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繁体版 长州的奋斗——第二次征长之役

长州的奋斗——第二次征长之役


大叔,非你不嫁 倾城名妃 庶女弃妃特别忙 男神请入瓮 九阳神君 离奇诡案实录 神之少女:霸上校园少男 北宋大丈夫 玩你上了瘾 抗日坦克兵

长州的奋斗——第二次征长之役

第一次征长之役的胜利,让幕府暂时掌控了长州藩的局势。可好景不长,1865年5月,倒幕派通过武力驱逐了“俗论派”,再次执掌了长州藩的政权,并全面着手于富国强兵的改革热潮之中。

为此,幕府将长州藩藩主父子召至江户给予了处分,企图重新恢复自己的权力。这一行为不但没有达到目的,反而恶化了幕府与长州藩之间的关系。在此局势之下,幕府于5月13日再次任命尾张藩前藩主——德川茂德为征长总督,开始筹划第二次征长之役。

然而,第二次征长之役的道路并不顺利。幕府5月筹划征长,可一直没有下。为了尽快取得天皇对征长的敕许,10月德川家茂将军亲自进京,再次与朝廷协商,希望天皇能够尽快同意再征长州之事。

家茂的这次协商,面对着多方反对的声音。随着形势的变化,更多的人不愿意再次征长。作为第一次征长之役的前总督——德川庆胜说到了要点上,他认为再征长州的目的不明确,如此盲目的行动,有导致天下大乱的可能,所以要慎重再慎重。其副将松平茂昭的观点和庆胜不谋而合:轻起兵戈将造成大名出现财政困难的窘迫,正所谓羊毛出在羊身上,到时必会加大百姓的税收,遭到公愤并导致对幕府的怨恨,天下大乱后最终危及的还是德川家族的统治地位。

除此以外,尾张、越前、纪州、肥后、筑前各藩都纷纷表示不赞成二度发兵征长。

让我们倒回去看看第一次征长之役,它能够取得胜利最关键的是:英国、法国、美国、荷兰四国联合舰队首先替幕府击败了长州的“奇兵”力量,幕府坐收了胜利的果实。可今时不同往日,1865年7月,巴夏礼作为新任英国驻日的公使,在前往横滨就职的途中,特意在下关登陆,与长州藩的木户孝允、井上馨等主要的大名会晤,建立起了密切的关系。说白了,这叫做识时务者为俊杰。英国人要将日本作为转运站,长州藩在1864年9月14日与联军代表签订的《停战协定》中,就明确了这一关系。只要你开放港口,大家就是朋友。

当幕府提出第二次征长之役时,英国人不仅投反对票,还反过来贩卖给长州藩大量的军火,为反击第二次征长之役作好充分的准备。对幕府而言,这无疑是雪上加霜的残酷现实。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声音都是反对的意见,法国人就支持幕府再次征长的行动。天上没有白掉的馅饼,他们想通过这次支持幕府征长的机会,控制对日贸易的主导权,对抗已在对华贸易中占据优势的英国。

老外来凑热闹就不说了,如同第一次征长之役的元老们预言的那样,1865年7月,江户的贫民对物价暴涨发起了抗议。同年10月,越后国农民孙右卫门等人,赶到京都二条城门外,向德川家茂将军请愿,要求平抑物价,救济穷民。

事态发展到1866年3月,和泉国南郡、越后国高田郡的农民纷纷发起暴动;到了6月,大阪的贫民也躁动不安起来,在兵库池田发生了打砸骚乱;7月,江户的贫民再次发生暴动。一时间,整座江户城接连数日骚乱不止,让幕府的警备力量手忙脚乱难以应付,东边的暴动被压制后,西边的又起。后院起火,严重影响到了征长的气势。

如此的大局不利,让幕府发动第二次征长之役的确是胸无定算、凶多吉少。早在1865年的5月幕府下令征长,一晃十四个月过去了,到了1866年的7月仍然没有任何实质性的举动,如果就这样罢兵了,相当于向全天下人民宣布自认失败,后果不堪设想,当然不能就此罢休。对幕府而言,这直接关系到他们在日本的政局地位。

就在骑虎难下之际,1866年的7月14日,幕府下令参战的二十余藩进军长州,7月18日,幕府舰队炮击大岛、上关,打响了第二次征长之战的炮火,这次充当长州军总指挥官的是高杉晋作。这次战争的初期态势是:幕府的征长军队沿着大岛口、艺州口、石州口、九州口等四个方向围攻长州,长州军也分四路迎击敌军,守境卫土。因此,第二次征长之役也被称为四境战争。

战争的炮火打响后,幕府军表现得十分积极,7月19日他们在以“富士山”号为首的四艘军舰的掩护下攻占大岛,企图占领大岛后以此为基地,直捣长州腹地山口。大岛之战对这次战争的意义极为重要,它影响着全局的胜负。长州藩的出征人物——高杉判定,在21日亲率“丙寅”号驶离下关,直趋大岛前线,迎战“富士山”号。

23日的夜半,长州藩的“丙寅”号悄悄地驶入停泊着幕府舰队的久贺冲海面,想搞一次大偷袭。高杉判定一声令下,舰上大炮齐鸣突袭敌舰。幕府的舰队还没来得及卸下炮衣,就被打得四散逃窜。长州藩的第二“奇兵”队、浩武队和大岛守备队也乘机登陆作战,当岸上睡梦中的幕府守军,被炮声惊醒乱作一团时,早已成为虎口羔羊,高杉这次夜袭以大功告成而收场。长州军全面控制了大岛及周围的地区,彻底挫败了幕府军对大岛口的进攻。

大岛口初战的胜利,迅速传遍了长州藩,举藩鼓舞。6月25日的拂晓时分,井上馨指挥游击队、御盾队及岩国支藩等长州的军队,再次对幕府军发动了突袭,将占领艺州口的幕府军,以及纪州、大垣、高田、宫津等协同幕府作战的诸藩军打得措手不及,以致全线崩溃。6月30日,井上馨率军渡河,攻入安艺藩大野地区,迫敌乞和。艺州口之战,长州军再胜。

在石州口,长州军与纪州、福山、滨田、津和野诸藩的辅幕军对峙。大岛、艺州口的胜利,激起了长州军建功树勋的战斗豪情。7月27日,在大村益次郎指挥下,长州军发起攻击,其攻势凶猛异常,迅速攻占津和野,冲入滨田藩的益田地区,在第二天就将其占领。

8月14日,长州军经过休整后,发起第二次大规模的攻击,兵临滨田城下。幕府命因州、备前藩紧急增援,两藩主池田庆德和池田茂政本来就反对发动征长之役,关键时刻拒不出兵,反而主张滨田藩应停战,与长州订立城下之盟。8月24日,迟迟不见援兵到来的滨田藩藩主松平氏被迫与长州议和,以为缓兵之计。8月27日,滨田藩藩主趁长州军不备,命家臣点火焚城,带领一班残兵败将,从海路逃往松江藩。长州军占领滨田藩,石州口的攻防战也以长州的胜利而告终。

在九州口,幕府集结了小仓、熊本、久留米诸藩的二万余士兵,与长州军隔海对峙。在整个战线中,这一路辅幕军的战斗力是最强的。从二次征长之役的全局来看,九州口的敌军直接威胁长州的西南腹地,一旦在此有失,长州必将陷入腹背受敌的困境中。但据守九州口的长州军不过千余人,如果真要与辅幕军交手,面对对方强大的攻势,双方实力的悬殊对比,长州军取胜的可能性并不大。

守卫九州口的长州藩指挥——高杉晋作十分重视九州口之战,在敌众我寡的局势之下,想取胜唯一的方法只有先发制人。先集中火力攻打力量最强的小仓藩,来个擒贼先擒王,消耗他们的有生力量,再各个击破。

7月28日的拂晓,在高杉与山县有朋的指挥下,长州藩的“奇兵”队分乘五艘军舰,突袭小仓藩的海岸阵地。此时,坂本龙马乘坐着萨摩藩的军舰“樱岛”号,率领着龟山队前来助战。逼近海岸的长州舰队向田之浦、门司炮台实施了猛烈的炮火攻击,在后方的掩护之下,“奇兵”队的士兵争先恐后地展开登陆作战,在痛歼小仓藩兵的同时,焚毁了所有的炮台与战船。长州军取得了预期的战术目的,成功乘舰撤回。

战役进行到9月6日,长州军集中所有的兵力,发动了总攻战,攻占九州口的门司地区,并乘势攻入大里地区。将守卫九州的小仓藩兵,彻底打出了九州,迫使其撤退到小仓城。小仓藩惨败后,高杉再次将兵力集中进攻熊本藩兵驻守的军事重镇赤坂。在这一战中,长州军没有吃到什么甜头,双方发生了激烈的交火,伤亡都十分惨重。“奇兵”队方面,光是战死的就达百余人。

四境战争中,辅幕军的赤坂之战是长州军打得最惨败的一次。在交战中,幕府的“富士山”号军舰并没有炮火支援熊本藩,而是让对方孤军作战。这样的举动惹怒了熊本藩统兵作战的家老——长冈监物,他心想:我是来帮你打仗的,你却坐在一旁观虎斗,老子不奉陪了。一怒之下,长冈监物率熊本军撤离战场,这让长州军不攻而破地占领了赤坂,这仗打得极其戏剧化。

辅幕军中的久留米藩眼看战势不妙,心想:原本就是来帮忙的,这样打下去不仅没有胜利的希望,没准大家都要躺着回老家。算了,我还是三十六计走为上吧!于是,自行撤回本藩。不到一个月,二次征长之役,辅幕军方面败的败,死的死,逃的逃,败局已定。乘坐在“富士山”号军舰上的幕府军指挥官——小笠原长行,也早已失去了所有攻占的兴趣,连夜乘舰溜回江户逃命去了。8月29日,年方二十一岁的家茂将军,因幕府军连战连败而忧急交加,突患“脚气冲心”的急症,猝死于大阪城中。瞬间,整座大阪城陷入一片悲风狂号的情绪之中。

9月9日,四境战争以长州藩宣告胜利而结束。9月29日,最新上任的德川庆喜将军,发表了休战命令。10月10日,幕府与长州正式达成休战协定。协定上要求:参战的二十余佐幕诸藩余军立刻撤离长州藩的境内。11月末,长州四境内已无辅幕军的一兵一卒。

就这样,第二次征长之役,幕府败得彻头彻尾,元气大伤。正如人们预言的那样,二次征长的失败成为了加速它走向崩溃的转折点,幕府的故事即将接近尾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