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婚迎嫁娶
名门蜜婚 哑君的掌家妻主 我的冷傲美女总裁 贱命 快穿之无限穿越 三界至尊 我与军营教官的那些日子 老徐记面馆 七宠 深宅旺妻
第五章 婚迎嫁娶
阿昌族婚俗从“抬锅盖”拉开婚姻的盟约
阿昌族的恋爱方式是很自由的,男女热恋成熟之后,小伙子便告诉父母,由父母请媒人去提亲。如果女方同意,就随即举办订婚仪式抬锅盖。女方拿出几只锅盖,在上面放上一碗热肉、一碗煮熟的带壳鸡蛋。仪式开始时,由双方的老人互敬锅盖上的食物,再双双敬媒人。敬送食物时,双方老人一手抬锅盖,一手用筷子夹肉互喂,再各夹一个鸡蛋喂媒人。这个场面非常热闹和滑稽,鸡蛋很难夹,到了媒人嘴里,媒人不能用手,必须用牙齿、嘴唇来剥,围观者笑得前仰后合。仪式结束,双方就算缔结了婚约。
婚礼是戏耍新郎的喜悦殿堂,举行婚礼时,接亲的新郎往往是女方姑娘们戏弄的对象,新郎到了新娘家,姑娘们会用一盆盆冷水泼新郎,直至新郎浑身湿透。据说这是让新郎清醒头脑,以后见到别的姑娘不能动心,要对新娘始终不渝、钟爱一生。
进了房间,姑娘们还不放过新郎,用锅灰油泥抹在新郎脸上,使新郎狼狈不堪。姑娘们边闹边说:“不抹记不住姐夫,脸一半黑的就是。”说完,姑娘们还会将新郎身上挂上算盘和秤,拉着他到院子里去示众,表示新郎今后要精打细算过日子。可见婚礼上已经提醒新郎为人夫的责任啦!
以前,在阿昌族青年男女中流行抢亲的婚俗,这种特殊的形式在现今的一些阿昌族中仍旧存在。
抢亲一般是由三种原因引起的:一种是男女双方经过一段时间的自由恋爱建立了感情,而在男方聘媒说亲时,女方父母不同意,要将女儿另许他人。这样,男女青年便私下定好日子,让男方来抢亲。到了预定的日子,男方邀约十几个精壮的小伙子,在深夜摸进女方家,找到姑娘拉起就跑。这时,姑娘就高声喊父母,以示自己是被人抢走的。前往抢亲的人,两个人拉着姑娘跑,其余人在后边担任后卫,以阻止追赶的人。由于女方父母毫无准备,寡不敌众,所以这种抢亲往往是顺利的。
二是当姑娘和她的意中人的行动已被父母发觉,或是男方走漏了消息,姑娘的父母不同意,又给姑娘选了另外的小伙子,就会叫自己选中的小伙子赶快来把姑娘接走。于是,小伙子就马上组织人去,先把姑娘家包围起来,然后由两人进家找姑娘,找到后,对她说句“表妹,我来接你了”,说完就由一个把姑娘反背起来,紧紧抓住她的双手,另一个抬着姑娘的双脚,拼命往回跑。这时,即便是姑娘的意中人来到,也不能闯入女方家中或半路截取,只能眼巴巴望着姑娘被人抢走。这是阿昌族抢亲的一种规矩。
第三种是在恋爱过程中,男女双方曾立下海誓山盟,但女方中途变心,男方便组织人趁姑娘外出不备之机,半路截住,拉起就跑。这种抢亲往往会引起械斗,造成伤亡。
抢亲到家,一进门就放鞭炮,当即拜堂,让姑娘包上高包头。当夜或第二天一早要将姑娘领到男女较远的亲戚家住下,有时还要躲进深山老林,直到家里与女方家长谈判结束,才能双双回家。
因双方终要结成亲戚,所以无论原来怎么闹,男方在抢亲后第三天仍要聘请媒人向女方父母求和说亲。求和说亲仪式在女方家里举行,女方家一律不负责招待,要由男方家负责招待,并付给女方家的说客工钱。因此,男方除请个说客外,还要请一个烧菜做饭的。谈判时间一般三至六天。在这期间,男女代表都要进行激烈的讨价还价。但一经达成协议,双方都既往不咎,和睦相处,常来常往,亲如一家。
当然,现在的抢亲都是为了凑热闹,保留抢亲这一形式,一般父母都是事先知道和同意的了。
趣味链接:你知道“串姑娘”是什么意思吗?
阿昌族青年将谈恋爱叫作“串姑娘”,十分有趣。泼水节这天,要是小伙子看上哪位姑娘,他就会走到姑娘身边,要求晚上去她家串门。如果姑娘看上了他,同意他来的话,小伙子就会邀上几个同伴跟着姑娘来到她的寨中。一边走,一边对歌,互问互答。不能直接去姑娘家,先要去别人家歇息。被小伙子看上的姑娘要找和小伙子同伴相同数目的姑娘来陪客。并且还要杀鸡宴客。
朝鲜族婚俗古朴而圣洁
朝鲜族男女的联姻中间需要一个“媒人”。首先,男方家要让媒人到女方家“看善”,这一点与汉族的“相亲”相似。如满意,小伙子即正式向姑娘求婚。女方家答应了这门亲事,男方家就要往女方家送“四柱”。“四柱”就是在一张纸上写好小伙子的姓名和星辰宿象(出生的年、月、日、时)。女方要拿姑娘的“四柱”与之对“穹合”。所谓“穹合”,就是指男女的生辰八字是否相顺而不相克。如果相合,女方就托媒人通知男方,说两个人的“穹合”相对。这时,男方可以确定举行婚礼的日期并将彩礼送到女方家,一般要有“青缎”、“红缎”等。
过去,朝鲜族婚俗沿用我国古代的六礼习俗,非常传统复杂,礼仪繁多,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渐得以简化,现在主要有纳彩、纳币和迎亲3个程序。
纳彩,就是定婚,男方家向女方家提亲时要送礼物。纳币,是男方家给女方送去青缎、红缎等彩礼。迎亲,即新郎迎娶新娘,正式举行婚礼,也最为隆重。
朝鲜族婚礼有奠雁礼、交拜礼、房合礼、席宴礼等。新郎去新娘家迎亲,要带上用木头做的大雁,象征新婚夫妇像大雁一样忠贞爱情,永不分离。新娘家会为新郎办丰盛的喜宴。新郎坐在案前,须先喝3杯酒。喜案上最为醒目的是煮熟的整鸡,鸡嘴上衔着通红的辣椒。民间传说红为阳,可以驱邪避鬼,也隐喻早生贵子。在饭碗里要埋上3只鸡蛋,新郎吃一半,新娘吃一半,寄寓生儿育女、生活美满的良好祝愿。新郎新娘互换礼品后,要行交拜礼。新郎新娘离开新娘家时,要一起向新娘父母及长辈辞行,新娘要带上嫁妆和礼品。过去,新郎骑马,新娘坐轿,现在都改成坐小汽车了。
(图)朝鲜族婚纱
新娘到新郎家后,同样会受到热情隆重的欢迎和接待。新娘也要接受喜宴,并从满桌丰盛的佳肴中拨出一部分送回娘家,以示自己在婆家受到了隆重的接待。上宾们回家前要到洞房去,叮嘱新娘上敬公婆,下爱弟妹,夫妻和睦,好好过日子。晚上,要举行热闹红火的家庭娱乐会。
结婚第二天,新娘要为全家做早饭,露一露自己的厨艺。早饭后要行“舅姑礼”。新娘把准备好的礼物拿出来,一一赠给公公婆婆和小叔子、小姑子及其他近亲属。最后,把礼物送给新郎,然后两人互相对拜。第三天,新娘伴着新郎,带上丰美的食品,高高兴兴地双双回娘家,叫“回门”,婚礼圆满结束。
趣味链接:朝鲜族出生礼仪
朝鲜族人民十分重视出生仪礼,将其视为人生的开端礼,非常讲究。朝鲜族的出生礼仪大体包括:“忌绳”、“百日”、“抓周”等。重点说一说“忌绳”。“忌绳”是出生仪礼中的第一项,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一旦婴儿降生坠地后,这户人家就会在自家的屋檐下挂一条草绳,既“忌绳”,以此告知众人婴儿的出世,外人禁止出入。如果生的是男孩,就把辣椒或木炭插放入绳内;如果生的是女孩,则插上松叶和松枝条。如果家中出生的不是第一胎,那么“忌绳”上的标志就不那么严格了。也有的家庭生了女孩也插上红辣椒,用以表达想生男孩的心愿。
藏族婚俗婚姻殿堂三部曲
藏族基本遵循过去遗留下来的求婚、订婚和婚礼程序。
求婚是必须经过的第一道手续。求婚之前先卜合属相,再送哈达给对方家庭正式提出求婚。
求婚后,双方同意婚事,便派人选择黄道吉日,起草婚约证书。婚约证书一般请有才华能诗的人起草,内容是写男女结合、互敬互爱、互相体谅、孝敬长辈,品德应当高尚,等等。也有的婚约书上写上今后财产继承事宜。这种婚约,是用诗歌形式写的,可以朗诵。订婚这一天,男方要送给女方家中老少尊卑,每人一条哈达,并要送给对方父母养育女儿时“奶钱”。对方准备好茶酒招待来人。双方代表进入正厅依次入座以后,主人家端上"切玛",敬茶酒。
求婚的人家献上礼物,也送还这一天所花的费用,还要进一块“帮典”(围裙)。送这一天的费用是因为男家求婚,本来一切费用自当男家负担,如今女方代办、,应当用钱补偿为谢。送“帮典”的意思是:姑娘自小不知磨破母亲多少块“帮典”,送来这一块赔偿损失。敬完茶酒以后,便把一式两份婚约书放在高脚盘内,由一家证人高声朗诵,另一家证人认真校对。念完订婚书,证人把两家的家印当众盖在书上,然后郑重地由女方与男方代表分别交给对方父亲。接着,两家父母对证人献哈达,表示谢意。订婚这一天,青年男女都不参加,只是家人出席。仪式结束后,尽情欢乐一天。离开时,女方家庭将哈达和回礼送给对方。
结婚仪式的头一天,男方得派人把一套漂亮的服装,以及巴珠、嘎乌、手镯等装饰品,用绸缎包好,送到女方家中,让新娘明天过门打扮用。
迎亲的这一天,男方家要找一位有地位的人,带上一队人马,还得牵上一匹准备给新娘骑的打扮考究的马,这匹马的颜色,与女方属相吻合;这匹马必须是怀孕的母马。同时,还得带上彩箭,箭上有明镜、璁玉、珠饰等。马队到达之前,女方要举行敬"切玛"、喝酒等告别仪式;男方迎亲队伍进门之后,先把彩箭插在新娘背上,表示她已经属于男方家的人了。又把璁玉放在新娘的头顶上,这块璁玉藏族习惯称为灵魂玉,这样做,表示男方的灵魂已托付于女方了。
女家送新娘时,一般带去一位陪人。当姑娘要出门时,女方家有一人一手拿彩箭,一手拿羊腿,站在楼上高喊:“不要把我家的福气带走呀!”反复多次,直到姑娘走远。
马队出门起程,领队是一个属相最好、穿着白袍、骑着白马、手中举着九宫八卦图的人;接着,便是迎亲代表;然后是新娘和伴女;最后是随同前来的人。一路上,男方家人要侍候在路旁向马队敬三次酒。如果路上遇到背水、背柴禾的,认为最吉利,应下马向过路者敬献哈达。要是碰到抬病人、倒垃圾、或背空筐子的人,这是不吉利,结婚后再请僧人念经消灾。马队行进期间,随行人员高唱“谐音”(大歌),新娘则边行边哭。
男方在新娘到达之前,必须装扮大门,专为新娘下马准备垫子。垫子是装着青稞、麦子的口袋,铺上五彩锦缎,面上用麦粒画上吉祥的符号。男方家人手捧“切玛”和青稞酒在门口迎候。
传统的进门仪式是十分烦琐的,从下马、进门、上楼到入厅,每次都得唱一次颂歌,献一条哈达。新娘入厅后,坐在新郎下首,迎亲和送亲的队伍也入厅依次坐定,接着便献“切玛”、敬酒,给佛像、父母献哈达,在柱头上挂哈达。参加婚礼的人唱谐青,以示祝贺。主人献哈达,感谢众人。做完这些,新郎送新娘入洞房,其他人便尽情吃喝玩乐。这种活动一直延续三天。三天中,亲朋都可陆续来献哈达和礼物,主人款待酒茶,新娘不出房周旋。结婚前,女方家人选择一个吉利日子,全家前来祝贺,并正式移交嫁妆。移交仪式由男女两方代表主办,一人高声朗诵嫁妆清单,每念一种,女方代表便当场把物品交给男方代表。
趣味链接:藏族婚俗传说
嫁妆的多少,根据各人的经济地位不同而有所差别,但其中必有小铜菩萨一尊、经书一册、佛塔一个。据说是成公主嫁松赞干布时,就是带这三件物品,所以一直流传下来,成为婚仪嫁妆必备之物。嫁妆清点完毕,便把清单放在高脚盘上,置于新郎面前,意思是交给他收起。宴请宾客和交接仪式完了以后,新娘才出房门,与家人同乐。
侗族婚俗别致的示爱方式
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省、湖南省及广西省交汇处。侗族的箫与笛是中国传统的乐器之一。侗族还以建筑艺术见长。每个寨子都有造型别致的木楼。这种不用一钉一铆的木结构建筑吸收了中国古代亭台、楼阁建筑的部分精髓。侗族的化艺术丰富多彩、有“诗的家乡,歌的海洋”之美誉。侗族诗歌的韵律严谨,题材广泛,情调健康明朗,比喻生动活泼。其中抒情诗歌优美细腻,真挚热情。;叙事诗歌委婉曲折,含意深长,是侗族民间学的一项极为珍贵的化遗产。这种化气韵在侗族婚俗上也有所体现。
“踩脚后跟”是贵州东南一带侗族青年交往的一种活动。侗族小伙子若是看上了哪位姑娘,他就会在赶场的时候,悄悄地跟在对方身后,故意踩一下对方的脚后跟。对方被踩了,回过头来觉得这个小伙子自己中意,便会跟着对方走,一直走出场外,两人悄悄细谈。如果自己不中意,就假装不知道,不去理睬。踩的人发现对方不跟出来,也就作罢,再进场另觅对象。
在我国侗族部分地区有“夜娶”、“夜嫁”的习惯。娶亲一般都是深夜。男家三十多人的迎亲队伍,除吹鼓手外,每人举着一个松明火把,穿山过坳,越溪串案,火红一片,活象一条翻腾跳跃的火龙;再加上唢呐锣鼓的敲打和吹奏,在这寂静的偏乡僻寨,越发显得欢快和火热。
(图)侗族新娘
夜行十余里,迎亲队伍到达新娘的团寨里,但团门紧闭(每个团有一张大门)原来这里不可轻易进门,设有道道“歌卡”。迎亲队伍每经一道“歌卡”,都要对歌。一盘一对应答如流,方许进去,进了团门,是否接出新娘,还要费力气突破最后一关,因为新娘屋里对歌手云集,即兴盘问。什么古往今来,天地理,时事政策,随意编成,脱口而出,这就需要迎亲的男家歌手随机应变,很快地巧妙地对答出来,方可发亲。这确实是件很不容易的事。
盘问对答毕,女家宣布发亲。新娘头戴侗帕,颈挂项圈,身着大襟花边盛装,由女伴陪同,右手举着桐油纸伞(据闻可避邪),在鼓手热烈欢快的吹奏下上路。如果在途中遇到另外一支迎亲队伍,新朗和新娘必须交换腰带,互相“换喜”。
当迎亲队伍来到男家的门前,即鸣放鞭炮,新娘暂停门外片刻,以等待“进门仪式”。一位五十开外的老人,负责举行迎亲仪式。
这套为时十来分钟的仪式完毕,新娘才在鞭炮声中进入洞房,稍事歇息便吃“半夜饭”。饭后便开始对歌。新娘和一群女伴在房里,新郎和一群男伴在门外,互相对唱,一直唱到次日凌晨。
有意思的是,新娘新郎成亲,并不“坐家”(夫妻同居)。次日,新娘吃罢丰盛的“百盘宴”(来参加婚礼的人不带其他贺礼,各带一盘最有侗乡特色的腌鱼、腌鸭、腌肉之类的东西,便由女伴陪同回娘家。以后新郎去女家做客,一旦女方有了身孕,新娘才一边挑着稻草(男耕)一边挑着纺车(女织)来到男家定居。从这时候起,才算是真正的夫妇。
趣味链接:“侗族葬俗”
无论男女去世,只要年入成人,都要向舅家报丧。同时还要在家里或手持香纸到河边、井旁焚化,过去有的还投掷铜钱或铜板于水中,而后汲水回家,为死者沐尸。男的削发,即使长发结辫,或是当今的短发光头,也不例外,有的还用纸或布将之包好,待入棺时,放在死者的右肩旁边殉葬;女的则卸梳挽髻,无特殊处理。两者都着普通装束,衣被大都是自纺自织的家机布,个别富裕者才用丝绸缎子,且以奇数为度,服色外层青里层白。年达成人,牙齿齐全,须打落门牙一颗,部位不定,留在口中。死者口含碎银,有的还含以几粒白米和几片茶叶。严忌铜铁器物随葬,那怕是一针一扣也不许随身附体。
高山族婚俗不寻常的爱情表白方式
高山族严格实行一夫一妻制,近亲之间不通婚,如有违犯者将受到严厉的制裁。
阿美人、泰人、排湾人地区的青年男女有恋爱的自由,通常是劳动中选择对象,此外在唱歌和舞蹈等活动中也都能得到公开恋爱的机会,但结婚必须取得父母的同意。
在布农人和曹人地区,男女婚事是由父母包办的。赛夏人地区有的实行交换婚姻,在个别的地区也有指腹为婚的,但为数极少。排湾人地区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时期,头目有纳妾的,曾引起群众很大的反感。结婚的年龄,在各个地区都没有明确的规定。
阿美人居住的地区,男女在十四、五岁时就被编入“巴卡露该”(少年组),在集会所锻炼三、四年以后升入“戛巴哈”(青年组)。这时男子取得成人的资格,可以结婚。
泰人、布农人和曹人地区,男子在十七、八岁时,熟悉农耕和狩猎之后才算成年。高山族的女子在十五、六岁熟练编织的技术时才能结婚。总之,青年男女都要经过一定时期的锻炼,并通过一定的结婚仪式才能结为夫妇。阿美人与其他高山族地区不同,男人结婚后要入赘女家,曹人男子结婚以后有随妻到岳父家帮助劳动的习惯,时间少则一、二年,多则五、六年不等,生一子女后才能回到自己家里。
布农人、曹人、赛夏人和美人地区均系长子继承,如无长子大都是招婿继承之。阿美人在社会组织上还带有一些母系氏族制的残余,男子入赘女家,家业均由长女继承,女户主掌握一家的管理权。排湾人地区的人民不管男女一概由长子或长女继承。泰人地区男子结婚后大都分家独立生活,父母往往跟幼子在一起生活。
婚姻形式、家庭伦理。从有献记载始,婚姻制度以严格的单偶婚为共同特点,大致流行下述婚姻形式:
招赘婚:主要流行于平埔人、阿美人、卑南人与排湾人,它是原住民因袭历史最长的一种婚俗,献多称“牵手”婚。平埔人以自由恋爱为前提,男女答歌相慕悦而后成夫妻;阿美人女方主动求婚,并到男方帮忙家务如男言满意即可订聘。婚礼一般在女方举行,婚后男子地位低于妻子;相反,卑南人男方主动求婚,并请会所长老作媒,婚礼在男方举办,入赘后男子地位高于妻子,排湾人贵族女长嗣为确保世袭特权,也行入赘婚。
嫁娶婚:明清以来,父系制的发展以及汉族婚姻化的影响,嫁娶婚逐步推崇有加;相反,贬斥暴力、**、无礼、自私、鲁莽、轻浮、虚伪、欺诈等等品质,对杀人放火、殴斗、偷盗、通奸、懒惰等高为丑陋,深恶痛绝并严惩不贷。
家庭伦理同样以尊卑长幼为圭臬,无论母系或父系氏族家庭,成员之间的伦理关系虽然由彼此的地位与作用所决定,但是,涵濡德化,尊卑有序,母女(子)情、父子(女)情、夫妻情、同胞情、亲家情、甥舅情、姑侄情、婆媳情、翁婿情,等等,充满着原始时代意义上的殷殷爱心与融融天伦。
传统伦理因袭既久,潜移默化,使社会陶冶出单纯朴实的人际关系与道德风范。
趣味链接:高山族学
高山族的民间学包括歌谣、神话、传说以及故事等,丰富多彩,古拙质朴。歌谣既有反映农耕、渔猎、采集等各种生产活动,又有记载部落征战、抗击外侮、捍卫疆土的打仗歌。还有习俗歌,累如贯珠;时政歌,抨击时弊、铿锵有力。歌谣格调清新,音乐优美。高山族的神话内涵丰富,在传承过程中形成了以人祖溯源、洪水与同胞婚配、征服太阳等为核心的神话体系。反映了高山族同胞的信仰、愿望、价值观念和艺术修养。此外,还有许多以习俗、杰出人物、“小黑人”、动植物等为题材的传说、故事。
京族婚俗踢沙折枝试情意
京族家庭实行一夫一妻制,严禁姑表通婚和族内通婚。京族人对订婚和结婚非常重视,在礼俗方面也相当讲究,要经过测八字、定彩头、以定聘礼、“送日子”、“哭朝”、“开容”、迎亲、拜堂、回朝等诸多环节。
逢年过节都要进行祭神活动,届时要备猪、鸡、鱼拜祖。煮猪肉拜祖还是京族女子出嫁时的一种礼习。每年哈节,凡年满16岁的男子都要置备鸡、酒、糯米饭、槟榔等祭品到哈亭祭祀,经过祭拜的男子才算“入众”(即进入成年),才能被允许参加唱哈节的入席活动,从此便可参加捕鱼生产。
京族除了和汉族相同的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外,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就是“哈节”。哈节,又称“唱哈节”,所谓“唱哈”即唱歌的意思,是京族的传统歌节,通宵达旦,歌舞不息。居住在广西南海边的京族青年男女,每到“唱哈节”,就会成群结队,相互对歌。在海边的沙滩上,小伙子看中了意中人,便会一步一步靠近姑娘,走到姑娘面前的小伙子什么话也不说,只是用脚尖轻轻将沙子撩向对方,或是折下一根树枝,把树叶撕碎,抛到姑娘身上。如果姑娘萌发了情思,就会以同样的方式回敬小伙子,表示接受了。
青年男女在对歌中相互钟情了,就分别去找“兰梅”(京族语媒人),把自己想好的一首爱歌,代为传唱给对方,同时还送去一只绘有花草的木屐。
通常由“兰梅”代为传唱的爱歌,都是寄情于物的。送的木屐如果正好是左右成对,那这桩事就成了。一般情况下,由于“兰梅”从中撮合,是不会不成对的。但如果撮合了木屐仍旧不成对,那男女双方会认为命不相合,也就算了。
互传木屐成对后,便由“兰梅”选定佳期,进行“联亲”。男方将装满槟榔、茶叶、冰糖的礼盘,请两个特别会唱歌的男女送到女方家中。女方接礼盘的也是两个特别会唱歌的男女,在接送过程中,大家都以歌代话,一唱一答,情意绵绵。唱到尽兴,女方歌手才会将礼盘接下。
接下来,当晚就由歌手带着新郎来到女方正式“认亲”。在“认亲”的过程中,也是全部以歌代语。
为了探测男方的才学和智慧,女方歌手还一边唱,一边用一些预设的麻烦,来戏弄对方。因此,如果没有察觉,就会惹起女方故意的哄堂大笑,使新郎面红耳赤,陷入窘境。
第二天就是正式婚礼,这天新郎是不出面的,男方挑选两三对歌手做代表,前往女方接新娘。女方也有相当数量的歌手伴着新娘等候着。这时女方的大门是关得很严的,在屋前的大路和林中设立三到关卡,每过一道关卡,就要对歌,赢了方能过关。过了三关才到新娘家门口,这时女方歌手会站起来,双方共唱祝愿歌,入坐喝酒。
宴罢,女方歌手同男方家的歌手一起,簇拥着面罩纱巾的新娘,拜别父母出门而去。他们每行一步就停一回,每停一回就对一轮歌......
趣味链接:京族习俗与禁忌
在京族的渔业生活中,至今还保留着“见者有份”的被称为“寄赖”习俗。“寄赖”即汉族俗话说的“沾光”之意。如果想吃海味,就可到退潮后的渔箔边或满载归来的渔船上,捡一些拿走,主人是不会怪罪的。
在长期的渔业生活中,京族人民还形成了一些礼仪与禁忌习俗。如饭烧焦了,不可说“焦”,因为“焦”与“礁”同音,怕触礁;在船上将“油”说成“滑水”,“滑”即“顺利”、“顺当”之意。京族男子每次出海,老人、妇女、孩子都要到海滩上送行,并举行一些祭海活动。
满族婚俗刺绣枕头是婚俗中的尤物
满族婚姻是一夫一妻制,原来一般实行族内等级婚,后来限制放松,可与汉族通婚。自古以来,满族不兴早婚,没有类似“指腹婚”、“娃娃婚”等童婚。男女年龄到十六、七岁,即可订婚、结婚。
枕头,可谓历史悠久,远在战国时代就有“高枕而卧,国必无忧”之说,当时中原出现了布枕、木枕、磁枕、竹枕等。
生活于白山黑水间的满族及其先人,由于天气严寒,人们要住火炕,盖棉被,枕头也要起到御寒的作用,于是产生了用棉布缝制的枕头。
这种布枕头也有许多种类:方枕、对枕、扁枕、空枕、凉枕、二人枕等。为了装饰这种布枕,就在两个堵头绣花纳朵,于是就产生了枕头顶刺绣艺术。枕头顶刺绣形式多样、题材广泛、针法繁多。
(图)满足新娘
长白山区的枕头顶刺绣流传十分广泛,至今遗存尚多,这是因为满族有着独特的婚嫁习俗。这一习俗,促进了枕头顶刺绣的繁荣。从前的婚俗是:姑娘结婚时,十分看重娘家的“陪送”,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枕头顶刺绣。那时的女孩,无论贫富,从小就开始学习刺绣,邻里年龄相仿的姑娘常常聚在一起,替样、描稿、纳纱、穿锦、互相薰习。至结婚前要绣十几对、几十对甚至上百对枕头顶。结婚时,“男家届所订吉日先一日为安柜箱,杀猪搭棚,张灯设彩,鼓乐奏于门,酒肴置于厨,女家或用车载,或用人抬,将妆奁包封舁送男家,谓之过嫁妆。”(《海龙县志》)枕头顶则绷在一个大苫单上,称为“枕头帘子”,男家接到嫁妆后,一一布置于洞房中,特别是枕头帘子要挂在显眼之处。
结婚这天,双方亲朋、邻里都来“赶礼”,洞房变成了一个民间刺绣的个人展览。“红男绿女咸来瞻仰,不夸刺绣好,只称活计高”(《海龙县志》),往往以此来品评新媳妇的勤勉与灵巧,甚至对确定她在夫家未来的地位起着奠基的作用。
对婆家的至亲密友,新娘要赠送一对枕头顶作为“见面礼”,妯娌之间,还要互相串换枕头顶,以为纪念,这小小的刺绣又成了亲朋间沟通感情的桥梁。
新婚后,炕琴之上整齐的被格,红红绿绿;两侧一边四个枕头摞起来,枕头顶向外,五光十色,满室生辉。余下的若干枕头顶则珍藏起来,作为新娘的纪念之物。有的则在将来儿女长大成亲时,作为家珍相赠;有的在年老临终时将枕头顶随葬或一起火化。可以看出,枕头顶刺绣在满族妇女的一生中所占有的重要位置。由于这具有浓郁乡土气和民族特色的婚俗,使满族的枕头顶刺绣花艺术得以繁荣和发展,并为今天留下了丰富的艺术遗产。
趣味链接:满族孕妇的“清规戒律”
在满族人看来妇女怀孕是一件吉事。因此,当妇女怀孕时,全家人都给孕妇特殊的照顾。满族妇女怀孕时清规戒律比较多。如,妇女一怀孕,就不能再参加他人的婚礼,更不允许侍奉祖先神。怀孕5个月时,不能到马棚,不许牵马,不准听说某人难产,不能到产房去。就连说笑也受到严格的限制。而坐着的时候,则又不许扭身子等等。妇女在临产前,要向佛托妈妈神祷告,请求神保佑母子平安。产房不许设在西屋,在做产房的屋子里,不能有玉器。临产期间,男人不准进产房。他们认为男人进产房很不吉利。
蒙古族婚俗娶亲路上巧争先
婚制。蒙古族有抢婚和聘婚两种婚姻制度。抢婚是奴隶制社会的一种婚姻形式。公元十三世纪以前,蒙古族社会多半为抢婚制。如成吉思汗的父亲也速该把阿秃儿与诃额仑夫人的成亲,就是抢婚形式。聘婚是封建社会的一种婚姻形式。公元十三世纪以后,蒙古族进入封建社会,即普遍实行聘婚制。但仍有抢婚制的残余。在部落间的战争中,抢婚或掠夺婚仍屡见不鲜。
蒙古族人一般在金秋八月开始谈婚论嫁。如果蒙古小伙子看上了哪家姑娘,在订婚前,要托媒人带着象徵和谐、甜蜜、旺盛的白糖、茶叶、胶等物品,用一块白手巾包着前去撮合,若女方收下,婚事则可以进行。随后男方父母及本人要带着哈达、奶酒、糖块之类礼品求婚,一般要进行数次才能定婚。女方收下订婚礼后,男方还要向女方送三次酒,如女方将这三次酒全部收下喝掉,这件婚事便确定下来。当接近婚期,男方要给女方送一次礼,一般是煮整羊一只,还有酒、茶、哈达。女方对送礼者热情招待,双方祝酒,口颂吉祥语句,对歌庆贺。
蒙古族青年男女结婚,要选择吉日,男方要给女方家送彩礼。彩礼有现金、衣服、布匹、首饰、稻谷等。女方家陪嫁的东西有柜子、被褥、衣服、首饰、电器、自行车、大米、瓜子等。钥匙由女方家送亲人保管,等新娘到了男方家后,由新郎的母亲拿钱来赎钥匙,再交给新娘。结婚前一天,男方要把贴有红纸的猪肉和酒送到女方家,既作为礼物又让女方家用于招待宾客。
娶亲一般是在结婚喜日的前一天。新郎在欢乐的气氛中,穿上艳丽的蒙古长袍,腰扎彩带,头戴圆顶红缨帽,脚蹬高筒皮靴,佩带弓箭。伴郎也穿上节日盛装。一同骑上马,携带彩车和礼品,前往女家娶亲。娶亲者至女家,先绕蒙古包一周,并向女家敬献“碰门羊”1只和其他礼物。然后,新郎和伴郎手捧哈达、美酒,向新娘的父母、长亲逐一敬酒,行跪拜礼。礼毕,娶亲者入席就餐。晚上,又摆设羊五叉宴席。并举行求名问庚的传统仪式。次日清晨,娶亲者起程时,新娘由叔父或姑夫抱上彩车。新郎要骑马绕新娘乘坐的彩车三圈。然后,娶亲者和送亲者一同起程离去。
结婚这一天,新郎在陪郎的伴随下来女方家迎亲,同时要挑点青菜送新娘家。按习俗,迎亲过程中新郎不能说话,一切由陪郎应酬和周旋,直到把新娘娶回家。到女方家后,新郎被安排独席吃饭,并不能动手,只能由陪郎夹菜喂新郎吃。当男方来的人们把嫁妆挑、抬出门的时候,新郎就可以迎上新娘出门了。
新娘梳着少妇的发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都穿着崭新的衣服。服饰尚青、黑色,衣裙的花边图案与上衣的高领,都与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相近。新娘穿的一件小挂,由送亲队伍中一孩童保管。新娘由舅舅抱进轿子,并由新娘的弟弟陪送到男方家。新娘上轿后要哭泣,表示不忍离开家,且要一路啼哭,直至进洞房。
新娘进入男方家大门之前,要烧喜神纸,进入大门后要劝新娘停止哭泣,进入洞房后要揭去新娘的黑头巾,并供到堂屋中。吃饭时让新娘在洞房内吃独席,由新郎为新娘添饭。当晚,姑娘和小伙子要来庆贺,家里一片欢笑声和歌声。
第二天,新婚夫妇要到女方家回门,同时在女方家拜天地和祖先,岳父母同时给新郎一个银镯子。从女方家返回男方家的路上,不管碰到什么人,新婚夫妇都要作揖。返回男方家后,他们还要拜天地和祖先。
第三天去上祖坟。新婚夫妇在姑娘和小伙子的陪伴下,挑着猪头等供品和食品去上男女双方家的祖坟。回来后,新娘烧火,新郎挑水,给长辈和同伴烧洗脚水。婚礼至此即告结束。婚后7天内,新娘不能回娘家,也不能到其他地方住宿。历史上,蒙古族有男子可以另娶,而原配妻子却不能改嫁的习俗。现在情况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结婚自愿,离婚自由已成新风,但蒙古族的离婚率是很低的。
趣味链接:蒙古族的礼仪风俗:
蒙古民族对来客,不论是熟人还是陌生人,一见面总是热情问候:“他赛音百努。”(安好),随后主人把右手放在胸前,微微躬身,请客人进蒙古包,全家老少围着客人坐下,问长问短,好似自家。平常待客,在喝奶茶之后,慷慨大方的主人总是把香甜的黄油、奶皮、醇香的奶酒、酥脆的油炸果子和炒米、奶茶、奶酪以及独具草原风味的“手扒肉”一一摆在客人面前,请客人痛饮饱餐。主人若对客人表示特别敬意,常把奶壶、酒壶托在哈达上端出来,有时还唱一些表示欢迎和友好的歌曲来劝酒,客人接杯畅饮,主人就格外高兴。
壮族婚俗隔街相望找情人
壮族青年男女自由恋爱的方式有抛绣球、打木槽和对歌等。抛绣球是壮族赶歌圩时,姑娘们手提五彩缤纷的花绣球,整齐地排队唱山歌,若见到中意的小伙子,便把绣球抛给他。小伙子接过绣球,如果对姑娘满意,就把小件礼物缠在绣球上扔回女方,恋爱就这样开始了。打木槽一般在农历年初举行,最初由青年女子以木棍来打槽,击出各种不同的声音,大家尽情地欢乐。然后由几个女子击木槽数棍后就唱山歌,接着就有许多青年男子拿着木棍,跑到木槽边来共同敲击,每敲一下,大家就唱山歌,表达男女之间的爱慕。
在云南靖西一带,有种“隔街相望”的恋爱风俗。每到赶场那一天,青年男女一早就来到街口,男的站一边,女的站一边,仅相隔几步,相互对望。一直站到太阳落山。双方眉目传情,如果有意,就示意对方离开大家。在相望过程中,双方阵营中的同伴有商有量,相互参谋,十分有趣。
广西都安棉山的壮族“三月三”中有一项特别有趣的“碰鸡蛋”的活动。在前一天晚上,青年们特意准备好十几个染红的熟蛋,忙得不亦乐乎。游戏开始时,男女双方各握一个蛋,相对而立,然后手握红蛋相互对碰。如果双方红蛋同时破裂,则被认为两人的命运相连,有缘分,便将红蛋互赠吃掉。如果只是单方面的红蛋破裂,则表示双方没有缘分,只好自己将红蛋吃掉。
(图)壮族婚礼
一些壮族地区,结婚后,女子有不落夫家的习俗,结婚的当天是在新郎家举行婚礼,并在当天晚上住在夫家,但第二天新娘就得返回娘家居住。以后,只有到农忙时或节日期间才到夫家参加劳动或居住几天。这样要过两三年后,才可以长期到夫家居住下来。此外,壮族还有“招赘”的习俗,入赘的男子要换成女方姓氏,生儿育女从母姓,并可全部继承母亲的财产。
云南壮族的婚礼四部曲是接亲、送亲、成亲和回门。他们的婚礼也像他们招待宾客的糖茶一样,甜津津而耐人寻味。
在吉祥的婚日,男方请媒人带着陪郎等人去女方家接亲。接亲的队伍中,一般要有一位经验丰富的妇女,一名小姑娘和一名背娃娃的妇女。寓意是:原来的小姑娘出嫁后就要生儿育女,带有祝福新娘的意味。
送亲时,新娘穿着壮家的盛装,戴着银项圈、银耳环、银手镯,用大红布盖头,在众多送亲者的簇拥下,告别家人前往新郎家。广南一带姑娘出嫁时要痛哭一场,并唱哭嫁歌离开家门,其他地方的新娘则不哭。送亲的队伍多数为步行,也有骑马和乘汽车、马车和拖拉机的。一路上要吹奏唢呐。鸣放鞭炮,遇有桥和沟,都要给"走路线"。送亲的队伍中,还有不少的歌手,他们一路走一路唱,更增添了婚日的喜庆气氛。
当男方家宴请宾客时,新郎新娘要双双前来敬酒,先酒长辈,后敬小辈。这时候,宾客可以捉弄新郎新娘,或让他们表演节目。晚上,青年男女可以来闹房,还可以请歌手唱歌,还可以拿新郎新娘逗趣取乐。洞房里、堂房中、庭院内,到处是欢笑声和甜美的歌声!到了一定的时候,新郎新娘还要向大家敬献壮家特有的糖茶。喝着甜津津的糖茶。宾客的心里都暖融融的。
第二天,新婚夫妇要到女方家回门。回门的时候,新郎新娘都有人陪伴,男方要带给女方家一桌酒菜,并携带鞭炮,一路鸣送进入女方家,表示对女方父母及亲戚的答谢。有的地方,女方家的人还往新郎身上洒水,以示祝福。
趣味链接:恋爱习俗多少种?
各地的恋爱习俗大致可以分为开放型、保守型和介于开放与保守之间的固定型三种方式。开放型的恋爱亦平时人们常说的“自由恋爱”,是指男女青年可以自由交往、表白爱情。
保守型的恋爱绝无自由可言,其婚姻听凭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固定型的恋爱,是介于开放型和保守型之间的一种恋爱方式。这种恋爱习俗,平时也禁止男女青年的自由交往,但在一个特定的时间要举行一次类似“狂欢节”的活动,而在这种活动中,男女青年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心目中的恋人。
摩梭人的婚俗暮来晨去的走婚
走婚是“母系”家庭中重要组成部分,是云南省少数民族摩梭人的习俗,摩梭人除了少数因为要增加家庭劳动人口而娶妻或招婿外,基本上没有结婚制度。成年男子“走婚”是一个传宗接代繁衍后裔的途径,只是不同于其他民族夫妇长年生活在一起。他们是日暮而聚,晨晓而归,暮来晨去。
摩梭人在日间,男女很少单独相处,聚会是他们相处的场地。在聚会上往往以舞蹈、歌唱的方式对意中人传递心扉。男子若钟情于女子,会在日间约好女子,然后在半夜的时候到女子的“花楼”相聚。之所以称为“花楼”,是因为摩梭成年女性的房间,独立于祖母屋,即“家屋”外。传统上男子会骑马前往,但不能于正门进入花楼,而要爬窗,再把帽子之类的物品挂在门外,表示两人正在约会,叫其他人不要打扰。然后在天不亮的时候就必须离开,这时可由正门离开。若于天亮或女方家长辈起床后才离开,会被视为无礼。
走婚的男女,维系关系的要素是爱情,没有经济联系,一旦发生感情转淡或发现性格不合,随时可以切断关系,因此感情自由度较婚姻关系更纯粹,但也因此而使得男女关系较为平等,不似其他民族的婚姻关系中牵系极为复杂的经济社会网络。
倘若走婚男女之间有了宝宝,也不会因为抚养权发生争执。由于母系社会中由女性当家,因此所生下的小孩自然而然地归母家生养,而生父会在满月时公开举办宴席,承认彼此的血缘关系,避免发生同父**。男性称女情人为“阿夏”,女性称男情人为“阿注”。
摩梭人走婚有两种方式:一种叫“阿注”定居婚;一种叫“阿夏”异居婚。
“阿注”定居婚与“阿夏”异居婚的共同点是:要在女方家举行一个叫“藏巴啦”的古老仪式,时间一般在傍晚,不请客、不送礼,朋友们也不参加。这个礼仪是由男方家请一证人把求婚者领到女方家,当然是男女青年早已有了感情了,不存在媒妁之言,母舅之命。他(她)们的母亲及舅舅人也了解和默认后才举行,男方家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把带来的礼品按规矩放在火塘上方锅桩的平台上及经堂里的神台上,向祖宗行礼,向锅桩行礼,再向长辈及妈妈、舅舅、姐姐行礼,然后接受长辈们及姐妹们的祝福。送去的礼品按尊长、老少各有一份。“阿夏”必须按摩梭人装饰,从头到脚精心打扮。“阿注”会得到“阿夏”精心用摩梭麻布亲手织成有摩梭特色的花腰带。“阿夏”家决不会向“阿注”家摊派钱物。她们认为男女相爱是平等的,比什么都重要,感情是摩梭人“走婚”的重要因素。当证人向“阿夏”的母亲、舅舅们交待完后,从此男女双方就公开化了,“阿夏走婚”不宴请、不操办,这种古老的风俗又俭朴、又省事,整个仪式一个小时即可完成。
那么“阿注”定居婚与“阿夏”异居婚的不同点是什么呢?
“阿注”定居婚。摩梭男女青年通过“走婚”仪式后或从男女双方家搬出居住在一起,或男方到女方家居住,也有女方到男家家居住的,但后两者并不多见,他们长年相守、生活在一起,抚养着下一代。这种定居婚为“阿注”定居婚。
“阿夏走婚”:每当夜幕悄悄降临后,这个家庭中成年男人们就出去了,他们当中有各位舅舅、哥哥、弟弟,各奔东西南北,去自己的“阿夏”家。对方的姐妹们在家中等候自己心中的“白马王子”到来。她们晚间特别忙,当家长的母亲更是双肩重担,既要打点舅舅和兄弟出门又要照料家中老母和姐妹与小孩们,还要接待自己的“阿注”(丈夫)来幽会。
趣味链接:泸沽湖畔的摩梭人
被誉为“神秘的东方女儿国”、“人类母系氏族领地的活化石”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泸沽湖,不仅湖光山色如诗如画,如梦如幻、旖旎静谧,更因当地古老原始的社会形态,和至今保留着全球唯一、亘古独存、淳朴独特的种种奇风异俗而著称于世。世居湖畔的数万摩梭人至今生活在以女性为轴心的母系氏族大家庭里,过着男不娶、女不嫁的走婚生活,这里让人感到扑朔迷离,充满了神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