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繁体版 第一二二章 商州印象

第一二二章 商州印象


弃妻难追之宝贝我错了 天演成神 总裁的挂牌正妻 史上最蛮的使魔 禁典 鬼泣2011 道长来了 东方不败之剑神 电竞天使 白起寻秦

第一二二章 商州印象

当我们一行队伍刚刚可以看到到商州低矮的城墙的时候,官道上就已经有人迎上来了。

当然,对于他们的热烈欢迎,我并没有表现出受宠若惊的态度。

当然,这些迎接我的人都是朝廷官员,为数很少的几个作为商州士绅的代表。我看这些人好像没有二品大员,最大的官穿的也只是从三品的官服。

这个最大的官应该是布政使司的人,商州作为一个府管州,最大的官也不过一个从五品的知州。那些陕西巡抚,总兵,总督一个都没鸟我。

可见,我这个没有实权的王爷在他们眼里还真的什么都算不上。

不过在人群中,我发现一个有点熟悉的面孔!

周延儒,我曾经以为会是我国丈的那个周延儒。

关于他的消息,我只知道他到地方任职去了,不过不知道他到陕西来的。

而且,他居然就是这里面最大的那个官,从三品的官服,在一个行省里面,从三品的官应该是一个左参议或者右参议,不知道这个周延儒是左还是右。反正三十多岁就做到从三品应该是很不错的了。

这个殿试过后从庶吉士一路干起来的人,如果混的好,以后可是入内阁的好苗子,从现在看起来,仕途简直是一帆风顺。从未入流的庶吉士到现在从三品的布政使司参议,中央,地方的工作经验都具备了。要是再回到京城,那最少也是一个六部的侍郎,然后就是尚书,在几个部之间积累了足够的人气和经验,然后混够了资历,那就是大学士,首辅。

虽然在一个承宣布政司,参议上面还有二把手,一把手,但也具备了左右地方政府的一些能力。

当然,像周延儒这样京城外放的官,没什么地方势力,有点像浮萍一般的存在于那些盘根错节的地方行政体系中,不知道他有没有如鱼得水的感觉。

好在,他还有个有能力的老爹不是,凭他爹在朝中的影响力,别的同僚应该能和他和睦共处。

“下官见过王太后,商王殿下,王妃,下官代表代表陕西布政使王大人以及全陕西四百万百姓欢迎殿下的到来!”周延儒说完便下跪行礼,他身后所有的官员及百姓等都跪成了一片。

按制,官员和百姓见了王爷都是要下跪的,更别说,我这会儿代表的是皇上。皇上可是说了的,见我如见圣驾。

“周大人快快请起,众位都免礼吧!”我上前一步,双手扶起周延儒。

“谢王爷!”大家都顺势站了起来,周延儒用一种狐疑的眼光看着我,好像我不应该知道他叫什么名字一般。

也不解释,第一个朝城门走了过去,我母亲和王妃跟着我,然后是按品级排序的官员。

这就是商州,不出意外,我以后要生活一辈子的地方。

这里的城墙还没有紫禁城的城墙高,更别说北京城的城墙了。

当然,这只是我的感概,事实上,商州城的城墙比起紫禁城倒是高大了许多,但没有北京城的女墙高却也是事实。

城门大开,两列卫兵威武庄严地站在两边,目送着这座城以后名义上的主人。那战士长矛上的红缨随着风轻轻飘舞。

光看这个城楼和城墙,就知道商州城并不大。不知道常住人口有没有十万。北京城的人口可是上百万。

虽然人口不多,城不算大,但城门里面的建筑倒也能用鳞次栉比来形容。虽然这个时代的土地并不是寸土寸金,但因为城墙包围的缘故,后世摊大饼的城市发展模式不太适合这个世界。以城墙的建筑历史来看,起码上百年商州城都没有过扩张的历史。城墙所包围的范围还只是那么点大,而城墙外面,也没有多少集聚起来的繁华的村镇。

这是祖国的西部,后世二十一世纪都还十分贫穷的地方,这个时代又能有多富庶。

自从唐灭,西安的帝王之气不再,后世的统治者都没有再把这里当成首都,整个西安渐渐的落后了。

虽然整个关中沃野千里,但连绵好多年的自然灾害加上各级官府的盘剥,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为消弱,甚至宁肯荒废,让自己加入流贼的行列也不愿再去种地。

(就如同我们这世的农民宁肯在大城市里遭受城里人的鄙视,甚至恶毒的咒骂,也不愿回农村种地是一个性质,农民种地被盘剥得比以往任何朝代都惨烈——不要试图反驳我,如果你是农村人,你会认同,如果你是城里人,没有经历就没有发言权——作者)

这就是商州,我初见时给我的第一印象。一个我来了就没有常规办法离开的城市。

我将成为商州之主。

这个时候的商州,市民们脸上虽然没有洋溢着感谢天朝感谢敬爱的熹宗皇帝(当然,熹宗是庙号,是死后才有的,那就应该叫天启皇帝)的那种幸福,但也还没有多少菜色。小冰河时期才刚刚来临,各级政府还没有意识到这次持续多年的自然灾害会给这个多难的民族和大明王朝带来什么。

遇到自然灾害,各地的反应就只是上报朝廷,减免税收,但事实上,年年减,却越减越多,民不聊生已成可见的事实。

那就只有一种可能——欺上瞒下,中饱私囊。

而兴修水利这样的利在

当代功在千秋的事情,地方政府是想不到的,因为这些并不作为地方政府考核政绩的范畴。

(就比如我们后世地方政府政绩考核只考核GDP而不考核环境一样,所以,破坏环境的事情随便干,只要能让辖区内人们的平均工资上升。)

看来这些事情得靠我这个王爷去完成了,只是不知道会对即将到来的民变产生多少正面的抑制作用。也就是说,还来不来得及。

陕西省这个唐朝以前不需要多少漕粮就能解决上百万京城人口吃饭问题的地方,却将要面临有史以来最艰难的局面。

在我的印象中,李自成和高迎祥他们是崇祯初年就开始啸聚山林了的,也就是说,留给我的时间最多三年。三年后,李自成登高一呼,几十万为一口饭吃的农民就扯起了迎闯王不纳粮的大旗。

作为一个威胁到我这个王爷和王爷背后的皇族生存的流贼,我是打心眼里憎恨的。

要是没有他李自成,我会在北京的煤山上吊死吗,我千千万万汉族子民会在清人的铁蹄下呻吟吗。

当然,这个时候的我已经改变了命运,连不会出京的我都来到了这个藩国,还有什么事情是必然的呢。

商州,一点也看不到即将到来的噩运,当然,我指的是城墙里面,至于城墙外面,我一路从官道走来,倒也见了一些民不聊生的景象,多年不见的卖儿卖女的事情又一次出现在了我大明的土地上。

当然事情还没有严重到易子而食的地步。

也就是说,对整个陕西而言,受灾的还只是一小部分,官府还有一定的实力保持他们大部分人不至于饿死。

而且,这个时节,草根树皮还是有的。

观音土也还能让人吃了有饱的感觉。

(你不要问我一个二世祖还知道什么是吃草根树皮,吃观音土,这些都是‘我’爷爷长征过草地时印在脑海里的回忆,曾经他像讲故事一样讲,而我像听故事一样听——书中的我)

(——作者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当然是知道稼轩之艰难的。)

商州城的街道上,还算人来熙攘,各类店铺倒也正常的经营着,官府各部门倒也各司其责,生活也算是在正常的轨道上。

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民风还算淳朴。我的大队人马经过,所有的人都跪迎,等我走过以后,他们才站起来干自己刚才正干着的事情。

街道上是黄土,并没有全部铺成砖石,好在,刚刚一路都被官府的人洒了水,没有扬起满天的尘土。

我的目的地当然是我在商州的家——商王府。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