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时辰记法
极品关系户 宝贝乖乖只宠你 颠峰之宿命传说 超级都市狂修 盗墓十年 时光的河 猛鬼夫君 天眼神窥 法则使剑三系统+快穿 青春疼痛夏末尾声
六 时辰记法
由于《天玄地黄》书中时间表示同样采用了古代十二时辰制。因此作者特地将古代十二时辰制与现代24小时制做了一个对照,以供读者参考。
12时辰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
24小时制:1-33-55-77-9
12时辰制:亥时子时丑时寅时
24小时制:9-1111-1313-1515-17
12时辰制:卯时辰时巳时午时
24小时制:17-1919-2121-2323-
东汉部分纪元表
由于《天玄地黄》是根据东汉历史架构。因此作品中难免会出现让读者分不清楚年代前后的年号,所以作者特地摘录了《现代汉语词典》附录中东汉部分纪元表,以供读者参考。
桓帝:刘志
建和(3)公元147年和平(1)公元150年元嘉(3)公元151年
永兴(2)公元153年永寿(4)公元155年延熹(10)公元158年
永康(1)公元167年
灵帝:刘宏
建宁(5)公元168年熹平(7)公元172年光和(7)公元178年
中平(6)公元184年
献帝:刘协
初平(4)公元190年兴平(2)公元194年建安(25)公元196年
延康(1)公元220
中国古时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於现在的两小时。相传古人根据中国十二生肖中的动物的出没时间来命名各个时辰。
子下午11时正至上午1时正
鼠鼠在这时间最跃。
丑上午1时正至上午3时正
牛牛在这时候吃完草,准备耕田。
寅上午3时正至上午5时正
虎老虎在此时最猛。
卯上午5时正至上午7时正
兔月亮又称玉兔,在这段时间还在天上。
辰上午7时正至上午9时正
龙相传这是群龙行雨的时候
巳上午9时正至上午11时正
蛇在这时候隐蔽在草丛中
午上午11时正至下午1时正
马这时候太阳最猛烈,相传这时阳气达到极限,yin气将会产生,而马是yin类动物。
未下午1时正至下午3时正
羊羊在这段时间吃草
申下午3时正至下午5时正
猴猴子喜欢在这时候啼叫
酉下午5时正至下午7时正
**於傍晚开始归巢
戌下午7时正至下午9时正
狗狗开始守门口
亥下午9时正至下午11时正
猪夜深时分猪正在熟睡
12时辰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
24小时制:1-33-55-77-9
12时辰制:亥时子时丑时寅时
24小时制:9-1111-1313-1515-17
12时辰制:卯时辰时巳时午时
24小时制:17-1919-2121-2323-
摇卦是在一定的时空场中进行的,故时空的限制与影响卦情不可等闲视之。我们先看时辰的作用:
有语去“现官不如现管”,社会现象如此,反映社会的卦的现象也是这样。尽管从时间的概念来说,”还有年月ri,但在这个时辰是,时辰却cāo有和杀予夺之大权。因为它是“现管”。
把时辰参与卦的信息分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占时在六爻中是各个爻的怎样的六亲关系?尤其对于用神而言是何种六亲?
2、占时与用神的生克泄助刑破合的关系,会使用的作用改变。
3、占时可作测来意用(供参考):如“时鬼动冲人口,问住宅不安宁”,时为兄:问失财事,时为子,问子女事等等。若与其他有关信号结合而看,可提高测来意的准确度。
4、有时候,时辰临六神可直接下吉凶之判断。
5、把时辰,作为一种外应而断。
6、有时候,用神虽然在ri月上无气,但长生帝旺于时,仍作“得时”论,所谓“此一时彼一时也”即此意。再看此“时”是卦中何种六亲,可知得谁之力;反之亦然。卦虽好,但墓绝空亡于时,则坏在这个“时”上,再看这个“时爻”是何六亲,便可推知在这个时候是因谁,因什么、在何方向位置而坏事。
7、占时冲破什么爻,表该爻所生的那件事不得成功。
如下卦:子/酉/丁卯(戍亥)某人占求婚,午时占:
龙兄、、子应
玄官、戍
白父、、申
田兄、亥世(午才)
勾官x丑
朱子、卯
此卦妻才爻不上卦,世爻所求之对象为应爻,又被午时冲散,午财伏在田蛇下被亥“飞来克伏”,一场空忙。故为不成功。
8、凡六爻中地支,皆是时支之何六亲,为最亲切之用神。
9、卦身是时辰之何六亲,往往为求事之主。
10、时干起六神,与ri干所起六神有调和,增力、抵消等作用、如ri干起为白虎,而时干所起为青龙,则凶中有吉。此时不凶,然至白虎时到便大凶。
11、占者所坐室内之某方位(此方位以室内中心点为座标而衍出),若被时所冲,则此时摇卦因信息受干扰而不灵(如坐辰方,在戍时)。
12、时辰也是一个爻,是当时卦中的一个外应式的爻。同样含有六亲的作用,同样能与卦中之爻发生刑合克生冲等一切作用。
13、四柱中,苦时辰不准,排不准命,可见时辰在信息预测中有其特殊的地位。
在本节中您学习到——
有关时辰在卦中的重要作用,皆秘诀,宜以大量实践证实与完善之。但学任何一法均不可钻牛角尖,用“意”去把握。不要在“形”上费时。
1.东汉部分纪元表
由于《天玄地黄》是根据东汉历史架构。因此作品中难免会出现让读者分不清楚年代前后的年号,所以作者特地摘录了《现代汉语词典》附录中东汉部分纪元表,以供读者参照。
桓帝刘志建和(3)公元147年
和平(1)公元150年
元嘉(3)公元151年
永兴(2)公元153年
永寿(4)公元155年
延熹(10)公元158年
永康(1)公元167年
灵帝刘宏建宁(5)公元168年
熹平(7)公元172年
光和(7)公元178年
中平(6)公元184年
献帝刘协初平(4)公元190年
兴平(2)公元194年
建安(25)公元196年
延康(1)公元220年
2.古代十二时辰
由于《天玄地黄》书中时间表示同样采用了古代十二时辰制。因此作者特地将古代十二时辰制与现代24小时制做了一个对照表,以供读者参照。
未时申时酉时
1-33-55-7
戌时亥时子时
7-99-1111-13
丑时寅时卯时
13-1515-1717-19
辰时巳时午时
19-2121-2323-1
1、十二时辰制。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ri出、食时、隅中、ri中、ri昳、晡时、ri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2、二十四时辰制。宋以后把二十时辰中每个时辰平分为初、正两部分,这样,子初、子正、丑初、丑正依次下去,恰为二十四时辰,同现在一天二十四小时时间一致。3、十时辰制。出现于先秦。昼夜各五分。据《隋书.天文志》,昼为朝、禺、中、晡、夕,夜为甲、乙、丙、丁、戊(后用五更来表示)。《左传.昭公五年》:“ri之数,十。故有十时,亦当十位。”4、五时辰制。其名称为晨明、朏明、旦明、蚤(早)食、宴(晚)食、隅中、正中、少还、铺时、大还、高舂、下舂、县(悬)东、黄昏、定昏。参阅《淮南子.天文训》。5、百刻制。即把昼夜分成均衡的一百刻。其产生与漏刻的使用有关。可能起源于商代。汉时曾把它改造为百二十刻,南朝梁改为九十六刻、一百零八刻,几经反复,直至明末欧洲天文学知识传入才又提出九十六刻制的改革,清初定为正式的制度。《灵枢经》:“漏水下百刻,以分昼夜。”6、古代不一定具备严格的时间意义,而又常见常用的有关名称亦颇不少。一般地说,ri出时可称旦、早、朝、晨,ri入时称夕、暮、晚。太阳正中时叫ri中、正午、亭午,将近ri中时叫隅中,偏西时叫昃、ri昳。ri入后是黄昏,黄昏后是人定,人定后是夜半(或叫夜分),夜半后是鸡鸣,鸡鸣后是昧旦、平明——这是天已亮的时间。古人一天两餐,上餐在ri出后隅中前,这段时间就叫食时或早食;晚餐在ri昃后ri入前,这段时间叫晡时。《论语.里仁》:“朝闻道,夕死可矣。”《史记.留侯世家》:“后五ri平明,与我会此。”无名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菴菴黄昏后,寂寂人定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