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繁体版 第9辑 微妙处理冲突中的危急与尴尬14

第9辑 微妙处理冲突中的危急与尴尬14


小人物的职场奋斗史 冷戾少爷的囚妻 前夫夜来袭 前妻,再爱我一次 殇恋后宫之红颜误 绝对不痴心 登科 诡战 飘渺剑仙录 三千综漫

第9辑 微妙处理冲突中的危急与尴尬14

“您怎么放进去,我就怎么拿出来。”蒋子龙微笑道,“您显然是凭嘴一说就把鸡放了瓶子,那么我就用语言这个工具再把鸡拿出来。”

金斯伯格赞赏道:“您是第一个猜中这个怪谜的人。”

正所谓“你有来,我就有往”,蒋子龙将这一烫手的“山芋”又返还给了对方,让对方不仅品尝到了这一“山芋”的热度,也为其智慧的头脑所折服。

生活中往往如此,每个人可能都会被人为的或自我所设置的障碍而迷惑,有时甚至钻到牛角尖里而不可自拔,殊不知,努力想到这一问题产生的根源则才是问题的真正破解之时。

○何谓“顾问”

当年冯玉祥将军有个军事顾问叫乌斯马诺夫。他特别喜欢打听西北军的事情,还常常缠着冯玉祥问这问那。开始问一些西北军的一般情况,渐渐涉及行政的人事安排。

这天乌斯马诺夫又向冯玉祥问一些事,冯玉祥不悦地说:“顾问先生,你知道在我们中国,‘顾问’两个字当什么讲吗?”

乌斯马诺夫摇了摇头:“不知道。”

冯玉祥告诉他说:“顾者看也,问者问话也。顾问者,就是当我看着你,有话问你的时候,你答复就是了。”

显然,冯玉祥是被这个顾问搞坏了心情,而如何给对方以善意的、适度的解释来表明自己的情绪,则是每个人都会碰到的难题。冯玉祥将对方的身份——顾问,做了个听上去似乎无懈可击的解释,听起来既让人发笑,又让人无可奈何,不过,这的确是个高明之举,不妨学习。

○重新排字

于右任(1879—1964),辛亥革命时期,著名的报刊活动家。陕西三原人,祖籍泾阳。原名伯循,字诱人,后以“诱人”谐音“右任”为名;别署“骚心”、“髯翁”,晚号“太平老人”。青年时追随孙中山先生,为推翻满清封建统治立下卓越功勋;他积极倡导国共两党合作,兴办教育、兴修水利,是真诚的爱国者;他是南社早期的诗人,一生写下诗词近900首。他的诗、词、曲均有很高的造诣,曾写下不少寄托国家民族兴衰之情的诗篇,著有《右任存》、《右任诗书》等,精书法,尤擅草书,首创“标准草书”,被誉为“当代草圣”。

于右任是著名书法家,创立了“于体”书法艺术。因此求他的字的人很多。

有一天,有人特备酒筵请他写字,饭后拿来纸笔,于右任在酩酊大醉之中挥毫,留下一行“不可随处小便”而去。

第二天,那人拿出这行字请教于右任,于右任知道自己酒后失笔,连声道歉,沉思良久,似有所得,于是叫人取来剪刀,将一行字剪成几块,重新拼排,说“你看,这不是一句很好的座右铭吗?”

那人一看,禁不住大笑,再三拜谢。

六个字重新安排,原来是:“不可小处随便。”

“不可随处小便”的于右任这次倒是真的“随处小便”了一次。诚然,现实生活中,任何人都会有失态的时候,而如何将失态的自尊找回,则是个棘手的问题。于右任将错就错,将原本让人哭笑不得的荒谬之言转瞬做了新的调整,不仅将劝勉他人的座右铭表达得恰到好处,也很好地解脱了自我的尴尬,更显示出君子般的坦荡胸怀。

○纪晓岚“尽忠”

清朝乾隆年间,有位大学者纪昀,字晓岚,因才华出众,智慧超群,深受乾隆皇帝的喜爱,并任命他为中国最大的典籍《四库全书》的总编纂,皇帝的陪读学士。

纪晓岚和乾隆皇帝不只是君臣关系,个人情谊也比较深。二人曾发生过一些有趣的故事,从其中可以看出纪晓岚的机敏与睿智。

一次,乾隆皇帝想开个玩笑难难纪晓岚,于是就问道:“纪卿,忠孝二字作何解释?”

纪晓岚回答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为忠;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为孝。”

乾隆立刻说道:“我以君的身份命你现在就去死!”

“这……臣领旨!”仓促之间,纪晓岚不知皇上的用意,只得应道。

“那你打算怎么去死?”

“跳河。”

“好,你去吧!”

顿时,群臣无不惊讶万分,谁也没想到突然会发生出这样的变故,一时间都为纪晓岚担心。可是,机智过人的纪晓岚在外面转了一圈,不一会儿又回来了。

乾隆忙问:“你怎么没死?”

纪晓岚回答说:“臣到了河边,正要往下跳的时候,谁知屈原从水里向我走来,还拍着我的肩膀对我说:‘晓岚,这就是你的不对了。想当年,楚怀王是昏君,不辨忠奸,我不得不死。可如今皇上圣明,你要是真死了,后人岂不会说皇上诛杀忠良吗?你应该回去问问皇上是不是昏君,如果皇上说是,你再来死也不迟啊!’臣想,屈大夫说的也有道理,特回来禀报皇上,请皇上定夺。”

乾隆听了,不禁哈哈大笑,说:“好一个巧舌如簧的纪晓岚,朕算服了你了。

正所谓“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但凡事皆有因,屈原之死乃天大之冤,是一代明臣碰上了昏庸之君。纪晓岚巧借屈原之死这一事例来反问乾隆,即若臣死,则臣同屈原之死一样乃碰到了昏庸之君,那么,现在的问题是——我所碰乃为当今开明之君,为皇帝尽忠恰是臣之职责,故臣之生或死应由事实来说了算。

铁嘴铜牙的纪晓岚一方面将赞美之辞巧妙地说到了乾隆皇帝的内心,另一方面也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忠心,很好地处理了乾隆的发难,真是一举两得。

○此马和彼马

著名国画大师张大千的好友徐悲鸿与赵望云都擅长画马,而徐悲鸿比赵望云的名声大,赵望云很不服气。

一天,赵望云见徐悲鸿不在,就问张大千说:“人家都说悲鸿画马比我画得好,你说说到底是谁的好?”

“当然是他的好。”张大千直话直说。

赵望云听了,大失所望,追问道:“为什么?”

“他画的马是赛跑的马和拉车的马,你画的是耕田的马。”

故事中的徐赵二人同为张大千的好友,无论直接说出谁的画工更胜一筹,似乎都不太合适。而张大千的高明之处就是,将所问问题给出两个完全符合逻辑的回答,即将问题指向了两个方面,这就避免了证明回答的尴尬。相信这对现代人面临如此类似问题之时,都有一个很好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