的生死。在这种心理作用下,也许会放那个人一条生路也说不定。
因此,给人方便就只是做一件小事而已,在“给”的人也许只是一件小事,举手之劳而已,可对于“被给”的人来说,也许就是大恩了。但是不管事大事小,给人方便就是给自己方便。
这也许有因果报应的“宿命论”在里面,但是,我们凭自己可行之力给别人一点帮助也不希望别人就一定要给自己一点方便,如果自己给别人方便了,也希望别人能给自己方便,这样的话,那就失去了帮助的意义了。
胡雪岩就是一个时时给别人方便的人,因为他知道,自己有能力给别人方便就尽量地给别人方便,自己没有能力了那就另当别论。
胡雪岩的生意越做越大之后,他就有了一种好习惯,就是不时的会叫一些大掌柜来讨论投资的事情,因为胡雪岩知道,这些大掌柜都是一些见过大世面的人,有些本来就是一些独立门户的人,只是被胡雪岩收服了,就在胡雪岩门下办事。所以叫他们来有利于一些好的见解的产生。胡雪岩的有些投资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
一天上午,胡雪岩把这些大掌柜叫来,在自己的客厅里商谈最近投资的事情,但是由于有好几位丝行的掌柜在最进的投资中盈利不大,使得胡雪岩满肚子的不高兴。尽管这些人的投资也盈利了,但是由于盈利太少,就使得投资的资金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胡雪岩是一个讲求资本效益最大化的人,他才不满足于仅仅只是微薄的盈利呢。于是胡雪岩绷着个脸,教训起这几个大掌柜,告诉他们下次投资时必须分析市场,不要贸然投入资金,要让投入的资金最大地发挥它们的作用,要不然还不如投资呢。
胡雪岩话音刚落,外面就有人禀报,说有个商人有急事求见。胡雪岩急忙走出去,看见前来拜见的商人满脸焦急之色,肯定是有什么重要的事情,胡雪岩心想。于是他叫这位商人先坐下,再叫下人给这位商人倒了一杯茶,给他压压惊。原来,这个商人在最近的一次生意中栽了跟头,急需一大笔资金来周转。为了救急,他拿出自己全部的产业,想以六十万两银子的价格转让给胡雪岩。
胡雪岩一听,既然这位商人都愿意变卖产业了,肯定是遇到了大麻烦,要不然也不会拿自己的产业来变卖的。要知道,把产业变卖了,那可就是一无所有了。但是这位商人又是一位让人尊敬的人,因为他宁可变卖自己的家产,也要还人家的钱。
面对这种情况,胡雪岩不敢怠慢,让商人第二天来听消息,自己连忙吩咐手下去打听是不是真有其事。手下很快就赶回来,证实商人所言非虚。胡雪岩听后,连忙让钱庄准备银子。因为对方需要的现银太多,钱庄里又不够,于是,胡雪岩又从分号急调大量的现银。第二天,胡雪岩将商人请来,不仅答应了他的请求,还按市场价八十万两银子来购买对方的产业,这个数字大大高于对方转让的价格。那个商人惊愕不已,不明白胡雪岩为什么连到手的便宜都不占,坚持按市场价来购买那些房产和店铺。
胡雪岩知道商人内心肯定充满了疑问,于是就叫商人坐了下来,胡雪岩告诉商人,他也不买他的产业,只是借八十万两银子给他,他的这些产业只是一些抵押品,暂时帮他保管。只要商人什么时候有钱了,什么时候来赎回都行,赎回的时候在原价上再多付一些微薄的利息就可以了。胡雪岩的举动让商人感激不已,商人二话不说,签完协议之后,对着胡雪岩深深作揖,含泪离开了胡家。
胡雪岩的这一举动就让人不明白了,有的大掌柜只是少赚了一些钱就被胡雪岩训斥了半天,而别人送上门来的肥肉却不吃,拿八十万两银子这样去投资,那不是赚钱更少了吗?大家就去问胡雪岩原因。胡雪岩就对他们讲了一段自己年轻时的经历:“我年轻时,还是一个小伙计,东家常常让我拿着账单四处催帐。有一次,正在赶路的我遇上大雨,同路的一个陌生人被雨淋湿了。那天我恰好带了伞,便帮人家打伞。后来,下雨的时候,我就常常帮一些陌生人打打伞。时间一长,那条路上的很多人都认识我了。有时候,我自己忘了带伞也不用怕,因为会有很多我帮过的人为我打伞。”
说完,胡雪岩微微一笑:“你肯为别人打伞,别人才愿意为你打伞。那个商人的产业可能是几辈人积攒下来的,我要是以他开出的价格来买,当然很占便宜,但人家可能就一辈子翻不了身。这不是单纯的投资,而是救了一家人,既交了朋友,又对得起良心。谁都有雨天没伞的时候,能帮人遮点雨就遮点吧。”
众人听了之后,久久无语。后来,商人赎回了自己的产业,也成了胡雪岩最忠实的合作伙伴。从那之后,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胡雪岩的义举,官绅百姓,都对有情有义的胡雪岩敬佩不已。胡雪岩的生意也好得出奇,无论经营哪个行业,总有人帮忙,有越来越多的客户来捧场。
八十万两银子,对于当时如日中天的胡雪岩来说,确实是小菜一碟。但是他的这一举动却成就了那位商人,使得他保存了他的产业,对于这位商人来说,胡雪岩的这一举动是莫大的恩德,难怪他要佩服胡雪岩了。
一日一心得:
在别人患难之时我们不能落井下石,这样看起来我们是少得了一些利益,但是,从长远来说,未来的利益并不是眼前那点点利益所能够比的。
有钱了就要多做好事
胡雪岩语录:人有钱了就要花出去,要多做好事,这也是在为自己留后路。
我国的税收原则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意思就是说,国家从纳税人手中收取税收,国家就把这些钱用于公共事业建设、福利、保险,方便国人的生活。
和国家税收的性质相同的是富人使用他们的财产。一些人成为大富翁之后,他们就开始想着怎样来回报社会了。我们知道比尔盖茨一直以来都是以几百亿美元的个人财产荣为世界富人榜榜首,他和他的妻子成立了一个基金会,向非洲的贫困地区每年都捐助上十亿的款,以帮助非洲人民战胜饥饿、疾病、战争的威胁。中国影视巨星李连杰也成立了“壹基金”基金会,向贫困地区提供资助。中国华人首富李嘉诚每年都会向香港捐款上亿港币来兴办教育。香港的邵逸夫就更加了,全国各地都有“逸夫图书馆”、“逸夫教学大楼”……这都是他出资捐建的。
他们之所以这样做就是因为在他们的心里,有一份社会责任感,自己富裕了,时刻不忘回报社会。
1866年,胡雪岩在萧山准备开一家阜康钱庄的分店,选好了地址与负责人,胡雪岩就去萧山举行开张仪式。因为从杭州去萧山要过一条钱塘江,在当时,因为没有桥,所以主要的过江工具还是渡船。因为从杭州去萧山的这一条道是主要的交通要道,做生意的、外出游玩的,各种各样的人,可谓热闹非凡。胡雪岩在过江的时候,人也很多,渡船上的人非常挤。又加之风比较大,江上的波浪比较大。正在渡船上的人都苦于太拥挤的时候,突然一个破浪劈来,渡船晃动了好几下,使得渡船上的人都东倒西歪的。而胡雪岩也由于受不得颠簸,一不小心,把一个孩子手里拎着的竹篮儿撞翻了,篮子里的豆腐全掉在了船头上。于是那小孩拉住胡雪岩的衣服,哭诉着说:“这是我娘亲叫我买的豆腐,现在被你打翻了,你要赔钱。”胡雪岩见状,赶快从口袋里摸出一块银子,边把银子递给小孩边安慰他道:“小孩,别哭,这是钱。”小孩看到是一块银子,说:“先生,不要这么多钱,我只买了六钱的豆腐。”这下可把胡雪岩给难住了,因为胡雪岩身上没有带六钱的零钱,并且他也从来不带零钱。正发愁时,身后有个声音传来:“先生,我借给你。”胡雪岩回头一看,原来是个小货郎。胡雪岩道了一声谢谢,便笑嘻嘻地接过了钱,交给了小孩,然后写了一张借据递给小货郎,说:“借条上有我的地址,欢迎你随时来我家做客。”
时间很快就流走了,一晃数年,小货郎早就忘了这六钱的借据了,因为钱太少,没有把它当一回事。而胡雪岩也随着生意的越做越大,早把这事忘得一干二净了。
这个小货郎叫俞奂生,是萧山人。长大以后,到杭州的一家船厂去学习打铁,因为杭州由于兴办洋务,造船工厂很多,于是,俞奂生通过熟人介绍,进了福政船厂,这家船厂里的打铁匠叫陈三九,于是他就成了陈三九的徒弟。但俞奂生是一个机灵的人,在学艺期间很讨师傅陈三九喜欢,师徒俩感情很好,等俞奂生长到19岁的时候,陈三九就把自己的女儿秀英嫁给了他。
俞奂生和秀英结婚后,小两口日子过得和和美美。一天,秀英在家里整理东西,从丈夫的衣箱里发现了一张六钱的借据,落款人是远近闻名的胡雪岩。秀英觉得奇怪,就去问丈夫俞奂生。俞奂生就把几年的事情经过原原本本地告诉了他。当秀英听说胡雪岩这样的大商人还向小货郎借钱时,乐得笑弯了腰,眼里是一框的眼泪。
夫妻俩在家里的笑声,被正进门的陈三九听到了。陈三九年轻时候也在钱庄干过,只是后来才转业打铁的。他看了借据说:“这张借条用处很大,你快去找胡雪岩,如此如此,看他怎么说。”于是,俞奂生带着借条去找胡雪岩,胡雪岩正在账房间和伙计们商量事情,见到俞奂生的借据,于是想起了数年前在钱塘渡船上的一幕,就对账房先生说:“请你把本息一起算给他。”
账房把借据拿过来一看,只见上面写着:借钱六,本息隔日加倍奉还。于是他就拿起算盘算了起来,不算不要紧,一算可就把账房给吓了一大跳。当账房算到第三十天的时候,胡雪岩要还的钱就已经是六十四亿四千二百四十四万五千八百二十四。于是他把胡雪岩拉到一边,对胡雪岩耳语道:“这笔账这么多年,按照这样的利息,要真的把本息给他的话,恐怕把整个胡庆余堂给他都不够这笔钱。”胡雪岩大吃一惊,眉头紧皱,陷入了沉思。
俞奂生见状,于是就把早已准备好的计划对胡雪岩说了出来,“胡老板,账不用算了。今天我是特地来交还借据的,顺便求你一件事,钱塘江的渡船太小了,来往行人非常不便,能否请胡老板慷慨出资,多造几条船……”
胡雪岩听到这里,眼睛一亮,连声说:“好好好,我来办个义渡,一切开支归我支付。”
“胡老板,那谢谢你了,我为大家谢谢你了。”说完,趁胡雪岩点火吸烟时,拿过借据烧了。
这就是胡雪岩办义渡的原因,尽管是为了自己的信用,但是胡雪岩为造福一方的爽快仍然是值得我们尊敬的,要不是为了还钱,如果有人向胡雪岩提出这样的要求,胡雪岩也会义不容辞的。
一日一心得:
财富是属于整个社会的,自己尽管一时拥有,但是那也就并不意味着那些财富就永远属于你。如果抓住这些财富永远都不放松的人除了像阿巴贡、葛朗台一样成为吝啬鬼,什么快乐也没有。所以,通过合理的手段把自己的财富还给社会将会是一种莫大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