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_第四十五章 新的开始(2)
杏花天 侠女追爱 夜宠抵债新娘 妃洛舞Ⅱ 等你爱我(一路逆风) 过婚不候 血临九天 我在校园遇到鬼 冷宫皇贵妃 革明
第二卷_第四十五章 新的开始(2)
秦丞相苻雄等请求秦王坚正定尊号,依照汉、晋的旧事,直接即为皇帝位,不要效法石氏,开始的时候先称天王,然后再即皇帝位。苻健听从了他们的建议,即皇帝位,大赦境内。他的全部儿子都进封为王。
邺中大饥荒,人吃人,宫人几乎都被吃掉了。就派人向晋室上表请求投降,并且向桓温请求救援。
这些个消息一个一个的传到朝廷,朝堂一片哗然,没人敢站出来,连皇帝也一样。
“众卿家,有何意见?”皇帝坐在龙椅上说道。
大臣们站在原地各说各的,这时桓温站出来了,“皇上,老臣愿意北伐。”
皇上不想让桓温的势力进一步扩大,原本想要找个理由拒绝他,第一天来上朝的谢玄也走出来,“皇上,臣附议。”
王凝之等人相继也站出来。皇帝没有办法了,“那就准奏吧,散朝。”说完,在一群人的搀扶下就往后宫去了。
“你是谢安的儿子?”桓温问着谢玄,王凝之站在一旁打量着谢玄。
“我认识你,见过大司马。”谢玄恭敬地朝桓温鞠躬。
“哈哈……你也支持北伐一事?”桓温笑着说道。
“我本就一名武将,当为国家做一点事。”谢玄笑着说。
王凝之把嘴凑拢桓温的耳朵,“大司马,我看这人可以,不如让他加入我们,随便给他一个官位。”
桓温点点头,“谢玄,从今天开始你就是征虏大将军,你报效国家的时候到了。”
“谢大司马!”桓温单膝跪下。
桓温连忙把谢玄扶起来,“回去准备一下吧,再过两日我们就出发了。”
“遵命!”
……
正如她无数闺梦中所想象的那样,佳时凉夜,星光高照,几片花瓣一枝春欲燃,廊下良禽伴着细碎的树影嘤嘤而鸣,谢道韫画画织锦,王徽之在书房里伴着她,时时凝眸,谢道韫人如桃花,王徽之痴绝地望着,他心底的满足,她一眼即可看到。这人间的岁月,正随月影一寸一寸地移过,谢道韫感受到那份深厚和安详,那种感觉
好像日子不只是在掌心匆匆滑过,而是在心里深长的停留,如她手中的丝线一根一根走着思想,有着纹理,在机梭中来来回回地缠绕,如果每一天都是这样过,那么她不怕岁月老去,鬓生华发。
不知不觉,他们已经在山麓居住了一个月,当接到圣旨的王徽之看着上面的内容,他知道这次他躲不过了。
他走到正在画山水画的谢道韫身后,看着她的背影,有点不想离开这个办法,但是已经没有办法了。
“令姜。”王徽之凑到谢道韫的耳边。
谢道韫被他吓了一跳,“你吓死我,下次过来发出点声响来。”她捶打着王徽之撒娇道。
“令姜,明天我们回去,好吗?”王徽之一本正经地说道。
这个消息是一个好消息,也是一个坏消息,好在他们终于可以回去做大小姐,公子爷了,坏在他们也不能过这样甜蜜得日子了。
“我知道,早晚会有这样的一天,那好吧,我去收拾行李。”谢道韫很不悦地说着就要回房间。
王徽之拉住她的手,一把把她拥入怀中,“给我两年的时间,我们会回来的。”在谢道韫耳旁轻声说道。
“好!”两人就这样抱着依依不舍的看着夕阳西下。
这一年王徽之二十二岁,谢道韫二十一岁,他们不再是小孩子,身上都肩负着重任,两年前在桥头相遇,相知,相识,直至相爱,想要这样一直爱下去,直到天荒地老。
王羲之听到桓温要北伐这件事后,就写信劝阻他,“现在仅有小小的江左,天下人都恐怕不能自保,由来已经很久了,竭力争取军事的功劳,不是你应当做的,最近处理朝廷内外政事的人,没有作深谋远虑,而疲敝空虚了根本,各随自己的心愿去做,竟然一点功劳也没有,使得天下将有分崩离析的趋势,担任大司马的你,哪里可以推辞天下混乱的责任?现在外面的军队打败仗,库府里的财货耗尽,保卫淮水的志愿,不是你能达到的,还不如回来保卫长江,使都督奖领们各人回到原来镇守得地方,长江以外
,仅仅是累赘而已。你应引咎自责,更要好好的治理,减轻人民的田赋和徭役,帮助人民重新开始,可能可以解救困苦和危机。你出身世家,肩挑天下的重任,担当统帅的大任,应该为国家着想。”
在信中狠狠地训斥了桓温一遍,不知道桓温看到这封信后是何感受。因为圣旨已经下来,桓温担任大元帅,会稽王则是副元帅。
又给会稽王司马昱的书信里面说:“当臣子的人,哪一个不愿意尊奉自己的国军,使国势比前代更加隆盛,况且是遇到难得的时运呢?可是,力量不能做到的地方,哪里可以不权衡轻重而妥善处理?现在虽然有值得高兴的机会,然而向内探求一下自己,所担忧的竟比所高兴的多,成功不可以预期遗民歼灭殆尽,劳逸没有固定的时间,征收的田赋日益加重,利用小小的吴、越地方,图谋天下的百分之九十,不灭亡又等待什么时候?不能度德量力,不失败不停息,这是国内的人所以痛心叹息而不敢说出的想法。过去的不可以再柬止了,未来的还能追及。希望你和大司马能再三思考,先建立敌人不能战胜的根基,等到根基稳固势力造成,再作谋划也不算晚。如果不这么做,恐怕麋鹿的游息,将不限于森林之中而已。希望你能暂且放下清虚玄远的心怀,以解救困苦的危急,可以说是利用失败求生存,转变灾祸也幸福了。”
桓温和会稽王收到信后,都没有同意王羲之的看法。
春天,三月,大司马桓温和徐、兖二州刺史桓玄,江州刺史桓伟,谢玄,王徽之等一起去讨伐燕。
那时候,桓温经常说:“京口的酒可以喝,兵可以用。”很不想让谢玄驻守在那里,而谢玄不明白事情的真相,就写了一封信给桓温,想和他共同辅助天子,请允许他督导所率领的军队出征于黄河之上,桓温没有同意,谢玄因为这件事非常失落。
大司马桓温从兖州去进攻燕。王徽之说:“道路遥远,河水又浅,由水路转运粮食很难通行。”这时,王徽之担任大司马参军。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