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繁体版 岳父管事儿——藤原氏的富贵梦

岳父管事儿——藤原氏的富贵梦


女总裁的近身高手 不做你的哥哥 宫深 少年医仙 上仙难逑:神君要入赘 琼华赋 盛世唐朝之肩上蝶 我的僵尸先生 诡媚夫人的戏班 纸婚

岳父管事儿——藤原氏的富贵梦

嵯峨天皇是退位了,可是事情还远远没有结束。嵯峨天皇和自己的皇后橘嘉智子生有一子一女,都十分优秀,儿子正良亲王被新上任的淳和天皇立为皇太子,女儿则嫁给了淳和天皇,所以,嵯峨上皇既是淳和天皇的哥哥,又是淳和天皇的丈人。

因为和嵯峨上皇关系好,藤原冬嗣将自己的女儿顺子嫁给了正良亲王,作为回报,嵯峨上皇将自己的一个女儿洁姬嫁给了藤原冬嗣的二儿子藤原良房。皇女下嫁臣子,这在日本史上可是开天辟地头一回,藤原良房有幸成为了第一位附马爷,当时年仅十一岁。

嵯峨上皇和淳和天皇关系比较好,像亲哥俩。淳和天皇很尊重嵯峨上皇的意见,朝中很多事情是由嵯峨上皇决定的,淳和天皇就挂了一个天皇的牌子而已。而且,对嵯峨上皇的老臣,如藤原冬嗣等,淳和天皇也十分倚重,给他们加官晋爵。藤原冬嗣去世后,淳和天皇特意提拔藤原良房入朝为官。藤原良房青年才俊,能力不比他爹差,难怪嵯峨上皇把女儿嫁给他。

可能是觉得当上皇比当天皇舒服,淳和天皇当了十年天皇后,就退位了,由皇太子正良亲王继位,即日本第五十四代天皇——仁明天皇。

继位后,仁明天皇立淳和天皇的儿子恒贞亲王为皇太子,这是惯例,不过,却让藤原家族的人不大满意。因为藤原良房的妹妹,也就是现在仁明天皇的皇后顺子,也生有一子,是仁明天皇的嫡长子,道康亲王。舅舅疼外甥,藤原良房有心立道康亲王为皇太子,可是两任上皇都还在,藤原良房还不敢有所动作。但藤原良房的意图已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皇太子恒贞亲王更是看得清清楚楚,每日如坐针毡,他不想卷入政治权力的斗争旋涡,三番五次上表请求辞去皇太子之位,但嵯峨上皇和仁明天皇都极力挽留,驳回了他的请求。

尤其是淳和上皇死后,嵯峨上皇对恒贞亲王更是关照有加,在嵯峨上皇的庇护下,藤原良房尽管势力庞大,仍不敢对恒贞亲王怎么样。

但是嵯峨上皇的病情一天重似一天,藤原家族便开始蠢蠢欲动,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恒贞亲王一方也感受到了强大的压力,想作困兽斗。恒贞亲王的亲信带刀舍人伴健峰(其实就是大伴健峰,为了避淳和天皇的名讳,所以抹掉了一个字),以为可以找到一个盟友——平城天皇的长子阿保亲王。伴健峰以为,作为失败者的儿子,阿保亲王一定对藤原家族仇恨有加,于是就说了很多掏心窝子的话,如“嵯峨上皇病情日深,眼见国家变乱将起,将奉太子之命事先往东国早作打算”,这等于是把恒贞亲王的底牌都兜出去了,哪有这么办事的?太天真了,不失败才怪。

阿保亲王拍着胸脯送走了伴健峰后,转身就把与伴健峰的谈话内容一字不差地记录下来,作为呈堂证供,立刻送到了嵯峨皇后橘嘉智子的手里。橘嘉智子立刻召来藤原良房商议。真是天赐良机,在橘嘉智子和藤原良房的策划下,藤原良相(藤原良房的同母弟)率兵包围东宫,以谋反的罪名逮捕了伴健峰与恒贞亲王的另一名亲信橘逸势,大纳言藤原爱发、中纳言藤原吉野等人也被捕入狱。恒贞亲王心知有人告密,自己大势已去,于是,他又向仁明天皇请求辞去皇太子之位,但是又被仁明天皇驳回了。

都这个时候了,仁明天皇不知道是真厚道还是在惺惺作态,藤原良房如此咄咄逼人,谁都明白恒贞亲王的皇太子之位势必不保,此时还不让恒贞亲王辞去皇太子之位,实在让人怀疑他的动机。最合理的解释,就是因为他知道恒贞亲王保不住皇太子之位,所以乐得做个“诚实的好人”,不背上逼迫皇太子退位的罪名。毕竟,取代恒贞亲王的可是他的亲儿子呀。

此时的恒贞亲王孤立无援,藤原良房废掉他易如反掌,不过,早就盼着这一天的藤原良房却没有立刻下手,不是他不能,而是他在等嵯峨上皇死。只要嵯峨上皇一命归西,他就如同脱缰的野马,普天之下,谁能奈他何!

煎熬。恒贞亲王度日如年,一会儿幻想着这一天迟些到来,一会儿又想立刻解脱。

嵯峨上皇终于死了。没几个人悲伤。

三天后,恒贞亲王被废为庶人,大纳言藤原爱发等人被连坐流放。道康亲王被立为皇太子,藤原良房擢升为正三位大纳言。

这就是“承和之变”,一场权力和阴谋再度合作的杰作。

在这场政变中,藤原良房显示了自己果断狠辣的政治手腕,凡是阻挡他前进的人,他都毫不留情地清除掉,包括他的亲叔藤原爱发和堂叔藤原吉野。如果说在此之前,藤原北家还算效忠皇室的话,那么自从承和之变后,藤原北家效忠的只有权力了。藤原良房就是藤原北家的第一位野心家。

道康亲王被立为皇太子后,藤原良房即刻把自己和皇女洁姬所生的女儿明子嫁给他为妃。道康亲王早已为人夫、为人父,他的老婆是日本名门望族纪氏纪名虎的女儿静子,两人挺恩爱,育有三个儿子,大儿子惟乔聪明可爱,最得道康亲王的欢心。

仁明天皇死后,道康亲王继位,即日本第五十五代天皇——德天皇。德天皇钟爱自己的长子,有心立长子为皇太子,无奈老丈人泰山压顶,他只好立明子所生的儿子、才九个月大的惟仁亲王为皇太子,反正都是自己的儿子,立哪个不是立呀?

不久,德天皇突然死了。举国震惊,但是没有一个人说话。此时的藤原良房,日本第一高官,任太政大臣之职。因朝中还有源氏和伴氏,虽说不能总揽朝政,但也能说一不二。

藤原良房拥立自己的外孙惟仁亲王继位,即日本第五十六代天皇——清和天皇。清和天皇这时才九岁,哪懂什么朝政,一概事务全由藤原良房做主,藤原良房成为了事实上的摄政者。

可惜,人生注定不能十全十美。藤原良房虽说在政坛上呼风唤雨,可是却不能为自己呼来一个儿子。藤原良房妻妾无数,膝下却只有一个女儿,就是他和皇女洁姬所生的女儿明子。不得已,藤原良房从自己哥哥那里过继了一个儿子藤原基经。藤原基经也非常有天分,个人能力十分突出,再加上养父的威力,藤原基经早早就接近了权力中心,现任藏人所的藏人头。而且接下来发生的一个事件——应天门事件,让藤原基经再次脱颖而出。

月黑风高,放火天。平安京大内里的正门——应天门突然起火,连带其两侧的栖凤楼与翔鸾楼也一同毁于大火之中,朝野震惊。没有无缘无故的火,这场火灾怎么看都像是人为的。没多久,大纳言伴善男突然找到左大臣藤原良相(藤原良房的弟弟),告发说这是右大臣源信派人放的火。藤原良相可能与源信处得不太和睦(伴善男可能就是看中了这一点,要不他为什么不去找藤原良房呢),伴善男这么一说,藤原良相便即刻派兵包围源信的府邸,准备拿人。藤原基经接到这消息后,觉得藤原良相的举动太草率了,于是立刻将此事禀报给了藤原良房。藤原良房到底老奸巨猾,伴善男玩的什么把戏他看得一清二楚,稍作权衡后,藤原良房立即面见天皇,说源信无罪。清和天皇一向听姥爷的,姥爷说无罪,那就是有罪也得给他无罪了。

原以为事情就这样平息了,谁知五个月后,备中权史生大宅鹰取向朝廷告发伴善男、伴中庸父子才是真正的纵火犯,他亲眼看到伴氏父子还有他们的一个仆人在应天门城楼做手脚。

这引起了朝廷内外的又一场大**。清和天皇无力收拾这样的局面,便正式诏令藤原良房为摄政,“重敕摄行天下之政者”,以人臣而摄政,藤原良房是第一人。

藤原良房新官上任,立即着手处理此事,根据证人证言,将伴善男收押在监。正在这微妙关头,伴善男的家臣生江恒山和伴清绳竟将证人大宅鹰取的女儿给杀了,两人随即被关押审讯。

重刑之下必有懦夫。刚才还为伴善男打抱不平的生江恒山和伴清绳,现在已经招供,说火烧应天门就是伴善男父子干的。

最后,宣判下来了,伴善男父子及纪丰城等人流放到伊豆,他们的财产当然也要没收了。这件轰动全国的事件算是告一段落了。

这一事件的最大受益者是藤原良房。政敌伴氏和纪氏受到毁灭性的打击,藤原良房完全独掌了大权。并且,藤原良房以外戚的身份开摄政之先河,由此开始,藤原北家迎来了全盛的摄关时代。

当然,藤原基经也立了大功,才三十一岁就升为中纳言,参与朝政,政治手腕丝毫不亚于养父藤原良房,俨然藤原良房的准接班人。并且,基经十八岁的妹妹高子在藤原良房的主持下,成为了九岁的清和天皇的皇后。

藤原良房死后,藤原基经立刻接替养父出任摄政。

清和天皇当惯了甩手掌柜,藤原良房一死,那一大堆政务搞得他焦头烂额。并且,火灾就跟骨肉相连似的,一个接一个,待贤门、春宫、淳和院、冷燃院、太荣殿、山安殿、苍龙楼、白虎楼、延休堂,烧得是不亦乐乎,禁军成了消防队,哪里有火往哪里扑,疲于奔命。清和天皇每天晚上睡觉都得竖起一只耳朵,生怕哪天自己就“被火葬”了。

受不了这份煎熬,清和天皇决定退位。清和天皇是佛教徒,他觉得火灾这么多,一定是上天暗示他要摆脱俗务,潜心礼佛。于是他就找来藤原基经,商议之后决定退位,由藤原基经摄政,辅佐皇太子贞明亲王继位,即日本第五十七代天皇——阳成天皇。

此时阳成天皇才九岁,是藤原基经的妹妹高子所生。天皇年幼,朝政自然由摄政藤原基经一手包揽了。

可能是被宠坏了,阳成天皇从小就顽劣成性,在历史上留下了一个暴君的美名。史载阳成天皇性格暴虐,稍有不如意,就在宫中杀人,对自己的亲信也毫不手软。藤原基经不得不出面阻止,除了参加新尝祭之外,不准阳成天皇出现在任何公共场合,以免他又做出惊天动地的事来。藤原基经见阳成天皇实在“不懂事”,就逼阳成天皇以有病为由提前退休,就这样,阳成天皇成了太上皇。太上皇才十七岁,哪能消停?坏事干了一箩筐。他把女人脱得一丝不挂,用琴弦绑住扔到水池里面,然后以欣赏的眼光看着这女人是如何挣扎着死去。

废了阳成天皇真是大快人心,不过,藤原基经可是吸取了教训,可不能再立像阳成天皇这样不省心的主儿了,一定要立一个老实的、听话的,能配合他的天皇。藤原基经三思之后,拥立了和自己关系比较好的时康亲王,即日本第五十八代天皇——光孝天皇。

此时,光孝天皇已五十五岁,性格“谦恭宽厚”,和谁的关系都处得不错,论起亲戚来还和藤原基经是表兄弟,两人还挺亲热。瞧,好人缘多重要。光孝天皇没想到自己这把年纪还能捞到一个天皇当当,要知道比他身份尊贵的皇子皇孙可有的是,这都是藤原基经的功劳啊。

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光孝天皇一上任就回送了藤原基经一份大礼:除了朝廷的仪礼之外,一概国政由藤原基经全权处理。也就是说,天皇不再插手政治,大权全孝敬给藤原基经了。

不过,光孝天皇身体不争气,才当了两年多天皇就挂了,内定由光孝天皇的儿子定善亲王源定省继位,即日本第五十九代天皇——宇多天皇。

光孝天皇临终时嘱咐儿子,要牢记藤原基经的恩情,不要和藤原基经作对,宇多天皇也明白自己的一切皆是藤原基经所赐,所以,也是竭尽全力地讨好藤原基经。他命人写了一道诏令:

万机巨细,皆关白太政大臣,而后奏下。

意思就是说,一切事宜都由藤原基经做主。这倒没什么新意,倒是“关白”一词值得特写。

“关白”本来是陈述、禀告的意思,出自《汉书·霍光金传》:“诸事皆先关白光(霍光),然后奏天子”。后来,“关白”一词经遣唐使引入日本,再经宇多天皇这么一演绎,“关白”就变成一个专门的官职,位高权重,相当于中国古代的丞相。摄政与关白,合称摄关,这一官职基本上为藤原家族所垄断。

宇多天皇给了藤原基经一个“关白”,藤原基经当然欣然接受,不过,为了显示风度,总要三推四让地谦逊一番。不过,没想到这一谦逊却出了问题。

宇多天皇的诏令都是由橘广相一手经办的,在给藤原基经的一道诏令中,橘广相写了这样一句话:

宜以阿衡之任,为卿之任。

“阿衡”是谁?阿衡就是指中国商朝建国的功臣伊尹,是诸葛亮的偶像。说藤原基经是阿衡,其实就是在拍马屁,谁知却有人对藤原基经解释,说阿衡只是一个虚职,没有实权。藤原基经信以为真,以为宇多天皇是想夺他的权,他立刻作出了反应,说“既然天皇想收回我的权力,那我以后就不管事了”,然后就闭门不出,啥事也不管了。

宇多天皇一看马屁拍到了马粪上,慌忙下令召集所有的博士,研究这个“阿衡”的职掌问题,可吵了半年多还是没个定论,最后还是宇多天皇修改了原本的诏书,去掉了“阿衡”两字,再由大学者菅原道真从中说和,撤了橘广相的职,这事才算平息下来。

藤原基经作风如此霸道,宇多天皇的日子过得战战兢兢。所幸的是,没过两年,藤原基经就生病去世了,他的接班人藤原时平还年轻,宇多天皇收回了天皇的大权。但是,藤原氏的势力早已根深蒂固,宇多天皇不敢妄动,还要对藤原一族封官许愿,以安定人心。