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繁体版 一百九十五回:太后斗将军(shang)

一百九十五回:太后斗将军(shang)


绝代残颜:法医王妃 豪门契约:撒旦的危情新娘 重生之修仙聚宝 螭吻 保姆守则 可惜我是水瓶座 草根之强势崛起 妃常得宠 僵尸哪有那么冷 火影之麻木不仁

一百九十五回:太后斗将军(shang)

我仍旧是冷冷说道:“如此,当真是有劳袁大将军了。 ”如今房中的气氛,很是微妙。 我知道我怎么处置,会对这件事产生很大的影响。 而结局一共就只有两个,要么就是袁震东不肯交出粮食,叛变朝廷,说不定会将我们几个诛杀于此。 只是如此一来,袁震东就当真成了逆贼反贼,他与朝廷的关系,会完全推到一个对立面上去。 这样对袁震东,有利有弊。 利是,袁震东手中握有重兵,很有可能诛灭朝廷,改朝换代,自立为帝。 这样一来,袁震东就再也无所顾忌了。

弊端就是,袁震东若是因为粮食的事情,和朝廷闹翻,起兵反对朝廷。 不但是师出无名,而且百姓们对袁震东,也不会信服。 这么一来,袁震东可能会失道寡助。 还有别的几个国家,有可能趁机会攻打西宋。 西宋也有可能,会葬送在别的国家手中,得利益者,未必是袁震东一人。

就袁震东手中的军队来说,虽然士兵们都是听从袁震东的话,可是袁震东若是攻打朝廷,情形就会不一样了。 攻打朝廷,那就是谋逆,是大逆不道。 若是朝廷无道,有人兴兵起义,百姓或者会群集支持,士兵们也会支持。 可是如今朝廷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实行了一系列有益百姓的政策。 士兵们若是跟着袁震东与朝廷为敌,就是造反。 没有一个士兵,打从心底里希望造反的。 所以袁震东要想成事,也不是那么容易。

如今。 我就是在揣摩袁震东地心态。 我只能从揣摩袁震东的心态出发,进而决定我怎么来处理这件事。 可是我心里也明白,要是万一我对袁震东的心态揣摩错了,或者袁震东的想法与我的想法有出入的话,那么,一切就会与我想的背道而驰了。 我地揣摩,可能不但对我们没有益处。 反而有很多弊端和不利。

可是,在这种情形下。 除了猜心,再也没有别的办法。 因为袁震东与朝廷,与我地关系,已经被推到了一个对立面的顶点。 稍微处理的不慎,只怕就目前的形势而言,对我,对朝廷。 都没有半分好处。 所以,我一定要十分慎重。

眼下的情势禁格,对于袁震东的这种态度我一时之间也是揣测不透,不过我明白一件事情,眼下不是在京师,而是在袁震东的地盘上,眼前地军队也是袁震东的亲卫部队,而不是远在京师可以如臂使指。 指挥如意的御林军。 一旦逼迫袁震东过甚,这个日渐跋扈的袁震东大将军如果心怀叵测,真的撕下脸面暗地里头指使他的部队造反,激起部队的哗变,那局面就将一发而不可收拾。 眼下身临险境,随时可能有不测之祸。 对于袁震东是不能过于苛责。 免得袁震东心怀怨懑,以至于一不做二不休的预先下手。 如果情势真地发展到那个地步可就真的糟了。

想到这里,我心里头咯噔了一下,看了看袁震东黑虎着一张脸,心底下顿生警惕。 轻易不能兵犯险着,激怒了袁震东。 眼下最好的办法莫过于暂时不追究袁震东的这件事情,对袁震东稍加温言慰藉,以期袁震东不敢贸然发动,这才是上佳的缓兵之计。 可是袁震东此次偷运粮草的情事究属胆大妄为地事情,如果不加以申斥。 恐怖日后愈加不把朝廷的体制和我们母子俩放在眼里头。 如果现在怫然作色。 惹恼了这个袁震东,不知道他会做出什么事情来。 眼下还是要温言慰藉袁震东几句。 以安其心的。

心下念及此处,顿时对于如何发落袁震东就有了计较。

我转怒为笑,改容相向的对着袁震东说的。

“哀家此次远赴边陲,不期眼见袁将军麾下将士个个军容雄壮,训练有素。 足见袁将军平时里头带兵有方。 此次偷运粮草虽然迹近荒唐,也可见袁震东爱兵如子的拳拳之心,也是袁将军的爱护属下兵勇的一个表征,故而也属情有可原。 ”

袁震东听的我这么说,呆了一呆,然后摘下头上的缨帽,以头碰到。 急促地说道:

“太后娘娘明见万里,臣带兵打仗,一向是奉恩结二字为圭臬,观古往今来之名将无外乎恩结下属。 这样才能使得将士用命。 如此这般之后方可谈到指挥如意,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否则军士一接战便纷纷做鸟兽散了,那么怎么可能打地了胜战呢。 ”

我心的很是不以为然,袁震东为了自己地恩结部下,结果居然想借朝廷的粮草去给自己的部下加饷加粮,本意固然不坏,可是也实在是太没有大局关了。 不知道袁震东是真的如此想,还是想借朝廷的粮草来培植自己的私人力量。 英雄固不可自剪羽翼,不过袁震东这样肆无忌惮的利用朝廷的粮饷来恩结兵士,对于朝廷来说却未必是好事,一旦造成尾大不掉之势,可不是什么好玩的事情。 权柄过重,朝廷终有受他挟制的一天,岂不可虑?”

心里头存着这样的想法,所以对袁震东说话的语气就越加显得亲热。

“袁将军,你为朝廷出生入死,带兵平乱这么多年。 功勋素著,一直以来朝廷与你都是休戚与共,和衷共济的度过了不少的危局。 袁几句的耿耿忠心哀家也是看的见的,绝对不会抹杀了袁将军这么多年替朝廷出了这么多的大力。 ”

袁震东听的我这么说,心下大感安慰。 在地上不断的磕头到:“太后娘娘圣明,臣下多年带兵在外打仗,只知道士兵是不能够缺粮少饷的。 俗话说皇帝也不差饿兵,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臣下未经奏明太后娘娘便擅自自作主张偷运粮草来边疆,确实有欠考虑。 臣下甘愿自领惩罚。 ”

“很好。 袁将军,你能如此想,哀家很高兴。 眼下山西境内饿殍遍野,人竟相食。 据报,倒籍于路旁的伏尸入目皆是。 这几年年景不好,朝廷又叠逢大难,朝廷地国库已经被掏得差不多了。 只能是勉力支撑。 此处山西遭此大灾,朝廷也只能做到这一点了。 特简派大元前往山西会办赈务。 让这些人代替朝廷躬历灾区,不避辛劳,能多救一个人是一个人,也是朝廷的雨lou恩德。 不过朝廷派人下去赈灾,总不能不带粮食下去,如果单单是派人下去而,空口说白话。 口惠而不实至,灾民是不会见情的。 到时候激起流变,灾民和前朝一样揭竿而起群起响应,那么局势就一发不可收拾。 ”

这番话说的袁震东悚然动容,他自命是儒将,对于前朝的名臣宿将他最喜欢的就是上马带兵,下马治民的范仲淹。 平时经常与亲兵操练之余,也喜欢到野外寻碑问迹。 斜阳影里凭吊古迹,策马高岗,揽辔便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 他又有碑石鼎铭地嗜好,边疆出土的前朝古器甚多,练军之暇,摩抄碑版金石。 也颇得意于他自己地那副儒将派头,因而对于我的这番话还是心有戚戚的。

瞧见袁震东的脸色的变化,我便知道这份说辞已经说动了袁震东的心。 眼下比较要紧的事情是先让袁震东把这批救命地粮食运送到山西去赈灾。 所以我便转口说到:

“就事情的轻重缓急看来,山西大灾是急如星火的事情,如果不火速派人送粮食去赈灾,拖延不决,以至激起民变,恐怕到时候局面便不可收拾。 边疆的这些士兵们的粮草问题,是缓急可恃的事情,不必急于一时。 就算一时间军粮有所短缺。 朝廷也可以下旨变通。 让这些军士暂时就食于地方。 这样子也可以算是解决了兵勇们的问题。 ”

“太后娘娘圣明,如果臣的部属能够就食地方。 臣也就不担心这个粮草问题了。 这件事情如果真地能如太后娘娘所说,那么我愿意把着无忧谷里头的所有粮食都运往山西赈灾。 倘若如此,一切均听从太后娘娘的统筹安排,臣下绝无异议。 臣奉职无状,上劳圣虑,真正无地自容。 ”

“你也不必过谦,眼下当务之急,还是要请袁大将军火速派遣你的部下护送这批粮草送往山西赈灾。 事不宜迟,还请袁将军尽快安排,代为筹划。 ”

袁震东明白我的意思是我想让他下令,派兵勇护送这批粮食去山西。 有来之前在半道上被饥民围攻的前车之鉴,自然不敢掉以轻心。 便喝道:

“欧阳雄。 ”

“末将在。 ”欧阳熊应声出列说道。

“将军有何吩咐。 ”

“欧阳雄,本将军责成你三日之内,日夜兼程将这些粮食运往山西。 克日起程,不得延误。 ”

“末将领命。 ”

我见欧阳熊大踏步地转身奔了出去,已然知道这个欧阳熊眼中根本没有我这个太后。 据袁震东所说,他读过许多兵书和名将的史传,细心考究了那些名臣宿将的带兵的手段,确信对部将士卒,唯有恩结,才能得其死力,惟有能得其死力方能无间寒暑,勤加操练,这样子才能练成能攻善守,纪律严明的一支劲旅。 眼下看这些将领对袁震东惟命是听的样子,心下不免生出了警惕之心。

这样想来我便开口说道:袁将军,边疆军务谅经布置周详,方定外患,叠逢大灾,而今时事孔亟,朝中急需将军这样的老于军事的大将坐镇。 此外将军手下的带兵各员中,有才略过人,堪膺艰巨,秉性忠勇,缓急足恃者,也请将军破除门户之见,举荐贤能,以供朝廷用备任使。 ”

袁震东诺一声到:“臣下深荷厚恩,得此厚遇,敢不从命,原为太后娘娘任意驱使,纵使肝脑涂地,也在所不惜。 太后娘娘如此贤明,将士自然会人人用命,个个奋勇,绝不会退缩畏葸。 ”

这番应答奏对也算是十分称旨。 这种归结于颂扬圣明的话虽然未必是实情,倒也是十分动听地。

故而我微微颔首,转口提到此处山西赈灾地事情。

“你看应该派什么人去山西赈灾?”我拖口问道,“以前放出去办赈的人,经手地款子很不少,很有些中饱私囊的人混迹其间,搞得物议沸腾。 ”

“这个,太后圣明,用人的权柄,操之于上,这种实情不是臣下可以与闻的。 夫黜陟之柄,操自朝廷,差委之权,归于太后娘娘,臣不敢擅便。 臣惶恐,不敢有所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