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繁体版 蜗居(1)

蜗居(1)


千金小姐的自定义生活 暴少的娇妻 萌宝坑爹:前妻乖乖入怀 万界独尊 武御天道 天剑魔缘 重生之带着空间的爸爸 位面源代码 从火影世界归来

蜗居(1)

故事发生在上海房价飙升时期。

主人公海萍与丈夫苏淳下决心离开租住了5年的10平米的小屋,买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却发觉“攒钱的速度永远赶不上房价上涨的速度”。

况且儿子吃奶粉要花钱,穿纸尿裤也要花钱,“进出口双向收费,比中国移动还狠”,郁闷与争执成了这对白领夫妻每一天的家常便饭。

海萍在丈夫面前淑女变悍妇,哀叹“是这个没用的男人给了我做泼妇的能量”。

海萍的妹妹海藻一边帮忙筹钱,一边为姐姐的转变感到心痛,“婚姻是爱情的坟墓,房子是婚姻的坟墓。”

等到他们终于筹齐首付,在上海郊区挑中一套两居室,手机上竟收到“江苏移动欢迎您”的短信。

即便如此,海萍依然能举出一长串理由说服苏淳买下这套房子,并要在20年内还清贷款。

“如果30年才还完,利息都要滚出一套房子来了。”

…… 01 这是海萍千挑万选租来的安身立命之地。

每个月650块。

她原本只想在这里过渡一下,没想到一渡就是五年。

这期间,她和老公办了婚姻大事,换了N个工作,妹妹海藻借住了大半年,儿子出生后回来的第一个家。

一生中几乎所有的大事,就在这租住的10个平米屋檐下完成了。

海萍原本想,等一攒够首期我就买房子,然后我就有自己的窝啦! 路漫漫其修远兮。

五年的血泪路走下来,她发现,攒钱的速度永远赶不上涨价的速度,而且距离越来越远。

再等下去,也许到入土的那一天,海萍还是住在这10平方米的房子里。

如果这幢古老的石库门房子不拆的话,她会一直租下去,一直节衣缩食,一直凑不够房钱,一直跟其他五家共用二楼半的那个小厕所,一直为多摊了几块钱的水费而怄气。

也许到最后,就跟二楼的老李家一样,祖孙三代共住一间。

放个屁声音大点儿三楼的楼板都震颤。

海萍每次路过二楼上三楼的时候,都喜欢,或者潜意识里很满足地朝那间和自己家面积一样大的10平米小屋望进去,看看那张双层床和斜靠在门边的行军折叠床。

也许是房间实在太小了,二楼老李家从不关房门,甚至大冬天也敞着,东西堆得漫到门外,至少李奶奶那张小板凳就一直放在过道上。

而他家吃饭从没在一桌过,都是分餐,每次上桌一个人,或者老李端着碗去楼下的弄堂吃饭。

望着无处藏身的老李,海萍的心态就平和多了。

至少,在人均面积上,海萍不是这座城市里占有率最低的人。

同样一间屋子,她还占5个平米呢!人就是靠这种“比下有余”才能有活下去的信念。

若总是“比上不足”,大部分人都会罹患忧郁症。

比方说贝克汉姆,因为没住进白金汉宫而郁郁寡欢。

海萍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就是:“都怪你。”

对这话,苏淳已经习惯了,每次都笑着回答:“好,怪我,怪我。”

早上海萍在转不开身的小地方居然还四处找钥匙的时候,她会嚷嚷:“都怪你!为什么昨晚不提醒我放包里?”苏淳完全意识不到这原本是海萍的错,总是一边帮忙找,一边说:“怪我!怪我!”苏淳也闹不明白,这么小的一片地方,为什么跟迷宫一样总有无尽的空间可以隐藏这些小东西,比方说擦桌子的时候不小心把它蹭进鞋窠里,或者被一份报纸压着就消失了。

有时候苏淳会安慰自己,亏得地方小,所以东西才好找,若换套100平米的大房子,每天不要上班了,整天捉迷藏。

这话,苏淳曾经跟海萍开过玩笑。

海萍严肃地说:“绝对不会。

房子大了才会有序,所有东西归位,我会在进门的墙上钉个杂品袋,把伞、钥匙、信件都放进去。

所有的鞋子不会这样敞在房间里,要收进鞋柜。

电视机不要放在书桌下面,每次看的时候蹲着,要放在电视柜上,电脑也会有自己的房间。

我要做一套海尔橱具,买一套美国的康宁餐具……”苏淳每次到这时候都后悔跟海萍提房子的事。

她似乎早已成竹在胸,要买什么样的房屋,什么样的朝向,怎样装修,墙是什么颜色,家里要添置什么细软,精确到在玄关安一面照妖镜。

每到这个时分,海萍的脸蛋就洋溢着一层兴奋的红光,鼻翼也会因为兴奋而扩张,手脚挥划之处,你得提防她踢到地上的电视或者不小心手撞着墙。

苏淳会假装不经意地用手拦一下她大幅度的举动,以免她在受到磕碰的时候突然梦醒,进而因眼前现实的对比更加沮丧。

海萍在谈论房子的时候,几乎所有的细节都设计好了,独独不谈钱。

主要是,这一点没法谈。

一涉及到这方面,所有的梦想,就只能称之为梦想了。

其实,三年前,就在三年前,就在海萍的肚子刚刚有点鼓起来的时候,他们家差点就有一套房子了。

如果海萍当时更加实际点儿的话。

那时候,上海的房价正小荷初露尖角地开始上扬。

在沉寂了10年之后,上海的房子跟刚刚苏醒的冬草一样,飘出一点春意。

海萍那时候刚怀孕5个月。

原本,那是买房子的最好时机。

趁走得动,海萍每天下了班就拉着苏淳去看上海各区的二手房。

那时候的房地产市场,我们可以称为“英雄死了”,至少假寐着,几乎不见什么新楼开盘。

那时候是海萍对上海交通最熟悉的时候。

她除了怀孕的喜悦,就沉浸在一张市内交通图上。

每天依地图标出房子的位置,然后查看有几路车到达上班的地方,估算路上要多少时间;那个时候,任何一个路人随便问海萍一条巴士的路线,她都可以准确地告诉你去向。

按这种势头,原本在海萍生产前,就可以定下房子了。

只可惜,功亏一篑,人哪,心存贪念。

当时,小夫妻俩手头存款4万,加两家凑的钱,够付一套中小户型的二手房首期。

也就是在蓝村路或者张扬路附近吧!天哪!蓝村路啊!张扬路啊!这个地段放在现在,随便什么房子,都得上百万以上啊!肉痛! 房产经纪人打电话来约看房子。

到地方一瞧,小小的两室一厅,属于90年代初的设计,所有的房门都对着客厅开,厨房,厕所,两个卧室。

所以那个厅纯粹是过道,基本上放不了什么家具。

当时的房主就任那一片空着。

海萍不是很满意。

两间卧室,一间朝北,一间朝东。

就这种户型,来看房的人居然占满了小厅,总共得五对夫妻吧!有老有小。

再加上挤门口的几拨房产经纪人,整座屋子给人的感觉极其压抑。

海萍面上不露声色,心里暗暗“切”了一声,想:“造势啊!吓人啊!以为来的人多就卖得掉啊!这种房子,送给我都不要!孩子难道住北间?电脑电视不还是没地方放吗?这种生活,与我心中所想的,差别太远了吧!” 房主就开始指着每家的女主人问:“你要不要?你要不要?”第一个问海萍,海萍显然摇头,根本没问苏淳的意见。

问到第二家,那个女主人就已经表现出意向了,仔细问一下估价,好像是30万。

就这种十多年房龄的房子,房主好意思要30万!看那墙,都起皮了!看那地板,还是革的!看那厨房的水喉,还是**的!这种房子也好意思说30万,一定是穷疯了。

上一页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