濑户内智将——毛利元就
灵水岭的那些事儿 都市超级强者 上流 潜行狙击底线 特攻首席特工妻 仙剑御香录 农门娇之悍宠九夫 网游之独步江湖 公公有喜了 萌宝来袭,霸道邪王追妻忙
濑户内智将——毛利元就
在日本也有一个“中国”,就是中部地区的意思。日本的这个“中国”地区也是一个钟灵毓秀、英雄辈出的地方,日本的“中国”地区是指今天本州岛西部的山阳、山阴两道地区,其中包括播磨、美作、备前、备中、备后、安艺、周防、长门、丹波、丹后、但马、因幡、伯耆、出云、石见、隐岐十六国。进入战国时代之后,更是诞生了像毛利元就这样的一代智将。
战国时代,首先称霸中国地区的乃是大内氏,我们前面曾经提到过在细川胜元和山名宗全终极pk的“应仁之乱”中,大内氏大内政弘曾扮演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在此役一度挫败细川胜元,声名响彻天下。正所谓虎父无犬子,在政弘的儿子大内义兴的时候,大内氏甚至还曾经帮助室町幕府打败了六角高赖,重新安定了天下。大内氏的全盛时代乃是义兴的继任者大内义隆统治时期,大内义隆统治时期大内氏领有周防、长门、石见、丰前、筑前、备后、安艺七国,国家富庶,兵马众多。不过由于大内义隆迷上了京都的贵族化,在一个豪强纷争的社会里,太有艺范儿可不是一件好事情,所以大内义隆统治时期,也是大内氏由盛转衰的一个节点。由于生活日益腐化,大内氏的实权落入了重臣相良武任的手中。然而相良武任肆意妄为,独断专行,引起了大内家重臣周防国的守护陶隆房的不满。面对这种形势,陶晴贤(陶隆房)认为“天予不取,反受其咎”,于是陶晴贤于1551年在国内举兵,让一度不可一世的大内家族骤然间垮了下来,顷刻间烟消云散。但是,陶晴贤的统治并不稳固,他只是能够勉强控制周防、长门等几个国家,许多豪强以为大内义隆报仇为名,继续对陶氏的控制提出挑战,这其中就包括毛利氏。
在这种背景下,毛利元就便登上了历史的舞台。毛利家本来是安艺的小封建主,正是因为毛利元就,毛利氏从才从一个微不足道的地方小势力发展成统治多个分国的一方霸主,并被后人称为“战国第一智将”。
毛利元就是毛利弘元的次子,从小胸怀大志。十多岁的时候,有一次他带着几个随从去参拜神社。他留意到自己的一个随从在虔诚地祈祷,元就感到很好奇就问随从:“你刚才祈祷了些什么?”“祈祷您早点儿长大,快一点儿成为优秀的家主。”元就听了那个人的话,脸上现出了一丝不屑,“安艺的主人,真是愚蠢。为什么不祈祷我成为天下的主人?”随从一边为这样的言辞感到吃惊,一边也在想提醒年轻的小主人:“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首先成为安艺的国主之后,才可以成为天下的主人。”元就立即摇头说:“不对!古人说‘取法乎上,仅得乎中’,祈祷成为天下的主人,最后可能只达到安艺国主的目标。如果从开始就盯着安艺国主的位置,是永远不会成为天下的主人的。所以,人一定要有远大的志向。”其实,早在大内氏的家主大内义兴在世的时候就说:“安艺的元就,乃是乱世之枭雄。”并特意嘱咐后人,如不能将其收归旗下,就要想方设法除掉毛利元就。
尽管毛利元就自小就很有志向,但是他却属于大器晚成的人。他二十岁那年才第一次参加战争,这在当时已经算是比较晚的了。但是元就却在第一次战斗中显示出了不同一般的、卓越的指挥才能,根据毛利军的自身实力,采用谋略和奇袭并用的巧妙战术,此战取得了绝对性的胜利,元就的勇名也为天下所知。当时毛利家的处境可以说是四周强敌环绕,比如当时大内氏纵横于西,尼子氏崛起于东,安艺诸豪族夹在中间。在内部毛利氏内部则面临着继承人的斗争,当时毛利氏家臣关于家主的继承分为两派,一派拥立元就,另一派却倾向于元就的兄弟相合元纲。当时中国地区的尼子兴久为了可以长时间控制毛利氏,更是暗中支持相合元纲。1524年年初,支持元纲的那部分家臣阴谋发动叛乱,元纲显然不是元就的对手,不到一个月,元纲就玩完了。毛利元就既然除掉了相合元纲,稳定了家族内部,便开始南征北战,向老对手尼子氏和陶氏发起了进攻,经过十多年的征战,毛利元就终于在安艺站稳了脚跟,成为当时在中国地区举足轻重的一股力量。
毛利元就并不满足于这种小富即安的局面,他打算进一步问鼎天下。为此他作了两个非常重要的准备。第一个是建立所谓的“两川体制”。沼田城主小早川正平由于在一次作战中铩羽而归之后自杀,小早川家族一下子丧失了领头人。在看到小早川家族本身拥有强大的实力后,元就就把自己的儿子德寿丸作为小早川家族一个重要分支的头目小早川兴景的继承人,更名小早川隆景,并于几年后,娶小早川正平之女,正式继承沼田小早川本家。安艺豪强吉川氏和毛利氏数代姻亲,但是吉川氏家主吉川兴经却在一场重要的战争之中倒向尼子,此事在战后引发了吉川家内部的分裂。在毛利元就的暗中策划下,最终决定由元就次子少辅次郎成为吉川家养子和继承人,改名吉川元春。1547年8月,兴经退隐,元春正式成为吉川家当主。这就是所谓的“两川体制”,由吉川和小早川两翼辅弼,毛利就有了称霸的足够本钱。
在日本民间,还流传着毛利元就这样教导儿子的故事。有一天元就将三子都召唤到身边,要他们一人折断一支箭,三子很轻松就完成了;接着,元就把三支箭合在一起递给他们,结果没有人能够折断这三支箭。元就趁机讲明了团结一心的道理,果然三子联合一体,把毛利家推到了光辉的顶点。类似传说,在中国各时代、各民族中层出不穷。不过这个故事的启迪效果还不错,据说从此以后毛利家三兄弟更加团结。
元就所作的另一个重要的举措就是整顿内部封建隶属关系。由亲信到谱代到外样到土豪,层层辖制,构筑了牢固的封建家族体制,任何人都不得违抗。就以朝觐体制为例,他规定每年元旦庆贺的日程是这样的:第一天,身份低微但就居于元就身边的御马屋方众(俗称马回众)一起向元就朝拜献礼;第二天开始,一族众(包括一门众和谱代众)和外样众(包括被称为一户众或一所众的各地土豪)登城朝贺,一直延续五到六天;八日为寺家众;九日为佐东(佐东银山)众;十日为国众(独立势力),如此这般。
随后,毛利元就把领地的军政编制为三个兵团。自己和隆元是第一个兵团,主管对九州的攻防;吉川元春的兵团主管山阴的攻防;小早川隆景的兵团主管山阳的攻防。就这样,一族的团结使毛利家控制了中国地方十多个国家,终于成为关西一霸。接着,毛利元就开始整顿内部秩序,做好了进一步争霸的准备。在这种形势之下,毛利元就终于在弘治元年(1555)迎来了改变历史的“严岛合战”。严岛合战是战国时代以少胜多的三大奇袭战之一。其余两战是和河越夜战、桶狭间之战。
话说天二十年(1551)9月,大内氏重臣陶隆房发动政变,杀死了家主大内义隆。随后,扶植大内晴英为新家主作为傀儡,改名大内义长,自己也改名为陶晴贤,大内氏就此倾垮,原本依附于大内氏的各个势力纷纷反叛,陶晴贤四处灭火,应接不暇。此时,毛利元就觉得称霸的时机到了,而且自己迟早难免要和陶氏决一雌雄的,于是毛利元就遂将矛头指向西方的陶氏。他使用反间计,伪造了与陶氏重臣江良房荣的来往信件,信中对陶晴贤弑主之举表示了极大的不满。元就派出大批间谍在陶氏散布谣言,说江良房荣有反叛之心。陶晴贤虽也是一代枭雄,但玩谋略与毛利元就相比还是略逊一筹。他居然自毁长城,派手下大将弘中隆兼杀死了可称为自己左膀右臂的江良房荣。毛利元就得知此消息之后大喜,立刻准备发兵西进,打算在严岛与陶氏决一雌雄。
严岛是一个小岛,因为当年平家曾在这里修建了严岛神社而得名。弘治元年(1555)春,毛利元就派兵在严岛西北部的宫尾筑城。为应对元就的策略,陶晴贤亲率三万大军前来围剿,而当时毛利元就可以动员的兵马不过四千而已,如果正面与敌冲突,肯定必败无疑。不能硬拼,咱就来个智斗吧!于是,毛利元就开始计划奇袭的妙策,布置陷阱,等待陶氏上钩。随后他故意示弱,引诱陶氏大军立刻登陆严岛,踏入早已布设好的陷阱。
9月21日,陶军三万余人,乘坐五百艘战船,从周防的室木滨驶向严岛,翌日清晨于严岛大元浦登陆。毛利元就得知敌人已经来了,立刻展开军事部署,他一方面命令大将熊谷信直前往增援宫尾城。用宫尾城作为鱼饵吸引住陶晴贤的主要兵力,另一方面准备奇袭陶晴贤本阵,打算将其一举击溃。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首先就要用优势的水军封锁严岛海面,以避免敌军逃亡。在作好了各种准备之后,9月30日,毛利元就在严岛的包之浦这个地方登陆。10月1日,毛利元就派遣长子毛利隆元统率主力军,从宫岛冲的大野和玖波方面迂回,而与此同时小早川军从正面向塔之冈发起冲锋,宫尾守军也开城杀出,腹背受敌的陶军很快就全面崩溃。陶晴贤眼见无力回天,失望之下切腹自杀。此战毛利元就所以能够取胜,主要是因为交战地形的狭窄,使陶氏两万陆军无法铺开,人数众多不但不成其为优势,反而直接成为混乱的源泉。经此一役,毛利元就算是扫除了自己前进路上的最大的障碍,由此也成就了他“濑户内的智将”的称号。
两年以后(1557),毛利元就最后攻克长门胜山城,大内义长自杀,大内氏就此灭亡。
毛利元就以区区150人的军队自吉田城开始振兴国家,最终成为一方的霸主,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难以逾越的传奇。作为战国第一流的智将,凭借着他卓越的战争策略,如果他能够再多活十几年,能与后来的枭雄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同场角逐,那么鹿死谁手还真不一定,说不定还会对日本有更大的影响,日本战国历史甚至很有可能会被改写。元就一旦取得天下,就会以广岛为首都,他推崇的积极对外贸易策略与家康所奉行的锁国政策相比而言,势必会对日本的发展起更大的作用。但是历史没有假设,这只不过是人们的一相情愿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