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繁体版 40捆个老汉来看瓜 四奶去世排五天

40捆个老汉来看瓜 四奶去世排五天


霸魂诀 亿万萌宝:帝少宠妻无上限 极致宠爱:霸道老公停一下 独家萌宠:蜜爱追击令 空姐诱惑,染指机长 戮神绝天 重生之阴阳鬼妻 TFBOYS之SHINEE夺爱 大师兄 踏霄录

40捆个老汉来看瓜 四奶去世排五天

滚横爬顺(纪实小说:四十)

安儿要是有这么一条裤子我再怎么拉、扯、拽,他的裤子永远掉不下来。我也就不会被他们捆个老汉看瓜。看看我一说就是老汉看瓜,两说还是老汉看瓜,其实我也不想说,谁叫我摊上这种事来,偏偏我又是个碎嘴子,人上了岁数也不知道什么丢人败兴,不说出来怕忘了似地。

不说了,不说了。难以启齿丢人现眼的事再也不说了。穿这样长裤腰裤子的人很少,因为浪费布。

短裤腰的裤子就简单多了,用红、蓝、黑、白色的布腰带系着,穿一件粗布短褂子。汤开怀来露出红、蓝、黑、白的裤腰带,真真的威风八面一副精干利爽的农民打扮。再看看电影、电视里穿这样衣服,怎么就成了地痞流氓和汉奸的装束。对了穿这样衣服的不能戴礼帽,一戴礼帽就是地痞流氓和汉奸。一顶礼帽戴与不戴就有这么大的区别。

穿这样短裤腰的裤子,容易一拉它就掉下来。一个好处是尿尿省劲,前边一拉裤腰尿罢,将裤腰塞回去完事大吉。想不到这种,也不知道是多少辈子的老祖先,流传下来的裤子样式,它经过世界级的服装大师改造,还引领了世界新潮流。有人说我说悬话,那么请你往自己身上看,外面的裤子包括里边的内裤都在前边开着口子呢。

是不是那些世界级的服装大师受到我们这里的“尿尿不解裤腰带”的启发,才有了这么好的构思。最大的改进有一个好处,用这种裤子保证捆不了……不能说,不能说,丢死人,再也不说了。

别看我对安儿有意见,但再见面我还得叫他一声安儿哥,毕竟他是我的堂兄。

对了我忽然想起有很多文章里解释,将叔叔或是大伯的儿女称为堂兄妹的,如果按我们那里的说法这就错了,叔伯兄弟是叔伯兄弟,叔伯兄弟是你和他们伙一个爷爷。堂兄弟是堂兄弟,堂兄弟是你和他们伙一

个老爷爷。

有有些书里描写起农村来,好象农民说粗话和不文明的语言就时刻挂在嘴边一样,要说说粗话除非吵起架来,“打架没好手,骂街没好口”。有一个老公公和儿媳妇吵起来,儿媳妇骂道:

“你不要脸。”老公公还骂说:

“我不要脸怎么了,滚你的门子了。”

象这样的对骂毕竟是少数,中国农村几千年的历史。一个村子住着的人家,一个姓的较多。别看从村里出来个四五岁小男孩,两三岁的小女孩。一个白胡子老头说不上还要喊他们叔叔、姑奶呢!这就牵涉到礼节的问题,说到礼节想起来我四奶奶去世时的葬礼来。

那一年我四奶过世,她是老丧排五天,叫“排五”。一般都是三天叫“排三”。四奶过世时已经九十多岁了,我要跟着母亲去看给她穿衣服,母亲不让,害怕我沾上晦气,奶奶说:

“这么大岁数的人死了就是喜丧了,明儿不害怕让他跟着去,说不上还能沾沾四老婆子的喜气呢。”奶奶说了话,母亲也不能再说什么。

说到害怕我从小就有着天不怕地不怕的胆量,小伙伴们都害怕死了的人不敢前去观看。我会带头走到死者的头前,趁大人们哭她时,偷偷掀开她头上盖着的白布,看哪一张没有一点血色的脸。

奶奶见我们要走时,又接着说道:

“到那里,给四老婆穿衣小心点,那些送老衣准备的已有几十年了,经不住揪拽了,那年老二过世时就拉破过。”

母亲和我到了四奶家里,四奶刚刚断气,还躺在炕上。赶紧找来她的送老衣,小心翼翼的给她穿上,抬到外间顺着铺的草铺上。

四奶**戴一顶前边绣着花的黑色帽子,穿了一身棉衣,外套一件黑色长袖俺襟大布衫,一条青色的裤子,一条黑色裹腿带,一对小巧尖尖的绣花鞋穿在脚上。用麻丝将两个脚尖捆着

,一条白手巾盖在脸上,一个老式的圆犁铧扣在胸前互相抄着的双手上。

四奶奶舒舒服服躺在那里。那些大娘、婶子、嫂子们大声哭了起来。哭了会儿,一群人哭着又往村头的庙前压纸去。实际也是通知了全村人四奶奶在这时候已经去世。

第二天就要派人去报丧,光需要去报丧的亲朋好友满满的写了两张纸。临走前,还在一个一个的数着看看忘了谁家。

第一个报丧的是四奶的娘家,她有个排五的弟弟已经在她去世前就来了,我们喊他五舅姥爷。去的人必须去一个晚辈,到了他家要给五舅姥姥磕头呢。

要去报丧的还有四奶儿子媳妇的娘家,孙子媳妇的娘家,闺女、孙女家,还有个干闺女,干儿子家。她家的近亲就完了。

我几个姑奶奶家也必须去,接下来我八家里的众多的姑姑家,姐姐家,侄女家【我有几个比我大的堂侄女已经出嫁】光这些亲戚算下来就几十家。

有三里五里,十里八里的,还有三十里五十里一百里的。像我父亲他们一辈在外地的县里市里的,都要赶回来。有人专门去给他们拍电报。

数数这些亲戚需要多少报丧的。除去几个身强力壮的去刨墓的墓道外,所有的侄孙辈全部去报丧。我也出动去了离我们五里地的大姑家,顺便还去了和大姑一个村的堂姑家。堂姑给我烙了一个大饼,我吃了一半临走又让我取走了另一半。

回到姑姑家又给我做了一碗鸡蛋面疙瘩汤,吃喝得我“啃哧憋嘟”的只喝了半碗,再也喝不下去。早知道那个饼让我取走,我就少吃点,也要喝了这一碗鸡蛋面疙瘩汤。平时在家,母亲一年半载也不会给我做一顿这样的汤。也不知道这报丧吃饼有没有说法,在后来的几次去报丧时都要吃烙饼。

下午大姑和我一块回来,先到我四奶那里哭了会四大娘,便回去看我奶奶去。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